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廣國太后,被譽為「女中堯舜」,為何死後受國人尊重?

2024-05-06     三目史官

原標題:隆裕太后是廣國太后,被譽為「女中堯舜」,為何死後受國人尊重?

因為隆裕太后打破了清朝政府一直以為子承父位的傳統,對外宣讀了清朝君主退位詔書,雖然當時隆裕太后是被逼無奈之舉,但是隆裕太后的這種行為依然被一些革命黨人稱讚為「女子堯舜」來形容隆裕太后的偉大之舉。

隆裕太后與光緒的婚姻只是家族聯姻,夫妻感情並不和睦

隆裕太后原名是葉赫那拉家族的成員,也是慈禧的第二個侄女,在慈禧的安排下嫁給光緒成為皇后,徽號隆裕,可惜帝後的關係並不好,長年處在冷戰當中。隆裕太后是光緒的表姐,兩人之所以結合都是因為慈禧想要鞏固自己的家族地位而已,而光緒喜歡的是珍妃,又因為慈禧的原因不能廢后,光緒只能對隆裕太后不冷不熱、視若無睹。

隆裕太后在宮中生活了十個年頭,在這段時間裡面大清王朝發生了許多事情,讓隆裕太后不會像局外人一樣生活。由於光緒和慈禧不到相隔一天的時間相繼去世,宮中亂成一團只能由身為太后的隆裕來主持大局。

光緒和慈禧去世之後,清朝政局動盪不安讓人堪憂

光緒去世之後,宣統(溥儀)上位之後,隆裕太后成為太后,想效仿自己的姑姑慈禧一樣對宣統垂簾聽政,想藉此來限制載灃日益增漲的權力。可惜隆裕太后沒有自己姑姑的本事,也沒有慈禧這麼有手段,隆裕太后本身沒有政治經驗,再加上性格軟弱,缺少主見,對太監張德蘭言聽計從,最後朝廷的大權都掌控在溥儀的父親載灃的手中。

這時的大清王朝已經是破敗不堪,清朝的官員腐敗無能已經遭到人民的仇恨,各地發生多起革命,層出不窮,在這種複雜的大變局當中就連載灃也無能為力,一直到辛亥革命發生之後,載灃的勢力才逐漸衰退,隆裕太后才真正將政權把握住。

隆裕太后在袁世凱和革命軍的逼迫之下站出來宣讀清帝退位詔書

一直被隆裕太后認為英雄的袁世凱表面上對清朝政府俯首稱臣,一邊暗自跟革命黨往來,並且得到了革命黨只要讓清朝君主退位就可以坐上大總統寶座的承諾。於是在袁世凱和張德蘭的相互威逼利誘之下,隆裕太后最後無奈的接受民國政府所提出的「清室優先條件」,並對外宣布宣統退位的詔書。

其實當時清朝政府已經沒有任何生機,隆裕太后已經沒有任何退路,除了接受袁世凱的話之外根本沒有任何的辦法,隆裕太后只能無奈的表示只要天下太平就好。隆裕太后說這句話就表示已經聽從了袁世凱的安排要和平退位。

隆裕太后的行為遭到革命黨的稱讚,卻受到清朝貴族的指責

隆裕太后在頒布了清帝的退位詔書之後,這種行為受到了革命黨以及人民的讚美,隆裕太后被孫中山和黎洪山等人稱之為「女中堯舜」。可是皇室成人卻認為隆裕太后是千古罪人,尤其是頑固派更是指責隆裕太后丟了老祖宗的基業,無不捶胸頓足的痛哭流涕,認為當初祖宗下令「不可娶葉赫那拉氏」的祖訓,直呼是天意難為。

其實當時清朝政府不得不下台,只是沒有人去做這件事,而當時只有隆裕太后站了出來,對於革命黨來說的確是幫了個大忙,不僅解救了清朝政府許多人,同時也成全了革命黨人,自然這些革命黨對隆裕太后恭敬有加。

隆裕太后成為清朝皇族的罪人

隆裕太后陷入亡國的罪名當中,成為清朝皇族的罪人,其實隆裕太后並不是自願的,當時沒有任何的選擇,清朝已經千瘡百孔。隆裕太后整日鬱鬱寡歡,在第二年因為抑鬱而去世,生命定格在四十六歲,在隆裕太后去世之後,袁世凱自然要做出一番姿態表現出來。

畢竟當初不是隆裕太后站出來同意退位的話,袁世凱自然不會坐在這麼高的位置,南北統一也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就實現,於是袁世凱下令全國為隆裕太后哀悼三日。隆裕太后出殯那天有許多人為其送行,將隆裕太后比作「女中堯舜」可見比慈禧是要強許多。

清朝帝君退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中國歷史改朝換代的時候都要經過許多戰爭,隆裕太后的行為讓政權在和平的過程中度過,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被稱為「女子堯舜」。清朝政府在當時處在名存實亡的階段,清政府當中沒有人敢出來成為罪人,可以說當時隆裕太后為了天下太平,站出來真的非常勇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a56522c31da683934bfa6ca2841d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