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為何出美人

2022-07-26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康巴為何出美人

康巴為何出美人

攝影/曹鐵

一提到康巴,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康巴漢子」「康巴美女」。高顏值雲集一地,背後有何玄機?橫斷山的高山峽谷間,藏著美人的基因密碼。

「最好的人」出自康巴

康巴人生活在橫斷山的崇山峻岭中,是一個特殊的藏族族群。「康」是藏族人對這一片地方的稱呼,舊時譯作「喀木」,意為「邊地」;「巴」意為人,「康巴」即「康區人」或「邊地人」。其實早在21世紀初,以丹巴美女為代表的康巴美人,就開始引發外界關注,「丹巴有個美人谷」的說法也不脛而走。此後,甘孜又出現了「康巴漢子村」等以顏值聞名於世的地方。以致於現在的人一提到康巴,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康巴漢子」「康巴美女」。

丹巴姑娘盛裝 三件套下顯身材

攝影/袁蓉蓀

康巴為什麼出美人?康巴人外形普遍體型高大、鼻樑高挺、面部輪廓分明,顏值極高,且性格豪放、個性張揚,男人強悍好鬥,女人熱情大方;康巴人的智商高、情商高,是善於經商的人。

雅江康巴漢子 把財富戴在身上

攝影/游建中

康巴人與衛藏人、安多人有著某種程度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又是什麼呢?

「武士型人」是怎麼煉成的

早在20世紀初,戴烈斯勒( F.Delisle )等德國體質人類學家,就先後對60多個藏族人頭顱進行過測量和研究,把藏族人劃分為「藏A型」和「藏B型」兩種。「藏A型」人以衛藏為中心,其特點是短頭型、面孔寬、身材較矮,而且性格溫順,因而也被稱作「僧侶型」;「藏B型」,主要分布於康巴和安多一帶,其特點是長頭型、面孔相對較窄、身材高大,且性格粗獷豪爽、野性十足,因而亦稱「武士型」或「康區型」。

藏袍別橫刀 康巴「武士」的時尚

攝影/宇懷

如果說康巴人的美是出自「藏B型」人獨有的體質,那麼,這種體質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沙魯里山脈屬於橫斷山脈的北端中部山脈,海拔在3500米以上,而橫斷山脈則構成了整個康區獨特的地域環境。橫斷山素有「七脈六江」之稱,山脈與河谷相間排列,形成「兩山夾一河」「兩河夾一山」的格局。

江河流經之處形成的高山峽谷區,山高谷深,地勢險竣,交通困難;遠離江河之地的高原,海拔極高,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為了生存,這裡的人必須具備強健的體格和堅韌、強悍的性格,以適應生存環境。

縱馬奔騰 理塘男兒的力量之美

攝影/姜曦

環境能塑造人,這正是康巴漢子如此雄壯的原因之一。不過,它並不能決定所有,甚至還不是最本質的因素。康巴人異於中原人、衛藏人的長相,當然還有其他「天機」。

「混血」顏值來自何方

丹巴有句老話叫做「巴底的女子,中路的漢子」。巴底和中路(已更名墨爾多山鎮)是丹巴縣的兩個鄉鎮。過去,丹巴所稱的「美人谷」指的是巴底,後來又逐漸泛指整個丹巴地區。高高的鼻粱,大大的眼睛,健美的形體,是丹巴美女給人的總體感受。但若仔細鑑別,卻又各有風情。

丹巴是邛崍山和大雪山之間的一個高山塊谷區,大金川、革什扎河、東谷河、小金川、大渡河5條河流,以丹巴縣城為圓心,呈梅花狀向四周散開。每條河谷的居民,都有不同的族群身份。大渡河沿岸的梭坡、中路一帶的稱「24村人」,操藏語康方言;大金川巴底一帶的稱嘉絨,操嘉絨語;革什扎、巴旺一帶的稱巴旺人,操的是爾龔語;莫斯卡、邊爾一帶的稱牛場娃,全操安多語;小金川沿岸則是藏、羌、漢雜居區。這些族群的文化雖有一定差異,但婚姻的紐帶又將他們緊緊連接在一起,並不斷抹平中間的縫隙。

身著盛裝的丹巴梭坡鄉藏族姑娘們在舉行成人禮

攝影/肖飈

其實,丹巴人群的多元化和交融狀態,正是橫斷山區的一個縮影。橫斷山脈帶來了巨大的地理阻隔,同時這片區域的一條條天然河谷,以及被江河切割出的一塊塊山原、台地,又孕育出綿長的地理大通道,成為中國一條非常重要的民族走廊。

今天,康巴藏族內部還保留著眾多有不同自稱或他稱的族群。康定的木雅、貴瓊,丹巴的嘉絨,道孚的扎巴、布巴,雅江的卻域,九龍的爾蘇、納木日、普米等,都是吐蕃影響程度不盡相同的結果。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12期

多元的血脈就這樣源源不斷地注入到康巴人的血液里,給了康巴人強大的、充滿活力的基因,也不斷塑造著這片土地之人的容貌特色。

服飾中的「民族基因」

那裡的藏族姑娘喜歡穿一款叫「瘋裝」的連衣裙,全身由五顏六色的布料鑲拼而成,誇張而熱烈。所謂的「瘋」,其實指的是非常大膽的顏色搭配;穿著方式也很另類,左襟在外,右襟在內,與大部分藏裝相反;裙擺呈百褶裙狀,內外褶皺有108個之多……因為這些大膽另類的特點,外人稱之為「瘋裝」,即瘋子穿的裝扮。不過鄉城人開朗、大度,對此並不在意,反而覺得是個不錯的「商標」,欣然接受。

鄉城「瘋裝」 藏裝里的納西風情

攝影/曹鐵

鄉城「瘋裝」何以如此另類?按照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這款服裝最初形成於文成公主進藏時期,不過它的真正定型,則在雲南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統治時期。

明萬曆年間,麗江納西族向北擴張,在雅礱江以南地區維持了近100年的統治,康南藏族的血液里又注人了納西族基因。在今天的巴塘、得榮、稻城、鄉城一帶,還保存有大量納西族文化遺存,鄉城美女的「瘋裝」就是其中之一,是以納西族齊膝圍裙為參考改造後形成的。

理塘曲登鄉藏族女子的「小紅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裡的藏族婦女,喜歡將頭髮編成若干細辮,再戴一頂用羊毛製作的橘紅色桶形帽,看起來頗像蒙古族的帽子。傳說曲登鄉的藏族,正是忽必烈南征時留在當地的蒙古人與藏族融合的後代,這頂紅帽子就是他們擁有蒙古血統的見證。

圖中的理塘姑娘,頭戴曲登鄉的橘紅色桶形帽

攝影/陳志文

在吐蕃東擴、康巴藏族形成之後,橫斷山脈的條條通道上,南來北往的各種族群依舊絡繹不絕。他們有的融入到這片土地上,為本就多元的基因,增添著更為新鮮的血液,也塑造著各具特色的服飾面貌。千面的美人,與多彩的服飾,交相呼應著。

本文選摘自《中國國家地理》四川甘孜州特刊文章:

《康巴為何出美人》

撰文/林俊華

責任編輯/馬賽屏 圖片編輯/朱浩

微信編輯:廣平

設計:巍巍

話題

提到甘孜州,你會想到什麼?

誰在甘孜唱情歌?

夜賞甘孜,繁華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