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流失海外的頤和園寶雲閣銅窗芯今日「回家」

2024-01-10     北京知道

原標題:曾流失海外的頤和園寶雲閣銅窗芯今日「回家」

2024年是頤和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經國家文物局劃撥,由三位愛心人士捐贈的1頁寶雲閣銅窗芯,於今年1月10日正式入藏頤和園。鑄造至今已逾270餘年,一度流失海外的銅窗芯「回家」,對於恢復寶雲閣文物建築完整面貌具有重要意義。

寶雲閣銅窗芯1月10日正式入藏頤和園。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20世紀初,「銅亭」曾散佚銅窗芯

頤和園佛香閣西側五方閣建築群中央坐落著著名的銅殿——寶雲閣,它始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代皇家園林中僅存的一座銅鑄建築,原為清代帝後誦經拜佛的場所。寶雲閣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屋頂上有佛塔形寶頂,正面上層懸掛由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組成的「寶雲閣」銅匾,下層懸掛「大光明藏」銅匾。

寶雲閣的梁、柱、枋、椽、斗拱、頂瓦、寶頂、門窗以及匾額皆為銅鑄,但其式樣、尺寸和工藝精細程度與木結構完全相同。殿內坎牆壁上鐫刻了當時監工大臣和所有工匠的名字,有鑄匠、鑿匠、鏗匠、撥蠟匠、旋匠、木匠等,總計50餘個,是非常珍貴的史料。寶雲閣是中國目前尚存工藝中最精巧、體量巨大的青銅鑄品之一,其絕妙的鑄造工藝,在中國悠久的青銅歷史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寶雲閣原有銅門12扇、銅窗20扇、四面門窗上共有菱花形銅窗芯70頁。因1860年「英法聯軍」的焚毀劫掠和1900年庚子之難,20世紀初,寶雲閣共散佚10扇銅窗和31頁銅窗芯。1940年1月13日,管理頤和園事務所將寶雲閣所有現存銅窗(芯)39頁拆下存放庫中。因為沒有了銅窗,看起來像座亭子,因此被人們俗稱為「銅亭」。目前,寶雲閣不對遊客開放。

1993年和1995年,部分銅窗、銅窗芯回歸

1993年,經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和國際文物保護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美國國際集團購得10扇銅窗無償送還國家文物局,並安全運抵頤和園。10扇銅窗約有銅窗芯20頁,銅窗製作精緻,窗框周邊淺浮雕龍紋,尺寸不一;窗芯雕琢精細的菱花格圖案,長106厘米,寬20厘米。1995年,經過國家文物局再次協調推進,法國退休文物鑑定專家米歇爾·伯爾德萊捐贈1頁銅窗芯歸還至頤和園。

民國時期缺失了銅窗的寶雲閣。圖源:頤和園微覽公眾號

此後,頤和園又複製了多頁銅窗芯,將它們和庫存的銅窗芯、回歸頤和園的銅窗芯安裝於原來的位置,恢復了這座精美銅質建築的完整形象。在「園說」展覽中,銅窗芯曾經亮相和公眾見面。

本次文物回歸是繼1993、1995年國家文物局兩次促成寶雲閣銅窗、銅窗芯入藏頤和園後的又一捐贈義舉,對於恢復寶雲閣文物建築完整面貌、豐富頤和園館藏文物體系、激發社會公眾關心支持文物博物館事業的熱情具有重要意義。

鑄造至今已逾270餘年的銅窗芯「回家」

本次回歸的銅窗芯長105.2厘米,寬19.8厘米,為雙交四碗式菱花隔扇。銅窗芯鑄造至今已逾270餘年,且命運多舛,一度流失在海外。在捐贈現場,銅窗芯保存於定製的紅絲絨匣內,安靜地陳列在主會場中央,在燈光映襯下,煥發出幽幽的金屬光澤。

寶雲閣外景。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據頤和園副園長杜娟介紹,本次回歸的銅窗芯與寶雲閣現存銅窗的窗芯相比對,形制、構造相同;與約翰·湯姆森1871年拍攝的照片相比對亦一致。通過專業的分析儀對窗芯正面、反面不同部位進行測試,其金屬元素的含量與寶雲閣其他構件較為一致。文物專家與頤和園藏品徵集工作小組鑑定得出本頁「銅窗芯」與頤和園現有寶雲閣銅窗芯一致,屬頤和園寶雲閣原有銅窗芯之一。

杜娟表示,頤和園始終堅持持續推進遺產保護和文化傳承,修繕並開放了四大部洲、畫中游等景區。下一步,頤和園將繼續豐富博物館藏品保管體系,不斷加強文物研究和活化利用工作,發揮好文物價值,宣傳好文物回歸入藏背後的故事。

記者/張璐

編輯/唐崢

校對/陳荻雁

運營編輯/劉茜賢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af64af9b44bc48c5d3eadb9a5decc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