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峰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稱:
「看到有人提議給維多利亞港改名。改地名,特別是地標性的地名,還是要慎重。要尊重當地人的意願,尊重歷史的連續性,也要考慮到這些地名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至於殖民屈辱什麼,那已是過去時了。中國發展到今天,應該有更大的心胸和包容,向全世界展示開放的決心和自信」。
確實,依據我們國內的《地名管理條例》規定:「不以外國人名、地名作地名」,像在最近,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民政局12月15日就發布公告稱,原「確巴拉森大街」更名為「莫嫩大街」,原「喬巴山小區」更名為「莫嫩小區」。
顯然,如果是在祖國大陸,要是存在所謂的「維多利亞」之地名的話,則依據這些法規,則一定會如「確巴拉森大街」和「喬巴山小區」一樣,原地名一定會被更改掉的。
不過,現在有人建議中國香港的知名地標——「維多利亞港」也要因此改名,是否合理與可行呢?
按說,這個「維多利亞港」的地名之由來,正是發動鴉片戰爭,侵占中國香港時的「罪魁禍首」——當年剛剛登基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那麼,現在我們的「東方之珠」已經回歸祖國懷抱,按說更改掉這一個帶有被侵略、被奴役意味的地方,應該非常合情合理,也會深得全國人民之民心的!
那麼,知名的復旦大學教授嚴鋒並不贊同更改掉「維多利亞港」之地名的說法,是否也有說服力呢?——事實上,嚴教授的這番話,還是值得人們深思考慮,也確實是有一定道理與現實性的成分。
首先,畢竟我們實行的是「一國兩制」政策——試想:與社會主義制度完全相「對立」的資本主義制度,我們都能以憲法、法律的形式確認在香港實行,那麼,僅僅是一個外國女王名字命名的香港地名被保留下來,還能會算是什麼天大的事嗎?根本就算不上是多大的事了吧?
事實上,像大連當年被俄國搶占為租借地,沙皇將其命名為「達里尼」,這個音譯的名字——「大連」,也一直保留至今。
其次,確如嚴鋒教授所言,維多利亞港在香港,甚至是在全世界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算得上是香港百年來的一大著名地標了——而香港又是定位為「世界自由港」,則給香港保留這一地名上的一點兒「自由度」,也算是「港人治港」政策落實的一大象徵吧,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再者,嚴鋒教授稱「中國發展到今天,應該有更大的心胸和包容,向全世界展示開放的決心和自信」,這一說法本身,應該沒有任何問題,或許讓香港仍保留像「維多利亞港」等港英時代的一些地名,也仍能算得上中國人寬容、大度與自信的一種表現與例證吧!
不過,嚴鋒教授這裡還有一句話——「至於殖民屈辱什麼,那已是過去時了」,筆者對此說法卻不太認同!
筆者倒是以為,「對於殖民屈辱的深遠記憶與沒齒難忘,永遠都不應成為過去時」!
我們如今尊重港人,尊重他們可以不更改歷史上形成的、有了一定知名度的以外國人名命名的地名,且我們也有了更多更大的民族自信心與寬容度,但是,這卻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便說出什麼「殖民屈辱已是過去時了」之類的話!
「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筆者倒是這樣以為:我們尊重港人保留「維多利亞港」的地名,其中的一個重要意義,那就是可以喚起今人與未來的國人,都能從中警醒和記起過往的那段百年屈辱歷史!令「維多利亞港」像一座實體的地名博物館一樣,永遠都在我們的歷史與後人的心中警鐘長鳴!【原創評論:瑜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