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尊重敬畏與反省!國際大師央美辦講座,因多人看手機中途離席

2024-09-21     瑜說還休

9月19日,來自美國的國際攝影大師、當代著名攝影藝術家史蒂芬·肖爾,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講座時,因見多人低頭看手機,不禁憤然中途離席。

雖然此後,有人將此解釋為「他們是拿手機做筆記」,大師聽後有所釋然,但人們對於此事的紛紛議論,並上了網絡熱搜,仍讓這所中國頂尖的美術大學殿堂顯得頗為尷尬與丟臉。

當時,史蒂芬·肖爾通過現場翻譯向在場觀眾說道:「不好意思,我打斷一下,先跟大家說一聲抱歉,因為我接下來說的事情,可能會有一點點冒犯。」

「既然我現在談論的是『注意力』這個話題,你們也知道我在聊注意力。那我覺得,你們也應該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重要性」。

「然後,我就發現今天在場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從頭到尾都在看手機。你們今天特意來聽這個講座,但你們卻都不能夠集中注意力。那麼你怎麼能夠在意,你平時吃的東西,或者太陽照在你皮膚上的那種感覺呢?我們今天就到此結束,挺好的。」

隨後,史蒂芬·肖爾走下講壇,回到了觀眾席……

對此,中央美院美術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對於部分現場觀眾一直低頭看手機,令演講者中斷講座的情況,將向領導反映,倡導觀眾注意文明禮儀。」

鬚髮斑白的史蒂芬·肖爾,最近正好在北京舉辦其攝影回顧展,在對其的一段介紹與評價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位美國攝影家的作品,共同被譽為『新彩色攝影』流派的代表作……經過他『高度專注』狀態拍攝的看似簡單卻構成嚴謹的影像作品,要求觀者駐足靜心凝視才能欣賞其中的結構、深度、幻覺、意境、驚奇甚至幽默以及表象之下的文化和社會內涵」。

其中的這句「高度專注」,正好可以概括出這位大師之所以成功的一大原因——或許,也正是史蒂芬·肖爾在講座中正談及「注意力」時,卻發現這麼多美院學生恰恰「注意力不集中」聽講,才因此更為發火,憤而中途退場的吧?

主辦方以「學生們在用手機記筆記」作為理由,雖或有一些真實情況存在,但多少還是有些牽強附會的感覺——真想記錄的話,何不先靜心聽講,再用錄音等簡單方便的手段保存,以後慢慢體會和理解呢?

事實上,面對大師級的人物,能有當面「傳道授業解惑」之良機,我們最高美術學府的學生們,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令世界級大師選擇了中途退場,這其實足以說明了以下問題:

其一,缺乏文明禮貌的素養和必要的尊重精神。

對於他人,又是一位老人,且還是一位著名的世界級大師,這些大學生顯然都缺乏基本的文明禮貌素養。

你可以選擇不來聽,也可以選擇禮貌的方式退場,但卻不應在人家傾心侃侃而談時,一個個卻低頭擺弄著手機——事實上,任何人在講台上演講時,最忌諱和反感的就是這樣的「手機低頭族」。

當然,這裡面確實也有例外——我們的群眾對於那些雲山霧罩、滿口空話的人,大多會用看手機的方式,作為一種無聲無息的消極對抗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種情況下,是對雙方時間與生命的一種無用功消耗。

但是,當有如此難得機會,請來世界級大師開講座時,哪怕這些美院的大學生無法從原汁原味的外語原聲中,適時同步得到浸潤與感動,可仍應從大師的一言一行之風采中,獲得這種一生難得一遇的體味與提升,而不應用此不文明的方式羞辱大師——事實上,這更是在羞辱自身而已!

尊重,是人與人相處和社會關係中,一個最根本的底線!

當互相尊重的意識能根植於一個民族的精神深處,成為一種下意識、潛移默化的文明理念與族群自覺時,這樣的社會才會更和諧、更進步,也就能更有前途和希望。

其二,缺乏對天地人的敬畏之心。

有人曾發出如此之「天問」:何以清末及民國時期,我們的民族還能出現那麼多令人矚目的「大師」,而此後卻是大師越來越極為罕見了呢?

只要想想「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口號,想想「打倒臭老九」的狂喊亂叫與生殺予奪,或許就能明白一切了——這也是為何人們會問:如果魯迅先生活到現在,他還會為天地生民而吶喊,成為受世人尊重的大師嗎?

如今的人們,真的都是發自內心對於知識和師者的尊重嗎?事實上,很多人真正的想法,卻是將知識作為謀取利益或權力的工具而已——知識或師者的工具性作用,才是他們心中真實的想法。

沒有了對「天地人」,特別是對知識或師者發自內心的仰視,就會缺乏真正相互尊重的根基,所以,就會出現一個將專家群體皆嘲諷為「磚家」,將「公共知識分子」給全部和完全抹黑成臭大街的現象。

一個對知識及知識分子如此缺乏敬畏心理的民族,真的有內涵、有素養、有文化、有層次和有希望嗎?——缺乏尊重與敬畏,一個民族就會消解為雜亂無章、四分五裂、自私利己的一盤散沙。

其三,精於藉口脫責,乏於反省自躬。

大師中途離場後,不少評論者及主辦方的一些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找到藉口——即所謂的「學生們都是在拿手機做筆記」。

其實,人家是走南闖北的世界級大師,什麼世面沒見過呢?——難道,獨獨中國的學生這麼擅長用手機做筆記嗎?用「我們的特殊性」為自己的不足與錯誤找藉口,這其實,就是一種缺乏自省能力和反思精神的體現。

發生了事情,出現了問題,總是想著如何先自圓其說,總是先想著找什麼原因或藉口,能將事情和責任搪塞過去,顯然這是不想、不願或根本就不承認有問題、有錯誤,因此就難以認識到自身的缺陷和問題。

如果沒有反省的深刻認知,又談何改正錯誤,談何「失敗是成功之母」?談何吸取經驗教訓不斷進步?而只會一次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將錯誤不斷地自我重現和重複,卻不知悔改罷了……

說我們是一個缺乏深刻反省的族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並不算為過——比如,離我們並不太遙遠的「假大空、浮誇風」,現在已經銷聲匿跡了嗎?

其實,只要看看網上,仍是「吹拉彈唱」到「上嘴唇接天、下嘴唇挨地」的人很多,便能明白金庸筆下的「丁春秋派」,從來就沒有從江湖中消失,而是後繼有人、人丁興旺啊!

不知反省自躬,就會飄飄自大,就會不知所以,也就可能走向不知所終!——這樣的人,當然更不可能互相尊重,對天地人真正有所敬畏了。

像聽大師講座,卻成了一群「低頭族」,這不過是一種小小的行為折射而已,但其所掩蓋和促成的文化思想與文明道德理念之「惡性循環」,卻已深深地成了民族進步的一大障礙與天敵!【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193ddef52958195083cef3787f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