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對孩子都寄予厚望,等到孩子功成名就,覺得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人,大概從來都沒有想過,把孩子養育得平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除非經歷一些事情才會明白。
我曾經看過一位媽媽的自述,她說,親眼目睹兒子跳樓全過程,我才明白:教育孩子,什麼最重要。
媽是名校畢業,孩子也被培養得非常優秀,每次考試都能考到年級第一名,媽媽認為自己非常成功,直到有一天,她接到了班主任老師打來的電話:「你快到學校來,你的兒子要跳樓。」
當媽媽趕到學校的時候,正看到兒子從學校的天台上解救下來,他用冷冷的目光看著周圍的人,眼神根本不像一個14歲的孩子,經醫生的確診,兒子患上了抑鬱症,需要輟學就醫。
媽媽崩潰了,孩子這麼優秀,怎麼能得病呢?孩子如果輟學不就毀了嗎?孩子生病了,媽媽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全都白費了?現在需要努力的是,把孩子從抑鬱的泥潭當中拉出來,可能比讓他考第一名會更難。
青少年的抑鬱比例不斷提高,家長要引起重視
我國抑鬱症患者年輕化趨勢嚴重,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如此脆弱?
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鬱的比例高達24.6%,其中重度抑鬱的比例為7.4%。
而且,這一數據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呈現上升趨勢的。青少年的抑鬱症比例,從一年級的一成左右,初中的3成左右,再到高中階段的接近4成。
我們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讓他們這群像初升太陽的人,應該散發萬丈光芒的時刻,被抑鬱症的烏雲遮蓋,生活在陰暗的角落裡,每天膽戰心驚、瑟瑟發抖。
我們以前缺吃少穿,偶有調皮搗蛋,還會被父母打罵,現在的孩子好吃好喝,為什麼還會抑鬱呢?
我們來看看從小學一年級,孩子到底經歷了些什麼吧
家庭環境的影響
70後、80後的家庭環境是什麼樣的?一個家裡至少有兩個孩子,甚至是三個、四個孩子。媽媽如果罕見地做了紅燒肉,筷子慢一點你就吃不到了,媽媽做的飯菜不好吃,你不吃也不會有人追問你為什麼不吃飯。
孩子在散養的寬鬆氛圍中成長起來,堅強又勇敢。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家裡的獨苗,如果孩子今天想吃紅燒肉,媽媽絕對不會做紅燒排骨。平時孩子吃一碗飯,今天吃不完了,媽媽一定要查清楚原因,孩子為什麼沒有食慾了。
父母、爺爺奶奶,甚至還有姥姥姥爺,一個家庭里幾個大人注視著一個孩子的一舉一動,吃飯、喝水、穿衣、都有人看著、關心著,也正是父母這樣的重視,孩子會有很窒息的感覺。
學業壓力太大。
學習壓力太大,是青少年抑鬱的主要原因。
我們的孩子每天坐在教室里十幾個小時,兩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年級排名貼在學校大廳里,讓同學們觀摩、討論,學習成績隨時發在父母的手機上,退步一點點都會受到父母的靈魂拷問,比我們的上級領導逼問業績還要執著和苛刻。
父母對孩子寄予太多的期望,也相當於給了他大山一樣的壓力。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學習時間太長,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
現在宅在家裡的孩子越來越多了,他們不願意出去和外人交往,也不和同齡人一起玩耍,性格孤僻,不善於溝通交流,人際關係交往能力也很差。
孩子的娛樂大多依賴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也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很不利。
孩子的學習成績重要,但是,沒有身心健康成長重要,父母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和性格才是第一目標。
如何預防孩子抑鬱?
放下對孩子嚴格的要求和無微不至的照顧。
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少一點,反而會讓他們有更多鍛鍊自己的機會,孩子在嘗試、失敗、成功的過程中,有技能方面的成長,心理上也會越來越堅強。
重視孩子並沒有錯,但是也要給孩子一個輕鬆愉快的成長環境,不要對孩子的管控太多,不要做一個過於嚴厲的父母。
不要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多關心孩子的心情。
我們不要把孩子所有的時間都安排上學習、培訓班,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學習之餘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當孩子學會了一項技能,當孩子有了進步,父母及時給予他鼓勵。
父母應該給孩子成長的空間,讓孩子有自己的時間,能夠對自己的事情做選擇,孩子不是爸媽的附屬品,我們更不能事事都替他做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他才會越來越自信。
父母放棄過度「雞娃」,不要過度焦慮。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達到一個高度,也不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雞娃讓萬千父母焦慮,內卷也讓孩子痛苦不堪。
雞娃不如雞自己,我們家長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去引導孩子,父母不要做情緒的奴隸,更不要把壞情緒發泄在孩子的身上。
我們生活在陽光下,也要讓陽光照射進孩子的心裡,幸福是一種體驗,教會孩子享受生活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是陽光的,還是有點抑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