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電影《我本是高山》,講述了張校長建立起麗江華坪女高,帶領年輕的教師,幫助大山裡的女孩們考上大學、掙脫貧窮、改變命運的故事。當一個又一個角色被鮮活地呈現在大銀幕上,那些曾在新聞報道里被反覆提及的人物變得具象可感。無論是張校長、教師們還是女學生們,電影里的她們奮力拚搏、衝破逆境,經歷著生活的喜怒憂懼,詮釋著各自的生命價值。
張桂梅校長被稱為「燃燈校長」,因為她不顧一身病痛,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與虛懷若谷的大愛,燃燒自己,成為女孩們的引路明燈。張校長需要每天吞下大把不同的藥片,她的身體各處常年貼著膏藥,佝僂著腰在校園中一遍又一遍地巡視。通過電影,讓觀眾對張桂梅校長不屈不撓的堅守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我本是高山」,詮釋的是張校長在困頓與坎坷面前,永遠如高山一樣巍峨屹立的精神。電影中,張校長一次次翻山越嶺找回自己的學生,在疾風驟雨中搶救被浸透的試卷。隨著故事徐徐推進,張校長用無言的堅守,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將信念的種子植根在她們心中,長成足以撐起夢想的參天大樹。
高山崎嶇陡峭,極難攀爬,也寬廣深邃,悅納萬物生靈,就如同張校長與女高教師和學生的日常相處狀態。她要求女學生們剪掉長發,要求教師將一切精力投入到學習和教學中,看似十分嚴苛。但當她獲得黨代會上眾人為她募捐的醫藥費時,她第一時間用來給學生配上了耳蝸;當女教師在教學與照顧孩子間分身乏術時,她又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
無數的細節鋪陳,勾勒出一個立體鮮活的張校長,她嚴厲又溫柔,執著又慈愛,病痛纏身又堅韌無比,她在歷經掙扎之後做出了堅定的選擇。電影所呈現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人,是人性的真實與信仰的光輝,共同構建出一個既高尚偉岸也親切可感的張校長。
《我本是高山》不僅講述張校長一人之事,學校中的老師們也經歷了各自的思考與取捨。電影巧妙地呈現了當理想主義的光芒遭遇現實的選擇時,有人離開,也有人留下。經歷內心的掙扎和博弈,放棄也是人之常情,而選擇堅持的教師們,也正是他們的留下,為更多大山的孩子們創造了未來的可能。
好的作品裡,每一個小人物背後都有角色的完整故事。那些在大山中,始終處於弱勢的女孩們,她們愛笑愛鬧,有著質樸而燦爛的生命力。她們從命運的桎梏中走出來,克服家庭的問題,治癒精神的貧瘠,一路跌跌撞撞地成長。她們性格迥異,卻懷揣著同一份滾燙的希望。於是,在張校長的引領下,她們敢於向不公的命運宣戰,以自己的力量將不可能化為可能。
高考前夕,山英的家人來到學校試圖「搶走」她,像「賣掉」姐姐山月一樣,試圖將她帶回命運的深淵時,站在山英背後的女高學生們,穿著整齊劃一的校服,目光堅定地支持山英,一聲聲「加油」穿透黑夜。女孩們沒有血緣關係,卻因為命運彼此相連,她們將心底的希望匯聚起來,搭建成堅固的堡壘。
《我本是高山》用細膩的筆觸,塑造出真實可感的人物群像。張校長的高山偉岸,女高教師們的辛勤付出,女學生們的「逆天改命」……不僅在情緒上引發觀眾共鳴,更透過大銀幕將這種希望和精神傳遞到更多人的心中。無論何時何地,面對怎樣的境況,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如高山般矢志不移、奮發向上的品質,高山並非不可攀,因為「我本是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