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溫才妃
人物簡介
吳有訓(1897.4.26—1977.11.30),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大學「以高水平科研支撐的高質量大學教育體系」的創建者和實踐者。
科研貢獻主要體現在對X射線特別是散射和吸收方面的研究。上世紀20年代,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以系統、精湛的實驗和精闢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作出貢獻。回國後,開創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創造性地發展了多原子氣體散射X射線的普遍理論。
吳有訓
吳有訓很容易給人留下印象,個兒高,1.8米。
不怒自威,天生一副鎮得住場子的形象。他曾以辭職為擔保,保護愛國運動中的學生。
據稱,在他擔任中央大學校長期間,以類似理由遞交過14次辭呈。他堅持「合則留,不合則去,決不苟同」的原則,成為當時有名的「不願當校長的中央大學校長」。
世人都道他「硬氣」,孰不知,一身正氣凜然的背後,支撐他的是對報效祖國的一腔熱情,對學術獨立的強烈追求,以及對科學研究的赤誠熱愛。
捨棄錦繡前程
「吳,留在美國有好的科研條件,前程似錦。」著名物理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康普頓怎麼也不明白,盼著留美的畢業生那麼多,為什麼已獲博士學位且留校任教的愛徒要執意回國。
「畢竟我是個中國人。」吳有訓接到江西士紳邀請他參與籌辦江西大學的建議後,毅然放棄了在世界科學前沿追光的機會,決定立即回國。
故事的起點要回到1921年冬,吳有訓考取公費留學生,登上赴美的輪船,兩年後師從康普頓。
康普頓以康普頓效應聞名於世,該研究被視為近代物理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或轉折點。
但最初,康普頓發表的論文只涉及一種散射物質石墨,儘管已經獲得明確的資料,但只限於某一特殊條件,難以令人信服。
吳有訓先後做了7種物質的X射線散射曲線、15種元素散射X線的光譜圖,以科學事實駁回了對康普頓效應的各種否定。
一時間,吳有訓在物理界聲名鵲起。他的論文被排在美國物理學會第135屆會議的第一位,在美國物理學會第140屆會議上,他一人就宣讀了3篇論文。
他以15種元素作為散射物所得的X射線散射光譜曲線,被公認為康普頓效應的經典插圖。
康普頓於192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在所著的《X射線與電子》一書中引用了吳有訓的實驗結果,並認為這是康普頓效應最重要的實驗基礎。晚年他曾感慨吳有訓是他平生「最得意的兩名學生之一」。
他的另一位得意門生是阿爾瓦萊茲,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康普頓始終不能辨別這二人誰的天分更高。
1926年秋,吳有訓回到祖國,在一窮二白的中國學術界,這位大高個兒「開疆拓土」。
1929年至1932年,他共發表11篇有關X線散射系列課題的論文。首篇論文於1930年發表在《自然》雜誌,這也是中國人在本土做的近代物理科研成果首次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於國際主流學術刊物。
「實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
回國半年後,吳有訓起初的辦學計劃因戰亂流產。他輾轉在上海大同大學、南京第四中山大學短期任教。
1927年,吳有訓遇見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葉企孫。一樣的主張科學救國,一樣的矢志教育與物理,讓這兩位芝加哥大學的校友緊握雙手、密切合作。
次年,吳有訓受聘為清華物理系教授。他在清華建立起我國最早的近代物理實驗室,開創國內X射線問題的研究。
繼第一篇學術論文《論單原子氣體全散射X射線的強度》發表後,他轉向雙原子氣體及多原子氣體散射等問題的研究,受到國際物理學界的重視和好評。
1936年,他被德國哈萊自然科學研究院推舉為院士,成為第一位被西方國家授予院士稱號的中國人。
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曾稱讚他的工作「實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
他開設「近代物理」課程、「實驗技術」選修課,向學生介紹物理學的最新進展、重要的物理實驗,並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工作,在精細與有恆。」在清華的第一堂物理實驗課上,他要求學生用2厘米的短尺丈量3米的距離。看似簡單的操作,稍不留神就會出錯,他藉此讓學生明白,「在科學實驗中要重視每個細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部分師生在科學館前合影。第二排左起為周培源、趙忠堯、葉企孫、任之恭、吳有訓。其中有13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29年至1938年是清華物理系的春天,10年間,在中國首次成批培養出科學精英人才——當中有22人後來成為院士,占學生總數的30%以上。
當年,人們習慣以「葉、吳」簡稱葉企孫和吳有訓。
葉吳「互讓」物理系主任,曾在清華留下一樁美談。吳有訓認為,清華物理系是葉企孫從無到有、幾經艱辛一手打造的,「自己豈能掠人之美」。
最後在校長梅貽琦的協調下,吳有訓延至1934年9月才正式接棒,而實際上,他從1930年9月起就代理系主任主持工作了。
1941年,清華30周年校慶,校長梅貽琦陪同西南聯大三校同仁,在金屬研究所學術研討與演示後合影留念。站立者前排右七為梅貽琦,前排蹲者左六為吳有訓。
不管怎樣互讓,由葉、吳共同倡導的「重學術、做實事、輕名利」的學術精神,卻成為清華、西南聯大學術精神的支撐。
傑出教育家
吳有訓不只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
實際上,留美讀博期間他就十分注重吸收、消化美國大學教育學術思想,並形成了他對中國大學教育的基礎構思——「大學教育與科研發展共進,教師不脫離科研前沿」。
據其子吳再生回憶,吳有訓是帶著成熟的學術思想、明確的學術目標,「加盟」清華的。
1935年,吳有訓在清華24周年校慶集會做《學術獨立工作與留學考試》的講話,盡述其大學教育思想,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以「學術獨立」為宗旨的大學教育思想——
在中國的學術現況下,大學主要工作的一種,自然是求學術的獨立。
所謂學術獨立,簡言之,可說是對於某一學科,不但能造就一般需要的專門學生,且能對該科領域之一部或數部,成就有意義的研究,結果為國際同行所公認,那麼該一學科,可以稱為獨立。
所以有意義的研究工作,是決定一個學科是否獨立的關鍵。
……
在葉企孫支持合作下,吳有訓帶頭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後並延伸至理學院),組織起我國第一支「名師」隊伍——既是有成就的科學家又是優秀教師,從而使1929年至1938年的清華理科教育獲得成功。
在抗日戰爭時期,吳有訓擔任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帶動全院教師做科研蔚然成風,并力爭「作出國際公認的高水平科研成就」。
在西南聯大理學院,科研成果最豐盛的是物理系。抗戰八年,西南聯大物理系在國內外發表近百篇論文,其科研成就即使拿到當時的國際上比較,也是處於前列的。
作為中國物理學會主要創始人之一,吳有訓在1936年至1946年一直擔任該學會會長(理事長),而西南聯大物理系事實上成為抗戰期間中國物理學會的「中心」。
1941年,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階段)領導成員合影。右起:葉企孫、馮友蘭、吳有訓、梅貽琦、陳岱孫、潘光旦、施嘉煬。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在日寇狂轟濫炸的惡劣環境下,吳有訓還應國家冶金工業等方面的急需,在昆明大普吉簡陋的土坯房屋裡,創建起中國首個金屬物理研究所併兼任所長,為我國金屬物理學科培養了一批骨幹人才。
遠見卓識
1945年至1948年,吳有訓曾短暫擔任中央大學校長,他的「硬氣」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人稱「中央大學真正得到師生擁護的校長,恐怕只有吳有訓先生一人」。
1949年,吳有訓拒絕了國民政府赴台的邀請。次年,他調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如今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當所長,同年12月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
就像當年在清華鼓勵物理系高考狀元陳新民轉到化學系一樣,吳有訓的眼光還是一如既往的銳利。
上世紀50年代初,吳有訓提出在中科院增設電子研究所,並將中科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的陳芳允調到北京進行籌備,這是新中國電子學科研工作的開端。
事實上,當時科學界有不少人認為,電子技術只有服務性作用,在吳有訓的執意堅持下,電子所的設置才得以保留。後來電子技術在全球的迅猛發展,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先見之明。
上世紀60年代,他督促並直接參與的「新型共軸泵式紅寶石雷射器」、由他直接負責的「人工胰島素合成」項目,均實現了全球第一。
他這一生,盡最大努力履行「重學術、做實事」的人生目標,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1977年11月30日,吳有訓病故,享年80歲。鄧小平參加了他的追悼會。
為紀念我國物理界5位老前輩為開創物理學事業和創建中國物理學會所作的貢獻,中國物理學會設立「物理獎」,吳有訓正是5人之一。
1977年夏,吳有訓(右二)生前最後一次會見楊振寧(左一)。
人物生平
1897年 生於江西省高安縣黃沙鄉(今高安市荷嶺鄉)石溪吳村。
1920年 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化部。
1925年 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次年回國。
1928年至1945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其間包括1938年後在西南聯合大學的8年,任理學院院長。
1936年 當選德國哈萊自然科學研究院院士。
1945年 任中央大學校長。
1948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 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5年 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77年 病故,享年80歲。
記者手記
從諸多歷史資料可以看出,吳有訓是一個很純粹的人。
他主張「學術獨立」,通過一個個學科的獨立實現大學和國家的學術獨立;他和葉企孫「互讓」物理系主任,秉持的是中國文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則,「不掠人之美」。
這種「純粹」也可以理解為實現初心的一種態度——摒除一切雜念,從始至終追求心中的理想和道義。對於當下受到名利紛擾的學術界,回歸這種精神境界,尤為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吳有訓志在教育,特別是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讀博4年之後,更深刻感受到近現代大學教育必須真正與科研工作相結合,才能獲得進步與發展。中國的大學教育朝此方向進行改革,才是唯一出路。
他為了回國辦學以實踐上述改革志向,放棄了導師期望的進一步取得科研成果的「似錦前程」,也使一生「最佳年齡」中的17年,都在進行中國大學的教育、科研及管理的改革實踐。
他最終理順了三者關係,為我國大學教育與科研作出了具有開創性與奠基性意義的學術成就與貢獻。
後來他離開了教育界,但仍心繫中國高校教育發展。在他主持下,中科院1955年完成了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即後來的院士)遴選,建立起了學術界公認「確實具有權威性」的中科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
然而,由於不願宣揚的個性和歷史原因,他的不少教育思想並不為人所知。
2017年是吳有訓誕辰120周年,其子吳再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指出,吳有訓的大學辦學思想由辦學學術水平、辦學學術道德、辦學學術價值取向三方面構築而成——
以「吳有訓大學教育思想」的實踐,作為辦學的學術水平支撐;以堅持「重學術、做實事、輕名利」的學術精神,作為行為示範;以「以德服眾」,作為辦學的學術道德支撐;是從「學校是教授與學生自己的,一所理想的大學,應以培養人才和研究學術為唯一目標」這一價值取向出發,結合「教育救國」主題進行的。
細數他的教育思想,諸如倡導教育與科研並舉,將科研能力視為教師聘任重要條件之一;強調高質量教育,培養既有紮實基礎知識,又具備科學實驗能力的本科大學生……對當前的高校雙一流建設仍然存在深遠影響。
他以德服眾、教育救國的品格和理念,堪稱高校思政教育的典範。
斯人已去,但他的精神不會泯滅。在繼往開來的新時代,學術界乃至全社會都需要回歸一種更純粹的正氣、新風——重學術、做實事、輕名利。
《中國科學報》 (2019-11-22 第4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