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魅力——細探有聲產品背後的產業邏輯

2022-05-15     深度文娛

原標題:聲音的魅力——細探有聲產品背後的產業邏輯

「我們家已經很久沒開過電視了,一開始是為了讓孩子減少看電視,後來下班回家也不想再對著電腦、手機,於是聽有聲書成了全家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奶奶會聽一些言情小說消磨時間,我比較傾向聽聽廣播劇,上下班路上,或者睡覺前聽聽。」

這是一名35歲媽媽的「有聲生活」,作為一位5歲孩子的母親,為了與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她與孩子一起放棄了電視、電腦、手機等視覺類娛樂體驗,回歸到以「聲音」為主的生活,「之前刷手機,感覺時刻充斥著大量信息,現在生活會變得比較純粹,不會被太多信息裹挾,生活節奏也有一種變慢了的感覺。」對於這樣的改變,這位媽媽顯然是滿意的。

在不知不覺中,「聲音娛樂」漸漸進入大眾的視線,為時下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帶來別樣的調劑。4月,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1有聲閱讀產業調查報告》指出,有聲閱讀相關話題熱度不斷提升,近三年相關文章閱讀量已達 21.9億,目前有聲書市場規模50億,這並不包含AI語音、個人播誦有聲書和廣播劇。

上個世紀,隨著電視等影像娛樂的興起,廣播等以「聲音」為主要傳播媒介的產業漸漸退出娛樂主流市場,在產業邊緣徘徊。然而隨著數字產業的崛起,網絡的便捷,有聲產業開始默默蓄力。如今,雖然短視頻在娛樂文化板塊掀起狂潮,但「聲音產業」則悄悄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不斷地擴展疆域,並在夾縫中,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產業生態體系,欣欣向榮,一片良好勢態。

百花齊放,有聲產業與時俱進多線並行

「什麼是有聲產業?」這個問題對於不同年紀的人來說,答案或許不同。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們會說:「廣播。」中年人則會第一時間認為是有聲讀物,尤其是孩子啟蒙時期的科普讀物;年輕一代則更多地認為有著好聽聲音配出的廣播劇……如今,有聲產業已經不再是局限於「廣播電台」,而其之所以能重新煥發出生機,也是產業細化、市場全線打開的結果。

以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懶人聽書等為代表的綜合性音頻平台是有聲產業代表性產品,它們的業態遵循了廣播電台的基本操作,幾乎可以替代舊時的廣播電台。它們與傳統電台的關係,可以參照視頻平台之於電視台的存在。然而,要擴升影響力和競爭力,此類音頻平台都會在發展壯大後走「去電台化」路線,轉而以定製化的服務將音頻產品冠以「聲音經濟」「耳朵經濟」等概念。

「去電台化」打開了音頻產業擴大化發展的大門,憑藉這一策略,幾大綜合性的音頻平台逐步穩固市場。據了解,頭部平台喜馬拉雅2021年營收為58.6億元,同比增長43.7%,毛利率從2020年的49.1%提升至54.0%。2.68億月活用戶,日人均收聽144分鐘,其聯合創始人CEO余建軍表示,「立足於長遠的未來,知識付費的音頻時代才剛剛開啟」。

綜合性的音頻平台貴在廣而全,包含脫口秀、有聲讀物、廣播劇等全品類,更輻射從兒童到老人的全年齡段人群,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頭部幾大平台開始了差異化發展,比如喜馬拉雅以「內容為王」,專注於內容上深耕,以專業深度內容吸引聽眾,為此喜馬拉雅在內容產出上花費大量資金,培養自己的內容製造者;荔枝則著重播客的吸納,重點發展音頻直播平台,強打音頻互動;懶人聽書從靠有聲小說「發家」,仍舊主攻有聲小說……

與此同時,市場上大量垂直分類音頻平台的發展也風生水起。打著「來自二次元的聲音」宣言的貓耳FM致力於推出優質的廣播劇,其出品的經典廣播劇《魔道祖師》三季共達到4.9億播放量,成為當之無愧的「廣播劇劇王」;定位「聲優直播社交APP」的克拉克拉,其為喜愛「聲音」的網友搭建了一方天地……除了年輕受眾,依靠央視資源,以傳統文化內容為主的「雲聽」、專注兒童讀物的「凱叔講故事」等平台,都在音頻垂直領域上深耕,收穫了不少鐵桿聽眾。

上下游產業強關聯互動,拉升產業格局

從產業鏈上看,上游內容版權與有聲產業有著極大的關聯性,電視劇《人世間》熱播期間,喜馬拉雅強勢推出《人世間》原著優質有聲小說,為網站吸引了一批打算看原著的電視劇受眾——與影視產業強勢聯動,依靠強IP效應,是有聲平台擴升知名度、影響力的有力策略。在喜馬拉雅上,影視化的有聲小說《斗羅大陸》《斗破蒼穹》《鬼吹燈》等名列前茅。而對下游衍生產業,有聲產業也以強大的影響力為產業鏈帶來不一樣的繁榮景象。

「聲音是一種神奇的媒介,可以激發聽眾的想像力,並形成情感寄託。」而當聲音成為一種娛樂取向,擁有別樣魅力的時候,有聲產業則能衍生出無窮的可能性。2018年,湖南衛視看到了「聲音的吸引力」,推出了配音綜藝節目《聲臨其境》,邀請聲優大神參與錄製,促成了綜藝觀眾對配音行業的空前關注,此後更誕生了張傑、喬詩語、邊江、季冠霖「配音界四大巨頭」,聲優經紀一路走高。

如果說《聲臨其境》更多的是影視劇的配音,讓聲優、配音演員走到了幕前,那麼B站的配音競選綜藝《我是特優聲》則是一檔全方位地以挖掘聲優人才,專注配音本身,擴升「聲音」影響力、打造聲優經濟的節目。它的推出更多的是建立在音頻行業本身所具備的影響力上,也反映了有聲產業對配音人才的迫切需求。據專業機構預計,未來5到10年,配音行業有將近30萬人的缺口,配音市場規模到2023年將會超過300億元。

在產業鏈不斷完善過程中,也誕生了越來越多的以「配音」作為業務、培養聲優的配音公司,其中除了有北斗企鵝、光合積木、音熊聯萌等實力雄厚的配音公司,也有以著名聲優張傑、邊江、姜廣濤等為核心的729聲工場、邊江工作室、姜廣濤工作室……他們幾乎占據著配音市場的半壁江山,為有聲世界貢獻新鮮血液的同時,也激活了配音市場,吸引大量聲音愛好者、配音愛好者的源源不斷地湧入。

無論是與影視聯動,借勢提升影響力,還是積極向外輸出,吸引更多聽眾,對於有聲產業來說,無疑都是其保持活力,彰顯生命力的印證。也正因為如此,有聲產業的格局才得以不斷擴大,呈現出更光明的發展趨勢。

新態勢湧起,未來機遇與挑戰並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著名的連鎖書店中信書店中,多了一排有聲讀物試聽裝置,掃描有聲書架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聽到專業人士對一本書的精華解讀,如果需要購買,還可以快速在書店找到相應書籍——在大量出版方、文字內容生產方將版權賣於有聲平台之際,中信書店依靠強大的版權內容,建立起了個人的有聲讀物APP,並利用線下實體書店進行推廣。

這讓傳統有聲平台意識到了危機感,但是毋容置疑,這一新平台的誕生促使產業鏈上下游無縫連接,解決了有聲平台多年來受制於版權的窘境。數據顯示,2021年讀者在中信書院的有聲產品收聽、付費數據較2020年均有所提升,同比增長超30%。而閱文、番茄等擁有大量小說版權的網際網路公司,也意識到有聲產品的巨大潛力,紛紛於近兩年加速其本身有聲平台的建設。去年騰訊音樂27億元收購懶人聽書,整合其與旗下閱文小說的資源,升級了內容平台,同時位元組跳動依靠番茄小說版權庫打造升級了番茄暢聽。

而對於傳統有聲平台來說,線下圖書行業並非無法介入,朝陽區圖書館就是通過政府招投標的方式引入喜馬拉雅數字資源,接入平台有5萬餘個、時長達279萬小時專輯,給讀者帶來了沉浸式的聽書體驗。線上線下的聯動,令有聲產業運營模式分支出線下模式,也讓「虛無縹緲」的數字聲音有了觸手可及的實體載體。除此之外,有聲平台也在積極開發全新的有聲播放器,比如喜馬拉雅的迷你小音箱小雅Nano,便是與「小度」一樣,卻不僅只是「聽音樂」的有聲實體產品。

而蛋糕越大,分蛋糕的人也越來越多,此前純粹的音樂平台也開始介入這場「聲音搶奪戰」,2020年9月,網易雲音樂上線「聲之劇場」內容板塊,推出了430部熱門IP改編的廣播劇和有聲書,主要瞄準的是Z世代有聲社區。

2020年3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上線聲音聚合分發平台「雲聽」,雲聽背靠總台央廣、國廣的優質音頻資源,還擁有開發總台播音員、主持人、資深編輯、記者、製作人以及總台獨家版權資源,在內容生產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當有聲平台走「去電台化」道路時,可能並未遇見其未來有多廣袤,但是「聲音」就是擁有這樣的魔力,將道路越走越寬,當短視頻行業在擠壓長視頻生存空間的時候,有聲產業已然開啟了新的格局,不僅做到了「聲聲不息」,更創造了諸多機遇,但這也帶來了挑戰,未來,一起用「聲音」說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4b4f1de2deaa3483d63a112926bb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