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智庫如何更好支撐教育強國建設

2024-10-21     中國教育新聞網

高校教育智庫具有視野開闊、人才集聚、學科交叉、理論紮實、資源穩定、客觀中立等優勢,能夠為國家科學決策提供有效服務。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智庫亟須提升咨政服務能力,以發揮更大作用,回答「強國建設,教育智庫何為」的時代課題。

1

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高校教育智庫建設面臨新形勢

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高校教育智庫建設提出新使命。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需求已從「高量」轉變為「高質」,新質生產力正逐漸取代傳統生產力,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因此,亟須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能,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世界格局加速演變的背景下,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經濟可持續增長以及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就必須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戰。這要求高校教育智庫在新形勢下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規律,提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策略與建議,為經濟社會特別是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教育強國建設對高校教育智庫提出新期待。高校教育智庫要提升為教育決策「獻聲」、為人民滿意「獻力」、為學術研究「獻智」的能力,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提升高校教育智庫的水平,對於增強高校的科研和創新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化轉型對高校教育智庫提出新要求。當前,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對高校教育智庫的數據獲取能力、分析能力及數據安全防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為高校教育智庫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當前,高校教育智庫在運用高新技術手段進行政策諮詢研究方面的能力普遍較弱,許多研究仍局限於個案分析、經驗總結、理論推導及頭腦風暴等傳統方法,且素材來源主要依賴於外部統計數據,缺乏專題數據和系統的統計調查。新興技術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冪數效應」,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同時其也應成為我國高校教育智庫實現持久、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新型智庫的迅速崛起給高校教育智庫帶來新衝擊。近年來,各類新型智庫蓬勃發展,尤其是民間智庫和政府智庫,在研究質量、研究資源、影響力以及知識轉移等方面都對高校教育智庫構成了新的挑戰。

智庫國際化對高校教育智庫建設發起新挑戰。智庫國際化的進程主要包括研究議題國際化和交往國際化。研究議題國際化要求智庫關注並解決世界性問題、跨國域問題以及推動國際合作,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交往國際化要求智庫通過人員學術交流、開展公關外交活動和國際倡導等形式來促進國際合作。當前,國家正積極鼓勵高校開展國別與區域研究工作,以服務於國家戰略和外交大局,我國高校教育智庫在國際上的地位也隨之逐步提升。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區域性合作日益頻繁和緊密的今天,高校教育智庫需要主動融入智庫國際化的進程,而世界教育智庫大家庭也急需中國高校教育智庫的積極參與。

2

全方位多角度提升高校教育智庫咨政服務能力

瞄準需求開展戰略性研究。高校教育智庫應依據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要求,開展具有中國特色且滿足教育強國建設需求的前瞻性、戰略性、儲備性研究。例如,圍繞「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路徑、國際經驗與中國道路」「教育領域體制性變革、戰略性布局、數字化轉型、重大性改革」「人口變化對城鄉教育資源布局的影響模型」「促進大學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等重大問題,開展有組織科研,服務國家科學決策。

構建智庫成果與政策轉化機制。高校教育智庫一是要加強情報分析研判,明確智庫的研究方向和目標,深化對開源情報的認識,豐富開源情報理論研究,為全面提升開源情報研究能力提供有力支撐或借鑑。二是要加強情報動態搜集和戰略環境感知,以發揮高校教育智庫咨政啟民的作用。三是要加強團隊之間的溝通交流,重視各種情報信息源,追蹤一手情報信息以提高研究水平和效率,增強成果轉化意識。四是要密切關注社會需求,深入了解社會問題,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政策建議,並通過多種渠道向政府、學校及社會公眾提供教育諮詢服務。為此,可以建立智庫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機制,拓寬成果報送的渠道。通過定向徵集、集中報送等有效手段,將智庫的研究成果及時傳遞給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等,以此擴大智庫的社會影響力。同時,還可以建立成果發布與共享平台,如高校教育智庫可以設立統一的門戶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宣傳窗口,在確保不涉密的前提下及時發布研究成果,藉助多種渠道進行推廣和傳播。

建立開放化的智庫研究團隊。首先,高校教育智庫應聚焦於教育領域的熱點、難點、痛點及堵點問題,吸引更多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等專業人士加入,構建多元化、跨學科的智庫研究團隊。這一團隊應囊括具備不同專業背景和豐富經驗的專家,以便從多角度、多層次深入開展研究。其次,應建立協作機制,研究團隊與成員之間需要建立緊密的協作機制,包括有效的溝通渠道、共享的研究資源和平台等,以便開展合作研究。再次,應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包括與其他高校研究機構、行業、企業、政府部門等建立合作關係,共同開展研究項目,以擴大研究領域和思路。最後,還需要建立開放式的研究網絡,包括利用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手段,與其他研究機構、學者、利益相關方等建立聯繫,以便及時獲取和掌握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與前沿研究動態。

建設教育決策文科實驗室。立足服務社會,將理論研究與國家戰略、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是文科實驗室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這與高校教育智庫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高校要依託學科優勢,在新科技背景下推動新文科與交叉學科發展,建設教育決策文科實驗室,並積極整合校內優勢資源,開展學術理論研究與應對策略研究,力爭打造若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交叉決策諮詢團隊。通過文科實驗室建設,推動傳統研究範式轉型升級,提升政策模擬與輔助決策的科學性,賦能高校教育智庫創新發展。

改革高校教育智庫評價機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加強專家參與公共決策行為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出,完善專家參與公共決策的政策保障和激勵措施。高校教育智庫一是要建立科學的、客觀的、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涵蓋智庫的研究質量、原創性、社會影響力、政策影響力以及成果轉化等多個維度。二是要進一步改革評價方法,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法體系,包括文獻計量分析、專家評審、社會調查、案例研究等,保證科學性和客觀性。三是要建立多元評價機制,破除「唯論文」導向,肯定諮詢報告、媒體文章、網絡文化成果的價值,鼓勵高校教師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四是要引入市場評價機制,通過第三方評價機構對智庫進行評價,包括社會影響力評價、政策影響力評價等。五是要建立反饋機制,及時反饋評價結果,以便及時調整研究方向和策略,同時也可以為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等用戶提供決策參考。六是要加強監督和管理,尤其是對評價結果進行審核和監督,確保其真實性和可靠性。

(作者闕明坤系浙江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學院分中心執行主任、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瀋陽系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1日 第05版

作者:闕明坤 瀋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a083834e088aabb0acfd008a23523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