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高贊:30歲以後的財務人,要麼狠,要麼滾

2019-08-23     網學教育



每年3月份,往往被認為是職場的「跳槽季」,春節已過,年終獎已到手,不用擔心經濟壓力,不用擔心過年回家的時候要接受親戚朋友的盤問,這個時候選擇跳槽是最明智的決定。

近幾天,很多招聘網站都在發布職場人跳槽意願的相關調研報告,據前程無憂旗下的無憂精英網的調查數據顯示,和2017年相比,2018年3月份職場人的跳槽意願高漲,在接受調查的10000多名職場精英中,有28.6%的人有跳槽計劃。


而選擇跳槽的原因也各種各樣,其中,除了不認同企業的管理或文化這一點外,從員工自身出發,最大的原因就是個人職業發展遭遇瓶頸,對未來的職業看不到希望,期望通過跳槽來實現自己事業的轉折點。


但同時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將擺脫職業瓶頸的希望,放在跳槽這個不確定因素上,其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尤其對已經畢業幾年的人來講,頻繁跳槽對自己的經驗積澱並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近兩年的人才市場上,每次的「跳槽旺季」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場景,尤其對競爭激烈的財務人來講,人到中年危機感也越來越深。

「跳槽旺季」出現的兩個典型特徵



3月份和「跳槽季」遙相呼應的,是白領的失業問題,這是「跳槽季」出現的第一個典型特徵。這兩天全網幾乎都在轉「銀行史上最慘失業潮!四大銀行要裁2萬員工」的一篇文章。

隨著AI技術的發展對銀行業的衝擊,全世界各大銀行都在考慮自己的人員配比問題,只能採取大幅裁員的政策,低端從業人員已經沒有了生存空間。與此同時,微博上北京某銀行部分櫃員月入不足4千也登上了微博熱搜,唏噓的同時又會引發一波離職潮。


其實不只是銀行,節後「跳槽族」在各個行業都比較常見,幾乎60%的白領都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但是又覺得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還能做什麼。

而第二個典型特徵就是,儘管離職和跳槽的人非常多,但HR依然招不到合適的人,要麼是薪資要求過高,要麼是薪資給到了,但是和自身實力不符,拿著中級職稱就以為自己是中級財務人的水平,這樣的人在招聘過程中一抓一大把。

有個朋友給公司招聘財務主管,面試了很多人都覺得不合適,有些工作了四五年,但是換了五六家公司,有些只有一年的主管經歷,連成本預算都沒做過,開口就敢要月薪上萬,往往很多人連複試都進不了,就叫他直接走人。

我們經常說,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太大,常常會陷入迷茫的狀態中,尤其是90後這一代人,很喜歡追求自由和個性,於是跳槽的次數也最多,但是處在在奔三的年紀上,職位上沒有積澱,個人發展上自然也得不到提升,所以很多人說,30歲以後的財務人,要麼狠,要麼滾,其實並不是沒有道理。

30歲的財務人,為什麼還會處在迷茫期?



很多人經常有一種感覺,職場中年危機在不斷提前,從原來的45歲,到後來的40歲,再到現在的35歲和30歲。尤其對臨近30歲的90後來講,迷茫就是職場的常態,繼續待下去,不知道前途在哪裡,離職又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但其實,在財務領域,每個人都要經歷這樣一個成長的階段,從出納到財務總監,有些人需要十幾二十年,有些人需要一輩子,而有些人努力一輩子也達不到。

現階段,財會行業的從業人員已超過2千多萬,整體形勢已經趨於飽和,在這個巨大的行業金字塔中,頂尖財務人只占到了0.15%,管理階層占到了5%,而基礎的財務會計占到了剩下的94.85%。

這也就意味著,現在的財會行業,呈現出了三種不同的發展態勢。

首先,基礎財務人員過剩,他們一般擁有兩到三年的工作經驗,做著簡單的記帳、對帳、報表等工作,拿著低於平均水平的薪資,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和自己實力旗鼓相當的財務人,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覺得個人發展受到了限制。

其次,是中層財務人員相對不足,他們一般擁有5—8年左右的工作經驗,做著財務主管或者是經理的工作,對個人實力的提升比較重視,也處在職場的上升期。

最後,是高級財務人員嚴重不足,這一點很多大企業的CEO也說過,一個優秀的財務總監,是企業中隨時能代替CEO的工作職責的人,而我們國家這種優秀的人才還是嚴重缺乏的狀態。

所以,儘管處在中年危機的壓力之下,但由於供需之間的嚴重不平衡,大多數財務人找不到工作,而大多數HR也招不到合適的財務人。30歲的基礎財務人一抓一大把,迷茫就成為整個社會揮之不去的職場狀態。

所以,30歲的時候,每個財務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現狀有一個清晰地認知,要麼對自己狠一些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要麼只能坐以待斃,被時代淘汰。

財務人必須重視的職場中年危機



前段時間,網上一直在盛傳華為要清理34歲以上的員工,雖然後來被官方「闢謠」,但是正所謂空穴不來風,對華為這種發展極為迅速的企業來講,裁減不適合企業發展的老員工、引進年輕的新勢力是不可逆的過程。

而基礎財務人一旦被裁,所面臨的後果可能就是像之前收費站36歲女員工一樣,「我36歲了,除了記帳啥也不會,要怎麼和別人去競爭工作」。


當時對收費站女員工要求政府解決工作的那件事,很多網友留言評論道,什麼都不會只能怪自己,社會就是這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但是其中有一條評論非常清流,我覺得這才應該是大多數人看到這件事情的最大的反思。很多時候,社會問題絕對不只是個例,當身邊失業的人越來越多時,能夠重視起可能降臨在自己身上的中年危機,才是職場人應該有的「憂患意識」。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曾經就說過「要強調年輕和技術的重要性,年輕人要更聰明」。每年從高校新出來的財會專業的畢業生將近30多萬,再加上AI技術對財會行業的衝擊,年紀不小、經驗不多的財務人註定要被社會淘汰。

30歲的財務人如何面對職場危機



「跳槽季」其實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離職,一個是求職,優秀的職場人在離職前已經收到了下一份工作的offer,而大多數人可能要經過一兩個月的過渡期才能完成這次跳槽。

對財務人來講,想通過跳槽擺脫自己的職業發展瓶頸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畢竟行業從業人員過剩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想要成功,想要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每一個財務人都應該對自己狠一些,從自身做出一些改變。

首先要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路線。我們前面有一張財會職場晉升圖,從出納到財務總監需要完成6個步驟,每個步驟平均3年的話,至少需要18年時間,能不能堅持自己的目標18年不動搖,並且為之不斷努力,很多人其實並不確定,自然會迷茫很多。

其次要對自身實力有一個清晰地認知。職場人擁有「自知之明」非常重要,無論你有幾年的工作經驗,你的實力達到了什麼級別在HR看來一目了然,所以清楚自己的實力差距,才能及時作出應對,有向上的意識。

最後要不斷學習,提升自我。70多歲的大爺大媽們尚且有一直學習的上進心,只要想做,30歲的財務人沒什麼學不會的東西。不管是CPA還是ACCA,再難的證書和專業只要付出了時間和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始終保持初入職場的「少年感」,而這種「少年感」,就是戰勝很多職場老人,甚至年輕畢業生的最重要的法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72Vv2wBJleJMoPMprU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