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溝壑 孤身犯險 探尋太行古崖居

2022-03-12     王喜慶

原標題:峽谷溝壑 孤身犯險 探尋太行古崖居

古崖居,從字面上來說就是由於某種原因躲避到大山深處的懸崖峭壁上生活的民居。從度娘上搜索大機率只能看到北京延慶的古崖居。

而最近從一些驢友的小視頻中爆出了河北平山的大山深處也發現了古崖居,引起了我的興趣。從畫面上看似乎是在一個河谷的峭壁上,而且航拍的也不多。簡單一搜在平山縣的大橋村,我估計應該在公路邊上,至少應該不太偏遠,於是驅車前往。

大橋村距離石家莊大約100公里,雖然距離不遠卻也進入到了太行山腹地。導航直接把我導進了大橋村,村中的小廣場上老鄉們正圍著一輛小貨車購買日用品,我仔細一問心裡涼了半截:那個地方雖然屬於大橋村,但是在村外下了公路還得走四五里地。

村口有位防疫的老哥,負責把杆盤問進村的車輛。我和他嘮了一會兒才知道:古崖居在公路的另一邊,往前走有條土路一直通到一條大山溝里。近來古崖居中的人已經不在裡面住了。我想,既然有人居住就一定有路,應該不難找。

往前走了一會兒果然看到了一條小路,小路口還有一棟古宅的破牆垣,周邊集中散落著一大片衛生紙,猜測一定是驢友的傑作,不然還會有誰呢?往裡走應該沒錯。不料往裡走了大約20分鐘發現竟然沒路了,我估計是錯了。

只好返回到了停車地,敲開了一戶老鄉家又詢問了一番,這位兄弟正在吃降壓藥,告訴我:順著公路往前走,左邊有一條小水泥路,一定不要往裡開車,不遠就是山中小路了,一直走就能看到。

有意思的是路邊這類的路有好幾條,只好又到路邊的一個小賣部再找人問,不想人家告訴我:不知道,沒聽說。哎——求人難啊。此刻下定決心不問了,成敗由天。看到一條小水泥路,稍一猶疑便開了上去。

這些年村村通公路,山間小路都修的很好。眼前這條路似乎也不錯,不料走了一會兒越來越窄,讓我這個自駕游的老手心中也有些發毛,眼看著進了大山,似乎隨時都有掉下路肩的可能。山中的小水泥路由於雨水的沖刷路肩都比較深陡,很容易磕到底盤。

正在此時突然發現山坡上斜停了一輛三馬子,稍一走神果然左前輪掉下了路肩,好在這裡有一片平地,不僅能停車還能調頭,天無絕人之路啊!三馬子上有夫婦二人,在山上伐木頭。男人告訴我:你走對了,往溝里再走幾里地就能看到了。娘誒——

前幾天小視頻中看到的崖居上還住了一位大姐,可是眼前所謂的路不過是有曾經有人走過的痕跡而已,或許這裡居住的人極少,根本走不出一條路來。走了不遠我就後悔穿了一雙軟底鞋。

這條「路」在一條深深的峽谷中,山腰上生長著大片的松林,地面上鋪了一層厚厚的松針,這些松針算是好走的,因為稍微平整些,還能算是路。

再往上便是溝壑深邃、怪石嶙峋、冰瀑如柱、頭頂一線,腳下基本不能叫路了,如果不是偶然能看到有人壘的幾塊石階,很難想像有人活動的痕跡。這裡的石頭上都長滿了綠苔,雖然冬天已經乾枯,踩上去依然很滑。此刻我突然想到:驢友集體前行叫徒步,而我獨自前往只能叫探險了,突然飛起一隻野雞驚倒了我。

一直艱險的走到峽谷的盡頭,靠近山頂的時候看到了一條算是平整的小路,我知道:古崖居應該到了。果不其然,三五十米外就是古崖居,這棟古崖居深深的凹在一個山崖的山凹里,即使你走在的它的下面你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而即使外面傾盆大雨恐怕也很難淋到它的院落。

這條小路依偎著山體蜿蜒而行,外側則是萬劫不復的深淵,不遠看到了一個真正的柴扉,頓時讓人想起了宋代的《春色滿園》:「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前兩句是那樣的貼切,好似就是寫給這棟古崖居的。而後兩句則是寫給了一個月後的古崖居,想像一下也挺美,太行山並不缺桃花啊,沒準柴扉兩側就是呢。

稍作喘息便詢問了幾聲:家裡有人嗎?無人作答,於是走了進去,裡面是一棟柴牆石屋小院,小院裡面靠山處是一棟山石小屋,屋頂鋪滿了蒲草。除了屋門上掛的銅鎖和鐵鍬、鐮刀,算是近代的產物。院中其它的物品都是非常原始的勞動工具。

院裡山牆上用白石灰畫了一個大圓圈,這恐怕是現代人弄不明白的:平山的山區里原來有許多野生動物,並且以狼為主,所以無論是山區或丘陵地區的村莊邊上的牆上大多都會畫上白圈,有驅狼的作用。

為了拍好古崖居,特意帶上了無人機,當無人機一飛出去就明白了為啥這裡缺少航拍的照片,可能是由於山體鐵礦石的磁效應,無人機一出去就開始明顯的抖動。而且峽谷兩邊大約只有三十米,並且長滿了乾枯的植物和高大的樹木,因此也沒有無人機施展的空間,見好就收吧。

這個崖凹大約長20來米,寬6米左右,十分平整。山牆下有個小水坑,上面長滿了綠苔。我仔細想了一下,這個地方:曬的到陽光,喝的到山泉,摘的到山果,山腰有幾塊薄田——吃的到糧食。能夠滿足人類生活基本需求,正因為如此它才存在到了今天。其實人的需求很簡單,所以人類安安穩穩的存在了幾百萬年,而現代人類的貪婪讓人類看到了生存的盡頭。

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山時出了一身汗,而下山被山風一吹似乎掉進了冷水中。腳下要隨時警惕山石的晃動和青苔的濕滑,並且時常有找不到路的感覺。 這個地方雖然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但是真心不建議您來。

告別了——古崖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68b9cc9c2fdae8a3b2d85554c9656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