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最大投資後,這家新能源企業復盤遇到的出海「坑」|鈦媒體「出海參考」之供應鏈出海記

2024-05-16     鈦媒體APP

圖片AI生成

「今年我們工廠的訂單已經多到來不及生產的態勢。」星源材質智能製造中心副總監陳義夫對鈦媒體「出海參考」表示。

星源材質是國內鋰電池隔膜龍頭企業,近幾年,受益於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市場需求爆發,作為鋰電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也迎來快速發展時代。

只是中國新能源產品的出口之路在國際貿易環境多變的情況下變得愈發艱難。為了避免政策波動性風險,更多的新能源產業企業紛紛選擇加緊海外布局。

作為中國新能源產業鏈上最重要的原材料廠商之一,星源材質跟著中國鋰電池產業鏈鏈主的腳步遠踏重洋,正在加緊海外建廠。

但是出海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是機遇更大還是挑戰更大?星源材質向鈦媒體「出海參考」講述了出海過程中遭遇的本土難題與全球數字化管理難題,或可供一鑒。

隨著國際形勢不斷變化,產品與產能共同出海成為趨勢,出海建廠是基本操作。然而海外不同地區的市場競爭、技術標準、數據獲取等不可一概而論,出海還需膽大心細,慎之又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增長點,找到本地化技巧、學會利用數字化技術,達到事半功倍的出海效果。

直接出口難度加大,本地化生產成典型策略

近幾年,中國鋰電池產業鏈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出海潮。

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遠景動力、欣旺達國軒高科孚能科技等在內的電池廠商均已宣布海外投資建廠計劃。據高工鋰電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末,國內頭部電池企業海外布局規劃產能超500GWh。東南亞和歐洲成為熱門出海地。

而這些電池廠商大部分都是星源材質的客戶。星源材質把出海目標也瞄準了歐洲和東南亞。

2020年開始星源材質從國內生產走向歐洲布局,2022年5月份實現瑞典一期工廠的投產。歐洲之外,星源材質正在馬來西亞建設新工廠,同時也在探索未來拓展北美業務的可能性。

談到出海選擇東南亞、歐洲的考量,陳義夫對鈦媒體「出海參考」表示,「主要在於當下的環境,尤其是中國新能源企業密集出海的大背景之下,由於地緣政治或者政策性的原因,導致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對於企業會提出非常具體的要求。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屬地化生產的策略。」

根據研究機構EVTank聯合伊維經濟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隔膜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2023年全球鋰離子電池隔膜出貨量已經突破210億平米,中國隔膜企業出貨量的全球占比已經突破83%。

相較於海外企業,國內隔膜生產成本較低,價格競爭力較強。中國隔膜企業產能大幅擴張,全球產能向中國集中。那為什麼星源材質和眾多新能源產業鏈企業還一定海外建廠?這不得不提這幾年錯綜複雜的外貿環境。

近日,美國白宮貿易代表處宣布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產、醫療個護等多項產品加征關稅。其中,電動汽車關稅今年開始從目前的25%大幅提升至100%,電動汽車鋰電池關稅今年將從7.5%提高到25%。

這並不是中國新能源企業第一次遭遇海外貿易政策挑戰。近幾年,歐盟國家、美國等接連出台相關准入政策,使得中國新能源相關企業直接出口的難度不斷增加。

2022年9月美國正式立法的《通脹削減法案》規定,消費者購買清潔能源新車可獲得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但汽車整車必須在美國組裝,並且電池所用的原材料也得有一定比例源自美國本土或美國的自貿夥伴。205月14日,美國白宮正式宣布從2024年開始將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關稅從當前的25%大幅提升至100%,電動汽車鋰電池關稅今年將從7.5%提高到25%。

2023年7月歐盟頒布了《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記錄電池的製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

這些法規對新能源汽車的組裝和原材料來源都提出了要求,在加大中國產品進入難度的同時也提出了培養和發育本土產業鏈的需求。

有學者曾表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或將受到美歐貿易保護措施的進一步影響。進入壁壘較高且政策多變的情況下,屬地化生產成為相關企業規避政策風險的有效途徑。

「我們提前在海外比較重要的市場和地區去投建工廠,也是為了應對未來一些政策調整或者地區的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能夠持續性在當地為市場提供一直以來專精專注的產品,滿足未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需要。」談到堅定選擇出海建廠的原因,陳義夫這樣對鈦媒體「出海參考」表示。

在陳義夫看來,新能源出海發展形成比較明確的浪潮和趨勢,就不會簡簡單單因為一時之間的變化或者變動導致未來的發展受阻。

近幾年國際貿易壁壘增多,對於中國鋰電企業來講,海外投資設廠雖然成本高,但也更利於拓展海外市場業務。在海外市場上,星源材質已經與LG化學、三星SDI、遠景AESC、NORTHVOLT、村田、SAFT等多家大型鋰離子電池廠商建立了業務合作關係。

總體來說,出海是一件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事。

破解屬地化生產難題

從單純貿易出口到本地化工廠建設,鋰電池產業鏈企業面臨的難題不僅局限於政策法規,還需要考慮對當地就業、勞動供給、交通等地方特色因素產生的影響以及產業政策、法規是否完善、產業人才是否成熟、能否為當地帶來社會經濟利益等因素。

談到做屬地化建設時,陳義夫對鈦媒體「出海參考」表示「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和當地的政府、機構或者到地的中國企業做深入交流探討,大家一起研究在當地怎麼樣能夠承擔起中國企業出海的社會職責,怎麼樣在當地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怎麼樣能夠為當地的市場提供成熟的產品。」

在馬來西亞建廠時,星源材質考慮到後續招工、雇員交流、企業文化建設等問題選擇了華人最多的檳城州。對於當地雇員,星源材質會考慮他們固有的生活習慣,為他們提供適合當地人的餐飲,尊重他們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而在看重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福利的歐洲,星源材質主動贊助了一隻當地的女子足球隊,並且時常邀請當地居民參加文化活動。

與其他地區更為不同的是,歐洲非常關注ESG(可持續發展報告)和GDPR(數據保護條例)。為此,星源材質表示專門申請並獲得了相應的認證報告。

「不能完全把國內那一套模式搬到國外來。以歐洲為例,歐洲雇員所有的信息,哪怕是中國派駐過去的雇員信息,都必須留存在當地,不能和總公司有傳遞動作。歐洲的信息安全法規最嚴,也是當下環境實實在在在信息安全方面開過罰單的地區。」做本地化建設的時候,陳義夫提醒道。

他認為為了應對地區的差異和不同,需要和當地的政府、居民、雇員、企業一起探討研究怎麼在本地落地,做一些正向的工作。這不僅是幫助建立當地良好的企業小形象,而且也是為了維護中國企業出海的大形象做出的努力。

增產50%同時降本,數字化支撐起全球經營

面對龐大的全球市場,如何藉助數字化技術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拓展市場,並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需求,是很多出海企業首要也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當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市場也同樣在成長,我們對於成本、生產的把控,也會逐漸提升到下一個等級和級別。在這個過程當中,自然而然需要藉助數字化的技術,更好(得)為我們企業賦能,去做一些過往做起來非常困難或者比較難實現的事情。」陳義夫對鈦媒體「出海參考」表示。

據陳義夫透露,星源材質目前是瑞典本地投入資金量最大的中國企業。到了瑞典,星源材質發現,國內已經形成的完整的ERP系統在海外不能用。面對數字化的管理訴求,星源材質不得不選擇當地一家小型企業的ERP,承接日常經營管理工作。

對於星源材質來說,這套海外的ERP體系功能非常完善,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卻與中國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理念有一定的差異。

ERP體系不是簡簡單單的工具或者數據的排列組合,更多體現的是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以及對於經營管理模式的設計。

最終陳義夫決定把原來使用不太順暢的ERP產品切換成了SAP的系統。「除了瑞典工廠,(我們)馬來西亞的工廠也進入建設時期。一個統一的數字化平台對於把控全球生產基地經營的情況是非常重要的。」 陳義夫向鈦媒體「出海參考」強調道。

這對於星源材質更重大的意義在於未來各地數據交互之後能夠做出更合理的出海決策。

對於數字化系統的選擇,星源材質也有更深度的產業考量。「數字化浪潮之下,海內外越來越多的頭部客戶會對你本身的數字化建設提出比較具體和明確的要求。為了滿足客戶需求,也為了大家一起努力打造生態圈,我們必須選擇合適的夥伴。」

陳義夫表示,現在海內外頭部企業基本都選擇全球性的數字化合作夥伴。往後如果彼此之間有數據交互或者數據對接訴求的話,同樣的平台和系統,對接會變得更加緊密、順暢,也不會因此失去一些比較重要的客戶。

他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上雲後,這種企業間數字交互的訴求和要求可能變得越來越頻繁。

除此外,數字化系統降本提效的效果更為明顯。過往企業的生產環節里,有很多依賴於操作員工現場投料或者工序交接,以防止呆滯品流出到客戶端。隨著數字化系統上線,在工業軟體的輔助下,即使沒有人員介入,也會自動攔截不合格的殘次品,做好品質把控。

去年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副總經理張雄等業內人士均表達過電池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產能至少是實際需求的一倍以上。與此同時,優質產能偏緊。

產能擴張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國際競爭力,陳義夫對鈦媒體「出海參考」表示,「除了產品端持續做一些疊代或者開發別人沒有的產品,同時自己內部的成本把控也是在逐步優化,包括最新的第五代生產線,在產能提高50%的情況下,成本還能持續優化。我認為這也是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能夠讓我們在擴張的浪潮之中持續生存下去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能源產業鏈出海不僅是中國新能源車企自身進行國際化布局,也正在帶動電池、電機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及材料商出海,形成了上下游產業協同出海的景觀。

可以預見,全球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不斷增加,中國新能源產業鏈出海的趨勢有望繼續保持,屬於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時代已經到來,但與此同時,產業鏈企業也將面對不同於國內的複雜環境,強化自身的科技硬實力,抱團發展是不二法寶。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楊秀娟,編輯|甚平)

這是「「鏈」接世界的力量 」專題的首篇文章。如果你也是世界級品牌背後的隱形力量,無論是專精特新抑或製造業單項冠軍,歡迎掃碼參與案例徵集,與我們溝通選題。鈦媒體「出海參考」還會定期舉行不同主題的全球化沙龍,共論中企出海大勢,分享出海經驗,解析出海路徑,歡迎「出海隱形小巨人」掃碼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a45b1e64172b0405ae18afd884db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