劉邦承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呂后殺韓信是抗旨嗎?

2023-06-02     胡月芳

原標題:劉邦承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呂后殺韓信是抗旨嗎?

漢初,張良曾經在劉邦面前為韓信爭取來一個類似免死金牌的承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這是劉邦答應的三不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就是一張免死金牌,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即五不殺,這裡參考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說法:「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銅不殺,見鐵不殺。」

但有了免死金牌就真的安全了嗎?就真的能保證不被殺嗎?並不能。

免死金牌很多時候就是中看不中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能不能真的用上還真的很難說,而且還是次數限制,一次殺不了你,兩次呢?三次呢?

只要皇帝想殺你,總會有辦法將免死金牌變成一塊廢鐵,更何況韓信得到的這還不是真正的免死金牌呢,只要想辦法,就能找到漏洞,然後就可以繞過這些限制將韓信給解決了。

這樣的把戲其實君臣都明白,不過是尋找一個合適的理由罷了,就如同韓信說的那樣:「皇帝想殺我,任何一個口實便能。」

這句話其實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劉邦想殺韓信嗎?自然是想的,只不過他自己沒有辦法,但他有呂后啊,呂后在政治上的才能絕不遜色於劉邦,甚至是超過劉邦的,她是怎麼殺韓信的呢?

鍾室里黑漆漆的,地上鋪著地毯,不見天不見地,然後呂后讓幾個宮女用竹竿將韓信打死了。

要不怎麼說呂后聰明呢,這一波操作簡直完美。

當然,關於三不殺和五不殺的說法都是民間傳說,而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故事流傳,自然是因為韓信這位開國功臣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人物,他身上的故事有很多,更是由他產生了很多的成語。

而所謂的三不殺和五不殺的故事,其實認真說起來,其實也和兩個成語相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韓信一開始從哪裡學來的本事,誰也不知道,但他早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個窮混混,做不了官又不會經商,只能到處蹭吃蹭喝,因此收穫了不少的白眼和侮辱。

後來天下大亂,英雄逐鹿,韓信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但項羽沒有重用他,他不得不歸順劉邦,劉邦也只給了他一個小官。

在劉邦那裡,韓信差點因為犯錯被殺,他情急之下說服夏侯嬰放了他,因著夏侯嬰,劉邦稍稍提拔了韓信,但依舊沒有看到韓信的才能,不肯重用他。

在這個過程中,韓信多次和蕭何說話,蕭何算得上是韓信的伯樂,他認為韓信是「國士無雙」,並數次在劉邦面前推薦韓信。

只不過,韓信等了很久,依舊等不來劉邦的重用,一氣之下就跑了,蕭何知道後沒來得及報告劉邦就急匆匆去追韓信,這就是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這一追為劉邦追回了可「爭天下」的大將軍,因著蕭何的看重,劉邦對韓信很是禮遇,而韓信也沒有讓劉邦失望,他的存在讓劉邦如虎添翼。

項羽就派人去遊說韓信,試圖讓韓信與項羽聯合抗擊劉邦,然後三分天下,齊國人蒯通也勸說韓信去爭一爭,來個三足鼎立。

不論是誰來遊說韓信,韓信都不肯背叛劉邦,然而不管韓信對劉邦有多麼忠心耿耿,功高震主卻是真的,後來就有人說告發韓信謀反,這自然是沒有什麼證據的,但劉邦還是將韓信貶為淮陰侯。

正是這一職務的變動,讓韓信產生了怨望之心。

後來他就攛掇陳豨謀反,並表示自己會在京城為他做內應,韓信並沒有食言。

陳豨發動叛亂的時候,韓信沒有跟著劉邦去平叛,而是託病留在京城協助陳豨,他矯詔赦免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準備用這些人去襲擊呂后和太子劉盈。

只不過,韓信並不是那麼好除掉的,他們彼此已經失去了信任,即便是傳召,呂后也沒有把握能讓韓信就範,於是呂后就找到了蕭何。

蕭何認真想了想,就想了一個很完美的辦法,假說陳豨已經被殺,列侯群臣都要來祝賀,韓信是不想去的,他也不是沒有警覺,想繼續用生病來推諉。

但生病實在不是個好理由,就像蕭何說的那樣:「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

還能說啥呢?韓信進宮了,結果就被呂后早就準備好的武士給捆了起來,然後在長樂宮的鐘室被殺死了,韓信死後,被夷三族。

劉邦得知韓信被殺後,反應也很有意思,「且喜且憐之。」

韓信的死,蕭何立了大功,被拜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並有了專門的衛隊,但在韓信被殺這件事上,蕭何到底不太厚道,就如明朝甄偉在《西漢通俗演義》中說的那樣:

「(蕭何)當在呂后前陳說開國之功,可留他子孫,方是忠厚;反立謀擒信,及夷族之時,卒無一言勸止,何其不仁甚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bbe3519d8ca67769a50623f6fcafd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