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難道是奢牌最想「拉攏」的群體嗎?

2023-05-25     FashionWeek

原標題:「網紅」難道是奢牌最想「拉攏」的群體嗎?

相信螢幕前的你對於「網紅」這一詞彙肯定不陌生,它既可以是形容詞也可以是名詞,但在大多數時候它所呈現的更多是一種貶義的詞彙環境

而作為各位認知裡面的網紅之一的易夢玲,在近期出席2023秋冬時裝周的表現,讓大家似乎認為她已經超出了傳統網紅的領域範疇,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論一下「網紅」一詞在當下的所處環境。

易夢玲其實不僅僅是這一次秋冬時裝周有著優良的表現。

在去年的GQ年度盛典上,易夢玲穿著一件John Galliano時期所設計的Christian Dior高定系列,而同款則是在2005年的金球獎上Charliez Theron所穿著過,當時便有圈內人士指出她所穿著的是一件「FAKE」,這件烏龍事件甚至在當時力壓所有明星的熱度,成為眾所議論的頭條新聞。

Christian Dior Fall 2004 Couture by John Galliano

質疑的原因很簡單,「一個網紅怎麼可能穿上近20年前的Christian Dior高定系列」人們打著這種第一印象不斷對易夢玲實施打壓,但後續因為被證實了是一件正品才得以平息。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之後,易夢玲這個名字開始在人們視野中不斷頻繁出現,而她在社交媒體上所分享的時尚相關的都逐漸成為日常女生們模仿的對象。

國內越來越多的女生開始模仿易夢玲的穿著打扮風格、妝容、拍照技巧等等

不同於人們心中所想的傳統的網紅。

若是傳統的網紅,人們在高定烏龍事件之後便會漸漸忘記這個人,可現在她逐漸成為社交媒體上的佼佼者,這不禁會讓人反思,網絡發展到現在,我們是不是對網紅一詞的看法得改一改了?

我跟不少人一樣,在過去提到網紅一詞會感到些許的不適感,倒不是因為她們打扮得像妖魔鬼怪一樣出來博眼球,可能大多數時候是對這種「流水線生產」的網紅一詞感到不適。

因為這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時尚,我們想看到的是能夠有不同風格,在了解自身條件的基礎上有著不同變化的「網紅」,但往往大多數她們只是做到了最淺顯的一層,也就是成為一名網絡紅人,除此之外並沒有可取之處。

社交媒體拉近了你我的距離,但網紅也開始變得層出不窮

但若網紅能夠開始給人們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走出國門來到世界,就比如來到這一次秋冬時裝周的各大品牌秀場之中,並將東方的文化與審美帶到西方,而並不是單純為了提高逼格到個場,那是不是於現階段來說,「網紅」並非我們過去傳統認知中的網紅了?

國內時尚博主參加2023秋冬時裝周

甚至於當下部分網紅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名人明星,在看秀的環境里,她們就是攝影師最喜歡的「繆斯」,那各大品牌為何現在如此中意網紅這一群體呢?

「流量是剛需品」

你很少見到一個品牌在沒有社交媒體的推廣之下,還能在消費者群體當中如此活躍,在我印象里Bottega Veneta、Goyard、The Row等少數品牌。

但大多數品牌,尤其是頭部奢牌,它們對於社交媒體的執著來源於其最背後最根本的特質,那就是信息時代所帶來的巨大的「流量」

左 The Row Resort 2024

右 Goyard

但或許有人會問,名人明星難道沒有流量嗎?

有,但對於她們這一群體來說,只有持續不斷地作品的曝光才會有流量,如果僅靠著臉蛋維持著流量,那最終也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網紅」罷了。

就像Angelababy在與Dior的合作到期之後,她並沒有現身於今年秋冬的時裝周,而在人們的印象里,她其實就是演員群體當中的「網紅」,但頭戴明星光環,與真正的網紅有著相當的隔閡,這也使得有不少明星像她一樣,如今在時尚資源方面顯得有一些尷尬。

為何我們總說流量是重要的?

不僅如此,珠寶領域內的佼佼者Tiffany & Co.跨界至球鞋領域,與Nike合作打造的Air Force 1在未發售的情況之下,僅通過在社交媒體上的宣傳造勢二級市場便已經從2799元的發售價漲至1萬出頭。

等等現象都足以證明為何大家都如此重視社交媒體領域的傳播以及影響力,而網紅們所能帶來的流量都足以讓這些奢牌們向她們伸出橄欖枝,以讓她們與品牌有著或多或少的合作關係。

「互惠互利的「交易」」

但在我看來,這與名人明星合作並不無相同點,這都是一種「互惠互利的「交易」模式」。

奢牌們逐漸開始這樣「玩」,也恰好是證明了它們認為僅通過名人明星的流量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最優解了,網紅們也足夠有著可以與名人明星匹敵的影響力與流量

在知名社交媒體及KOL營銷企業Lefty於2023春夏高定系列期間的統計結果顯示,當中就有三名我們所謂的網紅在榜,並且最高的排名為第二名的Kylie Jenner,其EMV(媒體價值)高達1350萬美元。

種種現象表明,網紅們自身所帶的流量在這個時代中占比越來越大,在過去時裝只對買手開放的年代,到現在人人都可以來到現場看秀,說明接觸時尚的門檻在逐漸降低,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時尚走向,就會為品牌帶來相當的潛在消費者,這也是一種流量時代中的「蝴蝶效應」

所以,當網紅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實網紅並不僅僅只是一名網絡紅人了,她們身上所帶有的商業價值水平並不低於名人明星,而我們也確實該對網紅一詞改觀相對應的看法了。

就像Louis Vuitton嘗到了街頭文化所帶來的甜頭,在時尚圈其他品牌紛紛效仿,開始一股腦地鑽研街頭文化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自己的品牌一樣,這些行為的背後其實總體來說就是「與利益捆綁」的一種現象。

上 Celine S/S 2021

下 sacai F/W 2020

何為時尚?在《Next In Fashion》綜藝中的Bao選手提到一句,這是一場「有錢人的遊戲」

這句話確實不假,但我認為當時尚發展到現在,你會發現在它逐漸商業化的背後,其實也在不斷的突破原有的「桎梏」,它不再專屬於某一類群體,而是所有人都可以擁有的東西,這當中當然包括網紅這一群體,而在網紅這一群體發展到了現在之於整個時尚領域來說,它就是獲利的最大「砝碼」之一。

「這種「玩法」能持續多久」

奢牌對於市場的敏銳度是極為敏感的,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讓奢牌為了更多的利益而捨棄更少利益的一方,如今網紅雖說這一群體的影響力逐漸媲美名人明星,但奢牌這樣的「玩法」能持續多久呢?

就比如跨界聯名是更多利益的一方,快時尚品牌也會「摻」一腳

左 Rhuigi X Zara

右 Clarks X Zara

在我看來,它能持續多久是取決於網紅這一群體的「上限」到底在哪兒。

上限就是網紅這一群體帶來利益的持續時間,換句話說,若是網紅這一群體的發展空間已經到頭了,那麼它也即將會成為一枚「棄子」,但像如今網紅的影響力逐漸變大,正是上升的階段,現當下奢牌肯定會將「籌碼」押注在她們 身上。

米蘭時裝周影響力相當的「Influencer」Mia Khalifa

但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網紅的門檻也在逐漸變低,當「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的情況出現之後,我們對於網紅的要求變得也會更高。

漂亮的臉蛋在網紅這一群體裡面並不稀缺,我們想看到的恰好是網紅怎樣「影響世界」,不管是創建個人品牌、幫助弱勢群體,或是跨界至演員、音樂領域等等,總之,消費者需要的是一個有「內容」的靈魂,而並非單純的只是一個網絡紅人。

倫敦時裝周「Influencer」Declan Chan

這就像是一種網紅領域的「內卷」一樣,不斷挖掘自身的上限,從而讓自身有更高的價值。

至少在近幾年裡,網紅這一群體的價值會被繼續挖掘,我們會在各大秀場或是紅毯之中發現她們的身影,而所謂的高定也並不再是名人明星的專利品,由易夢玲在國內網紅「撕」開的這個口子,我認為會在未來越變越大。

左 Influencer Jaehyun

右 Influencer Win Metawin

但說實話,網紅儘管影響力變大,這一群體也無法替代像演員、音樂人等的存在,在沒有實質性的「作品」之前,單純的網紅仍然的地位會比後者要第一檔,而部分明星其實說白了,是更「高級」的網紅而已。

易夢玲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會隨著這個「開始」而誕生許多的「易夢玲」,而網紅一詞也不僅僅是「花瓶」的近義詞,它身上帶有許多獨特的特質才會成為人們願意追隨的網紅。

ENHYPEN

最後,我想說奢牌的這種做法不外乎就是將網紅這一群體的利益最大化,Andy Warhol說過「每個人都將有15分鐘聞名於世」,但對於網紅這一群體來說,社交媒體毫無疑問讓她們一直「聞名於世」。

網紅在國外媒體的眼中被稱為「Influencers」,這就足以證明國外已經將她們劃分為有足夠影響力的人,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網絡紅人,我想這是我們未來國內網紅的一個發展趨勢之一。

你認為國內的網紅環境會向著「Influencers」前進嗎?或者,你認為未來的網紅應該具備什麼品質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5b1e67d30863d39af8888e458cac8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