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倆這瓜吃的,腦子都燒乾了也判不出誰更欠罵

2023-11-20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他倆這瓜吃的,腦子都燒乾了也判不出誰更欠罵

當代年輕人現狀,熱衷在各平台當蜻蜓隊長

四個月前,有一位地鐵男子用乾脆利落的一巴掌審判了占座者,打響了「判官」名號。

後來大家開始熱衷於在各種事件中尋找「判官」的身影——

《王牌對王牌》里用眼神質疑沈騰整蠱行為的唐嫣,被封為「綜藝判官」。

《再見愛人》里不為嘉賓故事所動、點評淡定犀利的papi醬,被封為「愛情判官」。

現如今,這屆網友終於找到了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判官」體驗項目——

成為各大平台的糾紛評審員。

二手平台上賣家買家起糾紛、電商網站上店鋪顧客起爭執、外賣里商家客人吵起來……

許多平台為了調停這類情況,會設置評審員之類的角色、讓普通網友報名參與,判斷一下誰對誰錯。

在這些賽博虛擬法庭上,年輕人見識到了許多超乎想像、猶如莎士比亞戲劇般的爭議。

過去這些荒誕差評自己只能吃瓜旁觀,如今卻可以親手評定當個「判官」。

無數年輕人因此被吸引報名。

幻想中自己仿佛化身為《鐵甲小寶》中公平正義的蜻蜓隊長,高喊出自己的口號:

「第一,絕對不意氣用事;

第二,絕對不漏判任何一件壞事;

第三,絕對裁判得公正漂亮!」

01

「為了揪出商家顧客誰在說謊,

我狂燒腦細胞」

許多年輕人自我調侃,說自己這一天天的比包拯還忙,每天一整眼就有數不清的官司要斷。

學生時代從沒當過班幹部、沒加過學生會,如今卻一會是遊戲護衛隊、一會是視頻評審員。

最近在網上討論度頗高的是當外賣平台判官,評審現場堪比中國喜劇大賽分會場,各種領域的臥龍鳳雛齊聚一堂。

顧客代表隊有「魚的記憶」組選手,疑似每過半小時大腦就會清空記憶、忘記自己半小時前點了啥。

點了涼拌菜卻責怪菜太涼,點了黃燜排骨卻質疑沒有雞肉,備註了多加辣卻抱怨太辣。

最離譜的是有顧客下單了一份牛雜,最後卻以「全是牛雜」投訴商家,讓人不知該如何是好。

相對應的,商家則有「無妄之災」組選手,啥也沒幹差評卻從天而降。

酒店商家因「男朋友出軌帶小三來的就是這家」被給差評。

燒烤商家因為顧客偏偏要用「吞劍式」吃法而被質疑危險。

還有蛋糕商家遭到投訴的原因是「蛋糕上系了一根麻繩做裝飾、不喜歡」。

可仔細一看,客戶下單的就是「森系下午茶蛋糕」,商品圖上明晃晃地繫著森系麻繩。

你別說,商家做的挺還原。

在真正嘗試評審員之前,許多年輕人大約都與我一樣,刷到這些歡樂帖子時會覺得這是個休閒娛樂打發時間的活。

看看樂子,笑笑別人乾的傻事,輕鬆做出顯而易見的判斷就ok。

大部分評審員的准入門檻都很低,比如某團只需要有一定註冊時長、實名認證、消費記錄,再通過僅有5道題的評審考試。

試題也相當簡單,讓你辨別一下用戶評價里有沒有罵人髒話、違規打廣告之類,一眼就能看出。

可到了實戰環節卻會發現難度猛增,相當於讓你剛學會「1+1」之後,就立刻去做微積分。

有太多陰險狡詐的詭計需要辨別——

比如當顧客抱怨漢堡涼了、冷颼颼的,商家控訴說不是自己的問題、是因為配送超時。

不少人估計都會以為確實如此,畢竟現實生活中這類情況很常見。

直到你仔細一看騎手配送時長——7分鐘

這要是還算「配送慢」,騎手小哥得去霍格沃茲修習瞬移咒才能滿足商家的配送要求。

如果一個漢堡7分鐘就能涼透,要麼它出餐時就是涼的,要麼商家的坐標不在中國,而是在南北極擺戶外路邊攤。

意識到顧客與商家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說謊的那一刻,你才真正意義上成為了網際網路判官。

不放過任何一點蛛絲馬跡,才能做出最公正的評判。

當客戶控訴商家「不給餐具」,不妨仔細看看,他到底要了多少餐具。

下單四個包子一個燒麥,卻堅稱需要20份餐具分給20個人吃,屬實是有點為人所難。

而當顧客質疑「買的智利藍莓是雲南產的」,商家義正言辭地回應說自己就是智利藍莓、還放上了圖片證據時。

千萬不要被商家理直氣壯的正義態度所迷惑,須得仔細審查證據——

那可能就是雲南藍莓。

有時可能雙方都沒有說謊,壓力給到判官。

一位顧客在備註「不要香菜」後卻發現飯里還是有綠葉子,因此給商家差評,商家喊冤說那不是香菜、是白菜葉。

這時就需要判官們運用自己的做飯學與蔬菜學知識,判斷給出的證據中到底是白菜還是香菜。

不少大學生判官栽在了這一「案」上,由於辨認不出菜葉,還申請了場外援助、高喊:「媽!你過來看看這是白菜嗎?」

只是即便如此,到最後判官們也未能完全達成統一意見。

白菜黨與香菜黨最後在評審區還大吵了一架,進行了一番法庭辯論。

許多人在真正體驗「判官」之前,以為能收穫地鐵判官那般、給一切的不公道行為甩一巴掌。

實踐起來卻往往發現那一巴掌懸在了空中,不知向何處落下。

02

「判官」也難斷的混帳事

比想像中要多

真正實踐起來、多體驗了幾天,不少年輕人都很快就發現了一個真相——

判官沒有那麼容易,每個「案子」都有它的脾氣。

非黑即白的案例只是少數,更多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混亂地帶。

有顧客控訴酸菜魚「都是菜」,但卻沒配圖,仔細一看他在點酸菜魚的同時還往裡面加了許多特價的配菜。

這就很難判斷到底是商家給的魚少,還是顧客點的菜太多。

普通地吃個外賣,很少有人會為自己的一個差評費心論證,因此不少差評只會有寥寥幾個字——「不好吃」「量少」。

評審員們無從判斷它們是不是真話,同時也難以拿捏許多主觀評價的尺度。

只能當個「盲人判官」,結果隨機分配。

外賣平台上的爭議往往還算簡單,在糾紛更複雜的二手平台上,「判官」更是個技術活。

它往往意味著一系列複雜流程——

仔細甄別買賣雙方的長篇聊天記錄中有無陷阱、發貨或收穫時的圖片視頻是否為真等等。

有時已經遠遠超出了大家作為一位普通的陌生網友、所能鑑別的範圍。

比如有網友發帖控訴,稱自己在二手平台上買到了山寨版Apple Pencil,受到的筆末端有接縫,與正品設計不符。

與賣家鬧上平台內的「小法庭」後,她卻被賣家倒打一耙,被潑上了「狸貓換太子」的髒水。

賣方提供的證據是一些蘋果產品購買截圖,理論上看這並不算有效證據,對方完全有可能買過正品有截圖、但賣的是山寨貨賺差價。

但最終的評審結果,卻是一邊倒的支持賣家。

背後原因倒也不難猜——

對於身為陌生網友的判官們而言,雙方都有可能在說謊,自己沒有鑑別證據真偽的能力。

這種時候判斷輸贏與否的準則,可能只是依據證據的多少、誰的表述更清楚。

後來網友申請了平台客服介入,向12315投訴,並進一步補充憑證,才最終成功退款退貨、維護了自己的權益。

via @DiDiKO

正如這一案例所體現的不確定性,不少平台的評審機制都被質疑並不合理。

一直以來,關於這領域的吐槽就沒停歇過:

二手平台賣家在發起評審後只是因為去洗了個澡、還沒來得及上傳憑證,就被單方面定性有問題。

自媒體博主發現視頻被抄襲、文案架構觀點例子都能對上,投訴後卻因為對方沒有一比一複製的句子被評審員判負。

遊戲隊友在團戰時遠遠圍觀、不參與,但並未被評審員判定為消極遊戲。

……

甚至有人看準了這其中的「商機」,售賣幫忙打贏「官司」、讓人在評審員面前占優的服務。

可信度未知,很可能是騙子。

多少年輕人興沖沖地奔著「判官」體驗申請成為評審員,最後卻被煩得一頭亂麻。

左看看右看看,覺得自己大機率只能當「糊塗官」。

03

「民間判官」

或許只是一種情緒出口

「判官」雖然是今年才火起來的網絡新梗,但很多人或許都知道,平台評審員本身並不是什麼新現象。

早在2013年中文社交網絡發展之初,某寶的判定中心就引入了大眾評審員機制,來處理買賣家之間的糾紛。

經歷過長期實踐後,這種如今被戲稱為「民間判官」的評審員機制已經成了社交媒體時代不可或缺的一環。

外賣評審介面顯示,每天有五萬多人在體驗當線上判官。

大家都對當判官這事熱情頗高,官方數據顯示,僅10月份便有293309位評審員參與過投票。

我嘗試著參與「評審挑戰」,是比你的選擇和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否一致。

挑戰了15道「題」,有一道題與大多數人不一致,排名就排在了一萬名開外。

從理性上看,「民間判官」對平台而言是個不錯的好機制,能夠便利、便宜地處理平台上絕大部分雞毛蒜皮的小事糾紛。

在判官們的篩選、審核下,大部分爭議會得到相對合理的結果。

小部分錯漏則可以由平台官方客服去解決,人力成本大大降低。

同時從感性上看,「民間判官」機制又巧妙地滿足著普通人對於決策參與感的渴求。

平常在街頭看到人吵架打架,最多湊上去聽一耳朵、和朋友吐槽一句。

如今卻被分到了象徵著決策權的按鈕,可以正式評判誰對誰錯。

儘管結果本身未必有多重要的影響,無數人卻依舊樂在其中。

畢竟參與決策本身所能帶來的確定性、滿足感,是一種在現實生活中相當稀缺的體驗。

說是「判官」,但大家都知道,如今成為熱梗的「判官」與它原本的詞義早已相差甚遠。

不是十殿閻羅邊掌著生死功勞簿、那種絕對權威的判官,也不是古代輔理政事的官員判官。

熱梗里的「判官」,做的只是類似評評理的工作。

甚至熱搜上提名的各種「判官」里,也只有那位傳聞中精神存在問題的小伙,真正意義上做出了「審判」,甩了支持占座者一巴掌。

其他「判官」更多只是事件中比較清醒的旁觀者。

《故鄉,別來無恙》中,朋友們幫性子軟的吳芸出頭、向欺負人的合租舍友討要欠款,被彈幕評為「合租判官」。

但它並不影響人們依舊樂於在五花八門的社會事件中尋找「判官」、在各式平台中體驗「判官」,虛擬著敲下裁定對錯正義的法槌。

這或許是因為,不論現實中存不存在,大家在腦海中總是希望存在那麼一位判官、又或是自己也有成為判官的權利。

希望在自己網購受騙時,能有一群與自己同處境、能共鳴的普通人來裁決誰對誰錯,而不是只被官方話術搪塞。

又或是在生活中受委屈、被欺負時,能有誰站出來像判官一樣仗義執言,而不是孤弱無援。

希望在所有維護正當權益的場景里,自己以及其他普通人能成為說得上話的參與者,而不是只能默默承受「維權難」後果的無力者。

想要在你我共同擁有的生活與社會面前,擁有些許決定潮流走向的可能。

還沒看夠?點擊視頻,看95後三級殘疾的女孩,如何帶著自己雜草一般的樂觀,戰勝病魔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大家都只是想要公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7ebf3f819fed36f47e5f148f4a1b5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