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中國仍屬弱國,為何能贏得世界4大國之一的地位?

2023-11-27     三目史官

原標題:二戰後的中國仍屬弱國,為何能贏得世界4大國之一的地位?

20世紀中國的抗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二戰於1945年獲得完全勝利之後,中國自然也是戰勝國之一,一躍成為了國際地位斐然的四大國之一。這有些讓人意外,要說世界四大國,如果放在今天,以中國的實力那自然是毫不意外,甚至是有些偏低了,但這是經過40年改革開放後的結果;而1945年的時候尚屬中華民國,中國的國力孱弱,雖然人多地大,但是很明顯還是一個弱國,被列強欺負了100多年,這不過剛剛才打了一場勝仗,怎麼就忽然成了世界4大國之一了?

首先,要結合1945年的國際形勢來判斷。二戰不是一兩個國家的力量獨力打敗了軸心國,而是盟國整體的作戰協同,互幫互助才在各個戰場上擊退了德意日侵略勢力。其中按照盟國裡面的貢獻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應當是美、蘇、英、中。中國排在第4位是適當的。美國自不必說,雖然直接參與戰爭的兵員數量並不能和蘇聯中國比,但是貢獻度卻絕對是最高的。這是以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產能為後盾的,正是美國不斷製造的軍艦、飛機、坦克,小到槍械彈藥等,不斷輸出支援蘇聯、英國、中國,盟國的戰線才能維持下去。日本的主要作戰力量是美國解決掉的,而不是中國,老實說以中國的實力,是貴在堅持而不是殺傷;在西線1944年以美軍為主的登陸更是極大殺傷德國,從背後戳向德軍老巢,幫助蘇聯從東線平推回西歐,最終贏得了歐洲戰場勝利。

蘇聯軍事實力和重工業實力都是二戰盟國的第二位,死亡人數2700萬更是驚人,是打敗軸心國最強的德國的主要功勳國家,排第二沒有任何的爭議。英國則有兩大亮點,一是海軍強大,極大制約德國的擴張並保護了自己的生命線;二是意志頑強,在法國早早滅亡的情況下,獨立支撐歐洲局面拒不向德國屈服,確實讓人尊敬,所以能夠排在第三的高位。中國雖然沒有錢沒有飛機沒有產能,但是國土大人口多,抗戰持續時間長,牢牢拖住了日軍大量兵力長達14年,客觀上幫助美國騰出手腳收拾太平洋上的日軍主力,貢獻也不小,排在了整個盟國陣營的第四位。

其次,所謂的4大國,自然指的是戰勝國。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戰敗的軸心國是不可能包含在內的。而歐洲的另一強國法國,由於二戰表現實在是太過差勁,被德國一輪閃電戰就打亡國,甚至搞了傀儡政府成了德國幫凶,所以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排到了中華民國的後面。若是論國家的實力,當時的民國當然不能和德日法國相提並論,但是陣營和戰爭表現決定了各國戰後的地位有很大區別。世界上經過二戰後還能保持獨立和運轉的大國沒有幾個,中國雖然不強,但也是其中較為突出的勢力。

最後,民國國力雖弱,但是經歷33年建國史,加之領導了二戰中國戰場的勝利,戰後獲得較高認可也是有道理的。需要承認的是,中國當時本質上仍是弱國,完全的農業國,自己造不出飛機坦克,甚至連小汽車也造不出來,這樣的國家掛著世界4大國的頭銜,很大程度上是褒獎和榮譽,而沒有太多實際內容。不過1945年的中國畢竟和晚清時期不一樣了,國家的面貌還是煥然一新的,至少民主的意識和公民的覺悟、文明程度能夠和西方國家有所接軌和同步,加上二戰的戰績,能夠獲得國際認可不意外。可惜好景不長,錯過了民主建國的機會,二戰結束後不到一年轉入了全面內戰,中國的發展又被拖慢了數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297bf800d16120bfa5426bcec91b2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