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賺1億,小程序劇怎麼這麼猛?

2023-10-19     深度文娛

原標題:8天賺1億,小程序劇怎麼這麼猛?

近期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發現,圈內的朋友甚至圈外一些對文娛行業感興趣的夥伴,都頻繁地提到一個詞「小程序劇」。

這是一種在小程序里播出的短劇,主戰場在微信,抖快等平台也有。和我們知道的,大概5-6分鐘的微短劇相比,這種小程序劇更短,時長僅有1-2分鐘,一部劇大約百集左右。

小程序劇被反覆提及,因為它與無數造富神話有關。有人說「投資幾十萬就能賺1個億」,還有人說「8天賺1億不是我吹牛」,低投入高回報的字眼持續撩撥著人們。

小程序劇為什麼這麼吸金?誰在看小程序劇?它的變現模式是什麼?誰在生產這類劇?深度文娛想從多方視角,來看看這場暴富夢是真是假。

聚焦下沉市場中年男性

誰在看這類小程序劇?其實從劇集內容中就能得出答案。

《無雙》《哎呀!皇后娘娘來打工》《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這是幾部被反覆提及「很賺」的小程序劇。他們的內容都可以用「爽文」二字概括,如果再說得細一點,類似於古早男頻文女頻文的風格,懸浮、狗血,但給看的人一種爽感。

被各種文娛產品市場教育多年的二線城市以上人群,別說年輕人,就是中老年群體也開始嫌棄這種古早爽文。但別忘了,廣袤的下沉市場亟待開發,這類古早爽文風格的小程序劇,恰好擊中下沉市場需求。

當然,也有一線城市人群抱著獵奇的心態闖入小程序劇的世界,甚至有些人還花了錢,但他們的復購率太低。很多人看過一次,就不再繼續消費,主要原因是「太粗糙」。

根據資料統計顯示,小程序劇的消費者多來自三四線及以下城市,以男性為主,兩性比例約為男7女3;而據深度文娛了解,隨著女頻小程序劇的增長,用戶性別比例目前也趨於平衡。在年齡結構方面,小程序劇的消費用戶年齡在30歲以上,中老年男性是最主要的消費群體。

「我爸看這類劇癮有多大呢?倆月花了五千塊。」

別看劇情短,但每集都有反轉,吸引人持續付費看下去。這類小程序劇單次付費不高大概二三十塊錢,對目標用戶來說也不過是一包煙錢。但單價低數量大,日積月累還是一筆相當可觀的開銷。

從劇集質感及劇情內容來看,小程序劇的品相確實有些粗糲。抖快短劇都開始向長劇標準看齊了,而他們無論從妝造還是劇情,都透著一股生硬感。那麼,用戶又是為了什麼而持續買單呢?

首先,是前文我們說到的爽感。就像15秒的短視頻瞬間席捲全國一樣,很多人是需要這種連續不斷的刺激獲得快樂的。小程序劇每集有反轉的設定,讓這些人慾罷不能,「就像看短視頻一樣,特別爽,停不下來。」

其次,是它的時長。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1-2分鐘連個人物關係都說不明白,但小程序劇的核心邏輯是「爽」,短意味著刺激點更密集,而人物關係構建這些長劇集才有的內容,在小程序劇的用戶看來,並不是一件重要的事。

再次,是更碎片化。有人戲稱,小程序劇服務對象是「三保」,保安、保潔和保姆。

這話雖然刻薄,但也有一定道理。「三保」的共同特點是,工作內容重複機械,需要通過刺激獲得快樂,而且他們的空閒時間更為碎片化,很難抽出來整塊時間去追劇,這種1-2分鐘的小程序劇,方便他們在休息時間偷閒看個一兩集的需求。

最後,是價格。單次定價不高,很容易給人一種「我沒花什麼錢」的錯覺,實際上積累起來還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小程序劇是如何誕生的?

小程序劇其實不算是特別新鮮的概念,它的誕生與網文有直接關係。

如果你是網文愛好者,或許會熟悉這一幕:點進網文網站,突然自動播放一段視頻,內容大致就是什麼霸道總裁愛上我、贅婿復仇十年不晚,視頻播放結束後,跳轉到對應的網文頁面。

沒錯,小程序劇最初誕生是為了更好地推廣網文。這類動起來、有人物的視頻,很快就積蓄起了自己的受眾,嗅覺敏銳的人發現這裡蘊藏商機,於是網文推廣視頻獨立出來,變成了小程序劇。

某小程序劇平台廣告

小程序劇的製作流程簡單:出劇本——拍攝製作——投流——用戶付費觀看。成本集中在前三個環節,即劇本、製作和投流。

劇本和製作都是可控的,可以把成本壓得很低。至於投流,我們則放到文章最後一部分詳細分析。

先說劇本,「根本不需要編劇,會抄會融梗就行了」。小程序劇的內容大差不差,基本上就是幾個要素來回來去排列組合,所以劇本的成本很低。

就像它的時長一樣,小程序劇的製作周期也很短。有業內人士透露,從立項到上線,只需要兩個月,而拍攝多集中在一周或半個月左右,每個人都像是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機械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小程序劇賣的是情緒,也不需要演員有多高知名度,甚至「長得還過得去就行,是不是科班出身都無所謂」,當然這樣流水線做下來,每個人拿到的報酬也不算高。

「就是現在太缺錢了,賺點生活費,這種經歷我不會體現在自己的履歷中的。其他人估計和我想法一樣,大家就是奔著賺錢來的。」

據悉,小程序劇的演員價格能壓到幾百塊一天,其他攝影、化妝等也差不多。但隨著市場的競爭加劇,百集左右的小程序劇,製作成本已經由10-15萬元增長至30-50萬元。

目前小程序劇的變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品牌植入,另一種是用戶付費。而當前市面上能獲得品牌青眼的小程序劇太少,所以基本還是靠著用戶付費。

就像前面我們分析過的,小程序劇的用戶是「沉默用戶」,他們雖然發聲不多但花錢時並不手軟。據悉小程序劇的ROI(投資回報率)能做到1.2左右,在影視行業已經算很不錯的數據。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就是片方花1塊錢投流成本,就能收到1.2元的用戶付費。

至於做小程序劇的團隊,就更五花八門了。有網文公司在做,也有小MCN機構做、還有影視公司等。甚至有些人,是因為看到別人的暴富故事心痒痒,從而立刻組個團隊投身於這場掘金夢。

也正因為如此,雖然對於很多人來說「小程序劇」是個新名詞,但這個賽道已經很卷了,大概一個月就能上線個三四千部。

當然,這個賽道也跑出了一些頭部玩家,比如九州、容量、點眾、西安豐行、杭州原上暮光等。而他們的故事,又在吸引著眾多新人躍躍欲試想要分一杯羹。

暴富是神話還是夢話?

從製作環節不難發現,小程序劇的製作過程幾乎與「品質」二字無緣,大家都是在趕時間趕進度,做出來的東西也都差不多。那麼一個月三四千部小程序劇,決定誰被觀眾看見的因素是什麼?

投流。

「如果不投流肯定沒人看」,和其他內容不一樣,投流可以說是小程序劇的命脈,據說小程序劇的八成甚至九成收入都要用在投流上。

投流能成功與否,也與素材、操盤者能力甚至運氣有關。但總體來說,投流的素材越多,被用戶看到的可能性越大,用戶就越有可能為劇花錢。所以有業內人士說「告訴你8天賺1億不假,可他沒說後半句,這1億裡面有9成都得拿去做投流」。

而在明確了這個關鍵點之後不難發現,所謂的暴富神話其實半真半假。因為通過投流把人吸引到小程序平台後,還有後續的分成問題。

在小程序江湖中,頭部玩家往往是搭建小程序平台的那些人。他們有流量埠、有自己的投流團隊,而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製作方則還要和平台以不同方式進行分成,而且小程序劇本身沒太高技術門檻,平台在其中的話語權相對較高。

與商業模式更豐富的長短劇集相比,小程序劇的風險更高,因為它的寶全押在了用戶身上。

投流是小程序劇的命脈,花大錢做投流,才能被推送到用戶面前。但用戶被吸引點了連結進入小程序,花不花錢買劇就不是投流所能決定的了。

與其他後期還能打逆風局的文娛產品相比,小程序劇更殘酷,如果在上線的第一天量沒起來,那就很有可能被淘汰。

更嚴苛的是,小程序劇的商業邏輯遵循的是「一九定律」,大多數人貿然進入這個行業根本賺不到錢,也因為它的商業模式目前看起來過於單一,資本市場對此興致也並不算高。而據深度文娛了解,今年下半年,「一九定律」已經變成了3%-5%的出品方才能掙到錢,95%左右是賺不到錢的。但為什麼還是吸引很多出品方入局,趨之若鶩呢?

這便是小程序劇的核心商業邏輯—以小博大

作為出品方,如果虧錢一般最多也就虧三五十萬製作費。一旦掙錢,則至少是幾十萬至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再加上製作周期短,單部投資成本又低,所以大部分出品方願意去搏這個機率。這就是小程序劇最大魅力所在,只要一部劇成功,此前投入的成本就全回來了。如此前媒體報道的8天消耗過1個億的《無雙》,據了解,上線近2個月《無雙》的總消耗已經達到了3個億,按照出品方10%的分帳比例,相當於用約50萬的製作成本盈利了3000萬,而且目前還在持續盈利,這個投入產出比相當很驚人。

此外,還有不少試圖賺智商稅的人進入這個行業「渾水摸魚」,比如辦培訓班,教如何拍小程序劇、如何製作投流等,試圖在產業鏈分一杯羹。

野蠻生長過後,小程序劇又會走向何方?深度文娛認為,或許小程序劇未來還是會與網文有一些深度結合的可能。

它本身就是從網文平台誕生的,所以兩者之間具備先天結合優勢,而網文平台手握大量內容IP,不必再你抄我我抄你。而且,像閱文這樣的大平台,是具備一定整合及號召能力的,它能夠依託平台的優勢,引導觀眾去消費新的題材,這又能反向刺激創作者的靈感。

另一個結合方向是MCN機構。小程序劇不是傳統的「走向外」的造星邏輯,而是把用戶歸攏在私域的「留在內」邏輯。這一點和MCN機構有可以結合之處,甚至MCN機構可以一肩挑,做劇造星兩不誤。

此外,小程序劇也必須儘快找到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是現在這種粗暴的「花錢投流、用戶買劇」的商業邏輯。其實短劇的很多經驗就可以被借鑑,比如做品牌定製內容等等。但品牌願意花錢的前提,一定是看到了用戶的消費力;又或者品牌植入,但1-2分鐘的體量如何再承載品牌內容,這些都需要小程序劇的從業者們進一步挖掘優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6f2d3830bf9d82ef98a1c9ac9d04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