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用的蛇矛到底是什麼樣?這兵器太詭異了

2023-12-04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張飛用的蛇矛到底是什麼樣?這兵器太詭異了

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是一部盪氣迴腸的歷史小說,因為兼具文學性和戲劇化,並非真正的歷史書,所以許多方面有「問題」,這其實無可厚非,畢竟只是一部小說。

比如三國英雄所使用的武器,就很不符合當時的歷史。比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東漢時期根本沒有,明代倒是有,但是也不用於作戰。其餘如三尖兩刃刀、方天畫戟也如此。

這些兵器儘管不合漢末三國歷史,但好歹歷史上都有。只有一個兵器比較特殊,是因為讀音搞錯造成的,算是一種創新,那就是猛人張飛所用的丈八蛇矛。

早在新石器時期,矛就已經出現,當時還只是簡單地把木棒一端削尖,用於投擲動物或者敵人,後來的標槍即是由此而來。

而後,為了增加殺傷力,人們又學會製造石制、銅製和鐵制的矛頭,各種矛也就出現了。

在戰國之前,軍隊主要是車兵和步兵,車兵主要配備五種兵器,稱為五兵。五兵之中,就有矛,而且有兩種,一種叫夷矛,一種叫酋矛。

據《考工記》記載,車兵五兵分別為夷矛、酋矛、戟、殳、戈,其中夷矛最長,為2.4丈,摺合今天的計量單位約5.5米,如此長兵器,主要用於戰車交錯時刺敵。

等到戰國之後,騎兵和步兵成為最主要的的作戰方式。尤其是五胡亂華之後,北方騎兵的長槍殺傷力驚人,於是超長的夷矛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2-3米長的矛。而較之一般的矛,有一種長達一丈八的矛,便是矟。

《釋名》中記載: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用。

唐初名將程知節和尉遲敬德就是用矟高手,尤其是後者,不僅擅長躲避矟,而且能反手奪敵人的矟,反殺別人。

後來齊王李元吉不信,還非要和尉遲敬德比試,結果轉眼之間,被尉遲敬德連奪三次矟。《舊唐書》記載的清清楚楚,「元吉執矟躍馬,志在刺之,敬德俄頃三奪其矟。」

那麼,張飛的蛇矛是怎麼回事呢?有三種觀點。

其一,蛇矛是夷矛的訛傳。在古代,夷和蛇發音相同,這一點,在成語「虛與委蛇」中,還能體現,夷矛就這樣訛傳成了蛇矛。

其二,蛇矛是矟矛的訛傳。由於矟的發音和蛇很像,尤其是念得很快的時候,所以矟矛逐漸就成了蛇矛。

其實,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訛傳。

唐人編撰的《晉書》中,猛將陳安的武器就是蛇矛,書上記載他「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不過,宋代胡三省注釋「蛇」字時,認為這是鉈的方言,意指短矛頭。

在一些詩詞中,也有蛇矛的影子,比如杜牧的「犀甲吳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馳鋒鋩」;李白的「丈八蛇矛出隴西,彎弧拂箭白猿啼」等。

綜合來看,蛇矛是矟矛或者夷矛的訛傳可能性更大,而且蛇矛更具體形象,容易在民間說書時,讓百姓記住。這似乎也能體現張飛的勇猛,以至於兵器都與眾不同。

正是這個原因,所以在一些三國書的插畫和現代影視劇中,張飛的丈八矛就成了蛇狀長矛。

還有一點,水滸中林沖綽號小張飛,所用兵器也是丈八蛇矛,但是人們對他的兵器就沒有這樣的期待,所以他的丈八蛇矛很多時候就是普通的長槍(電視劇也有蛇狀矛,不過很少)。

實際上,《三國志》中,張飛也只是橫矛立馬,沒說他用的是蛇矛。宋代的官方兵書《武經總要》以及明代的《武備志》中,也沒有蛇矛的模樣,至於出土文物中,更是沒有。足以證明,蛇矛只是人們的構想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7eadfbfb95c9bd1dcd45acad67583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