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熟,懂得拒絕,也懂得當仁不讓

2019-09-07   大朴國學




昨天開車的時候,聽到一則關於男籃世界盃中國隊的評論,大意是:中國隊的兩場失利,一是和情緒失控有關,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文化中的一些因素導致我們的隊員,在關鍵時刻不敢展現自我,不敢當然不讓,捨我其誰

雖然我沒有仔仔細細的看比賽,但是,對於第一條情緒失控的問題,我是非常贊同的。一支年輕的球隊,年輕的主教練,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控制不好情緒,基本上是一支球隊、球員,成熟成長必然要付出的代價,要交的學費。關於情緒控制的話題寫過不少文章了,今天就不重點說了。

而對於第二條,我覺得有一些道理,當然,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聽話、懂事、溫順,很多人長大以後的性格就偏重於做一個沉默的大多數,跟大多數人保持一致,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這和我們的文化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而且可能是我們當下的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但是,如果說把這些問題都推給我們的文化傳統,推給我們的文化基因,可能就值得商榷了。

誠然,我們的文化的特點中,內斂、保守都有,但這並不是全部,還有雖千萬然吾往矣的浩然正氣,也有一身是膽的俠氣,也有捨我其誰的霸氣,更有為萬世、萬民謀太平的豪氣。明清以後趨向保守的趨勢相對比較明顯,但是在此之後,我們的家庭教育越來越簡化,越來越簡單,最終基本就成了聽話和溫順。

我們傳統的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通過學習經典,既要讓孩子學會立志、擔當,又要學會人與人的和諧,但這不能簡單的總結為聽話和溫順。

因為我是做傳統文化的傳播,有位朋友問我,說你怎麼不穿漢服,成天還穿的這麼隨便呢,當場叫過他八九歲的兒子給我正式的表演了一番傳統禮儀。不過他對孩子的要求,是在所有場合必須嚴格的按照這個來行禮。我當時提醒過他,我說第一,復古沒有必要,更沒有意義,讓孩子接觸一些傳統禮儀沒問題,但是放到日常生活里就沒必要了;第二,孩子過幾年進入青春期,很容易產生強烈的逆反情緒,你這樣做也很容易扼殺孩子活潑的天性,在最該活潑、調皮的年齡卻非得讓他像個六七十歲的老頭一樣。

其實,我們現在很多家長讓孩子學國學,學傳統禮儀,甚至是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很多時候都有一種表演和炫耀的心理在作祟。家長想讓孩子在親戚朋友面前,通過表演背經典、古代的一些禮儀來表現自己的教育是多麼的成功。



其實,教育孩子聽話、溫順、乖巧,在小的時候,還沒多大問題,但是進入青春期以後,孩子會出現極其強烈的叛逆心理,完全和父母對著干,反著來。不過很多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成年之後,很多人還是會做沉默的大多數呢?原因就在於,他的逆反只是為逆反而逆反,稍微碰壁之後,發現自己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雖然不情願,但是也只能回到父母的行為模式上去。

這種突破是非常困難的,除非在這個時期,有高人指點,或者通過學習、反思能夠做出一些改變,要麼就很容易又走入父輩們的循環。

一味的讓孩子聽話、乖巧、溫順的另外一個結果是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性格。討好型性格並不是說都是通過諂媚、討好別人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而是,不懂得拒絕。

我曾經也是一個討好型性格的人,不懂得拒絕別人,害怕拒絕別人以後,會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轉變。不過,我形成討好型性格的原因不是因為家長從小教育要聽話、溫順造成的,而是因為我的自卑,前邊的文章里提到過。這也是形成討好型性格的一種重要的原因。

不會拒絕,能自己做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小心翼翼擔心被討厭………

別人拒絕你時輕描淡寫;而你拒絕別人的時候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

幫別人忙時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謹慎,甚至覺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從不會開口要求,因為擔心被拒絕……..

和別人在一起,總是害怕冷場,一直主動找話題,沒人搭話,就自己一直不停的說,跟人聊天,總怕說錯話……..

其實,這些都是討好型人格的具體表現。討好型性格的人,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不自信,什麼問題都自己承擔,寧願自己吃虧,也不主動主張自己的權力。但是,很多時候,正是因為這種性格的缺陷,導致了被一些人利用,而且利用你這些性格缺點的人,比如說,你鼓起勇氣,躊躇了好久,善意的提醒借了你錢的朋友還錢,他們經常使用的一招就是:這麼多年的朋友,這麼好的關係,你竟然還這麼懷疑我?其實,這套說辭,還適用於很多其他類似的情境。而這些人正是利用了你的心理,加深你自己的愧疚感,甚至是負罪感。但是,如果這種關係,需要你這麼小心翼翼的去維護,其實,已經沒有了維護的必要。

該主張的正常的、合理的權力、權益,合理的,講究方式方法的表達出來,沒有任何問題,我這裡說的講究方式方法,並不是說通過各種別人可能都看不懂的方式,而是不要得理不饒人,比如,在大庭廣眾之下,當著很多人的面讓人下不來台,這在任何文化中,可能都不太容易接受這樣的方式。

首先就是要解決的自己心理關,不要過度的想去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換取別人的友誼或者說信任,如果有這種心理存在,可能會讓你吃很多你不應該吃的虧,讓你陷入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前邊我寫過吃虧是福,但是這種不是吃虧吃福,如果你認為是,那只能說是自我安慰。

這還會導致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內心和你的行為之間會出現極大的衝突。內心的不甘與行為上的一再忍讓之間,會把你變成分裂的人格,要麼會在某個點上集中爆發,要麼就是轉身離去,不再交往,而你與其他人的交往,依然在按照這種行為邏輯在行事,會造成極度的心理失衡。

所以,別怕主張自己正當的利益,也更不需要有愧疚感,真正的朋友,不需要你用利益去討好、去維繫,過了這一關,你可能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說完了這個,我們再來說上邊提到的另外一種情況,也就是通過諂媚來獲取別人的信任,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方式。

我們來看《顏氏家訓》里的一則故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

簡單翻譯一下: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乾的。

企圖通過討好別人,可能會獲取短期的利益,但是失去的是更多人對你的信任,而且,這些本來就都靠不住,怎麼來的,還會加倍的還回去。

我去上大學之前,父母跟我說過幾句老話,對我影響非常大:

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你自己有本事,誰都願意幫你,沒本事,別人幫你也扶不上牆。

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不依附,也不自我孤立。健全的人格比什麼都重要,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心理,甚至是通過依附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也容易讓孩子形成習慣性的心理愧疚。很多家長會習慣性的跟孩子說,父母之所以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長大了一定要孝順。教育、撫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本來是作為父母、家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是一種交易,其實是作為家長不自信的一種表現,而孩子更多的時候,是在模仿你對你的父母的態度,而不是你怎麼說的,特別是你說的和做的不一樣的時候。

這種心理模式一旦建立,孩子長大以後,也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心理負疚感,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想主張自己的利益的時候,還沒去表達和主張的時候,自己已經把自己說服了。很多人會說,我們老話說,要記得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壞。你這裡不是矛盾了嗎?不是的,這裡是不同的情境模式,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沒錯,但是上邊說的情況,很多時候是別人言語上的小恩小惠,是一種要挾你的手段而已,而真正的滴水之恩不是一個概念。

關於拒絕,還有一種情況,很多時候,我們拒絕別人還算容易,但是拒絕自己卻非常困難,拒絕改變,拒絕唾手可得的利益,哪怕知道該怎麼去追求長遠的利益。前邊的文章里,我也說過,四十不惑,應該包含一層意思,就是不會再被輕易的誘惑

不被情感、道德綁架,不自我矮化,通過討好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友誼,我們才能進行真正的獨立思考,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獨立人格,在這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當仁不讓與捨我其誰。

我們再來看一段《管子》的內容:

《管子·小匡》:

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牙為宰。鮑叔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於其臣,使臣不凍飢,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於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臣不如也;介胃執枹,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將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

翻譯一下:

齊桓公從莒回到齊國以後,任命鮑叔牙當宰相。鮑叔辭謝說:「我是您的庸臣。國君要加惠於我,使我不至於挨餓受凍,就算恩賜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則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當此重任。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惠愛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可以示範於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百姓勇氣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將欲治理兒子,就不可不用他們父母。」

簡單總結一下:齊桓公從莒國率先回到臨淄繼位後,想認命鮑叔牙為宰相,而鮑叔牙拒絕了,並說了自己不如管子的五個方面。

管鮑之交太有名了,就不過多解釋了。

還是像上一個故事一樣,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我們能拒絕的了嗎?換個現代的語境,在企業里,大老闆突然要認命你當總經理,我想絕大部分人想的都是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好嗨呦!那還會拒絕,害怕老闆突然改變主意,收回成命了呢。

其實,並不是說,任何情況下都得拒絕,也不是虛情假意來回的半推半就才顯得自己有多謙虛。後續管子就一點都沒謙虛:

《管子·小匡》:

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閒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墾草入邑,闢土聚粟多眾,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為大司理。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為也。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這一段就不翻譯了,就是管子說每個人的優點,自己都不如,他們適合做什麼職位,但是如果齊桓公想稱霸諸侯,則非他管仲不可。

有些時候,不是要一味的拒絕,有的時候該當仁不讓的時候必須當仁不讓。



進退有據,首先就是要做到自知,自己是不是那塊料,如果是做領導,還要學會知人。然後,才能知道什麼必須拒絕,什麼必須當仁不讓,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如果是必須當仁不讓,自我推薦、找人推薦這些方式都可以用。

學會拒絕,也學會當仁不讓,才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

建立在自知基礎上的自信,擺脫情感和道德的綁架,才有可能進行獨立思考,形成獨立人格,才能真正的做到該當仁不讓的時候能夠當仁不讓,才配擁有真正的志氣、正氣、俠氣、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