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吃喝#中元節將至,牢記「三吃三不做」,寓意平安順利,祖輩老規矩莫忘。8月30日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了,中元節在南北方的時間上不太一致,有的地區(廣西一帶)是過十四,有的地區則是過的十五,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等傳統習俗。除此之外中元節也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也被稱為祭祖節。中元節這天的講究還是挺多的,從小長輩就告訴我們這個節日要吃什麼,有哪些事情不能做等等,我們晚輩也是看著長輩們言傳身教一直延續下去。
一、吃香蕉葉糯米糍粑
在廣西一帶農曆的七月十四和七月十五都有做香蕉葉糍粑吃的習俗,香蕉葉包裹著糍粑,方方正正,有稜有角,既有蕉葉的清香,又有糯米的細膩,包入紅糖花生芝麻碎餡料,軟糯香甜,好吃又解饞,中元節做蕉葉糯米糍粑,祭祀祖先,寄託思念,焚香點燭,保佑祈福。糍粑的甜美,也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祈願,
1、食材:糯米粉、香蕉葉、紅糖花生芝麻碎。
2、糯米粉加水揉成團,取適量糯米糰壓扁包入花生芝麻紅糖餡料,收口包好,再用芭蕉葉把糯米糍粑包裹好,方方正正的形狀。這樣包出來糍粑帶有香蕉葉的清香,還不容易粘鍋和粘黏在一起。
3、沸水上鍋大火蒸10分鐘左右即可,量多大個蒸的時間長一些。
4、蒸好的香蕉葉糯米糍粑出鍋即可享用,放涼再吃口感也非常好。
4、餡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搭配,也可以在糯米粉里加入火龍果汁揉成紅色的麵糰,包入喜歡的餡料即可。
二、吃鹽水鴨
中元節吃鴨也是必不可少的,鴨肉的肉質鮮香營養滋補不上火,秋天貼秋膘吃它再合適不過啦。另外鴨的諧音就是「壓」,寓意著鎮壓邪氣,把不好的東西都給「壓制」住了。所以也有中元節吃鴨子的習俗,也是討個吉利。
1、食材:鴨肉、生薑、桂皮、八角、花椒。
2、鴨肉處理好洗凈,生薑洗薑片,其它食材也洗凈待用。
3、把鹽多一些下鍋,下入準備好的花椒、大料和生薑片一起下鍋干炒。
4、把鹽炒香,鹽呈微黃色,炒出來的花椒鹽出鍋放涼。
5、然後用炒香的鹽均勻的塗抹在鴨肉身上,用保鮮袋包裹好,放入冰箱冷藏腌制三小時以上,更入味好吃。
6、鍋里加水燒開,加入蔥姜料酒,然後放入擦去鹽粒的肉下鍋煮,跟住白切鴨一樣煮熟透。出鍋放溫熱然後切塊裝盤即可上桌享用。
三、吃瀨粉
吃瀨粉是東莞地區的一種習俗,中元節這天東莞人平時都會吃它,其中最為經典的吃法就是燒鵝瀨,瀨粉也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中元節吃它也是有這樣的吉祥寓意。Q彈的粉搭配高湯和脆皮燒鵝,別提有多鮮美啦。
1、食材:水磨粘米粉和適量熱水,加入適量的粘米粉混合揉成團,一部分的米漿做成熟米糊和另外一部分的粉揉成團,可以擠壓成形的狀態即可。
2、把粉團放入保鮮袋裡,然後弄一個小口,熱水將粉條擠入鍋里,住米粉定型熟透。
3、煮好的瀨粉撈出裝入盤中,倒入高湯搭配少許的蔬菜和燒鵝即可上桌享用,做好的瀨粉多的可以瀝干水密封包裝好冷藏保存起來,下次做的時候方便一些。
中元節「三不做」:不去河邊玩、衣服不要在戶外晾曬過夜、不要走夜路
不去河邊玩
中元節這天不建議去河邊玩,農曆7月正好是暑假,氣溫炎熱加上晝夜溫差大,容易著涼受寒感冒,另外更不建議下河游泳,因為老話講「七月半鬼亂竄,沒事別往河邊站」,所以這天也不建議到河邊去,不安全,容易招不好的東西。
衣服不要在戶外晾曬過夜
中元節這天也不建議滿上把衣物晾曬在戶外。在農村很多人家的衣服、被褥等都是晾曬在戶外的,有的衣物沒有晾乾,晚上不收回來,依然繼續曬乾為止。這其實是不太適合的,農曆七月中旬,這個時候晝夜溫差大,晚上容易有霧氣,衣物不收回來,容易受潮,蚊蟲也多,衣服上髒東西多,穿身上也不健康。另外中元節晚上在戶外曬衣物也不太吉利。
不要走夜路
中元節這天的陰氣比較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就教育我們,這段時間,尤其是中元節的時候不要一個人走夜路,尤其是一個人在鄉間小道的夜間道路上,晚上出門也別太晚回家,最好不要超過晚上11點夜不歸家,陰氣重容易招來不幹凈的東西,而且晚上霧水重,走夜路容易受潮,加上晚上有溫差,容易受寒感冒。
中元節將至,牢記「三吃三不做」,趕走霉運,寓意:日子順利紅火。
Lily美食談小貼士:
以上就是一些關於中元節的傳統習俗和傳統飲食,都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老傳統,都有一定的道理,尊重老傳統也是圖個吉利,除了傳統之外,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你們當地中元節都有哪些習俗呢?可以留言一起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