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投資的《美國工廠》火了:同一個世界,同一種痛

2019-08-28     人間是劇場

2018年5月,Netflix宣布,已與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及其夫人米歇爾達成一項多年合作協議,兩人將為該公司製作影視作品,其中可能會包括腳本劇集、非腳本劇集、紀錄片等內容,二人還會出演部分影視劇。

今年,歐巴馬夫婦拿出了進軍影視圈的首部作品——紀錄片《美國工廠》,影片在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獲得紀錄片單元最佳導演獎,外媒更是給予一致好評,《紐約時報》稱紀錄片扣人心弦,《Variety》認為,這是今年最佳的紀錄片,顛覆了人們對美國製造的印象。《Cinema Scope》認為,這是近十年來最引人入勝的紀錄片。

8月21日,《美國工廠》在Netflix播出,迅速引發熱議,豆瓣評分8.5,爛番茄推薦指數達到了95%。

歐巴馬夫婦與導演朱莉婭·賴克特(右二)和史蒂文·博格納爾(左一)

當中國人變成資本家,美國人變成勞力

《美國工廠》引發了熱議,不僅因為該片與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有關,更因為它讓中國人變成了資本家,美國人變成了勞力,中國人仿佛從鏡像的角度看到了資本逐利的無情,看到了人類在生產線上最終將被淘汰的命運,在這一點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其實都是難免掙扎與絕望的。

《美國工廠》講述的是中國福耀玻璃廠老闆曹德旺在俄亥俄州一家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中開設新工廠,並僱傭了 2000名美國藍領工人生產的情形。

一開始影片的敘事會讓中國人感到「救世主」般的驕傲,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單體工廠給當地失業的美國人帶來了生活的新希望,從中國調來的員工則與美國人成了兄弟,感恩節會到美國人家裡吃火雞,玩槍、遛馬。

而老闆曹德旺的亮相則帶著「示威」的意味,他的每句話都讓美國管理層感覺到無可奈何,但是必須執行。於是,已經訂好的車庫門要開向另一邊、符合法定高度的消防扳手因為不好看而要挪走,當美方主管申請加蓋一個防雨棚時,曹德旺的回答可謂是「驚了天地」:「不會下雨。」

衝突已經埋下了伏筆。

美國一直處於製造業的前端,「認同性」工廠政治已經取代」強迫性」工廠政治,中國工人則以勤勞、順從而著稱,如今領導地位互換,碰撞不可避免。

果然 ,隨著生產線的開始高度運轉,美好蕩然無存了。從福耀玻璃廠的角度來看,美國工人的工作效率並不符合企業的利益,他們被管理層定義為懶惰成性、不知感恩。

尤其是有中國國內的福耀廠作為對比,這種「爛」和「懶」就更加令人髮指。中國的員工動作嫻熟、專注工作,習慣了一月只休息兩天,半年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也很正常。當美國領導層的參觀團看到中國的員工不帶防割手套和護目鏡而從事著危險的工作時,只能用「shit」來表達自己的震驚。

在機器面前,再勤勞的工人,也會被「去掉」、被「消滅「

一位高大健壯的美國大漢甚至在看福耀廠的晚會時,留下了眼淚,他說:「世界是有些分裂的,但我們是一體的」,許多觀眾跟他的心理一樣,也是五味雜陳,從人的角度來說,是要包容彼此文化的陌生,而從利益的角度,則是消除掉一切的「不同」,分裂與一體,卻是人心無法跨越的鴻溝。人與人之間彼此祝福的是美好良善,而一旦進入工廠,就要轉化為鐵石心腸,變成對效率的追求,對於人工的壓縮,對於成本的控制。

美國的小頭目跟著中國人一起罵美國員工懶,從客觀的角度看,他在利益的驅動下成為「資本家」的幫凶,他試圖把中國的企業文化帶到美國來實施,但是,他面對的是一張張木訥而冷漠的臉。中國員工在早間要集體唱歌、拍手鼓勁、軍事化報數,這在美國根本行不通,美國工人熱衷的是拿著測溫儀來檢測溫度,發現員工們長期地暴露在高溫中工作,是否有害健康。他們在意的是吃飯的餐廳空間被生產線占據了太多;微波爐不好用了;一次不能讓我做太重的工作;通用時代的時薪是29美金一小時,現在只有12美金,這點錢,我的孩子連買球鞋都難。

於是,矛盾進入了第二階段,美方要求美國工會入駐的聲音越來越大。對此,中方管理層的處理方式是掩蓋和強壓。他們把美方高層換成了在美國工作多年的中國人,辭退言論激進的員工、辭退老員工、僱傭更多年輕人,利用友誼來出賣瓦解美國工人,用諮詢公司以利益遊說員工向資本低頭。然後,中國人勝利了,讓工會進駐的投票只占40%,中國人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微笑,美國人黯然神傷。

做企業不是為了慈善,那個力挺中國兄弟、請大家吃火雞的老員工最後也被解僱了,理由是他查資料的動作太慢。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結局,真正的結局是影片的最後幾分鐘。無論是為美國工會倒台而由衷高興的中國工人,還是因為飯碗含淚忍辱的美國工人,都將面臨淘汰,因為福耀引入了機械臂,曹德旺身邊的主管在興奮地彙報著:「有了機器,這邊還能去掉兩個人,那邊還能再減掉兩個人……」

在機器面前,再勤勞的工人,也會被「去掉」、被「消滅」,而此時的工會,還重要嗎?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看到這裡,恐怕都是「無語凝噎」。

據悉,最初曹德旺本打算邀請外部團隊拍攝一部宣傳片,但和導演斯蒂夫·博格納爾和朱莉婭·賴克特溝通後決定「讓他們拍一部他們想拍的影片」,並給予了足夠的自由。

俄亥俄州曾經有多家美國大型汽車製造廠,但20世紀初,當地汽車廠陸續被關閉, 2008年12月,通用汽車公司關閉了代頓市的最後一個工廠,大量當地人失業,城市陷入蕭條,淪為「鐵鏽地帶」。導演斯蒂夫和朱莉婭夫婦兩人,就生活在代頓市旁邊。2009年,夫婦倆拍攝通用汽車廠關閉的短片《最後一輛卡車:通用工廠的關閉》,獲得奧斯卡最佳短片獎提名,並在HBO上播放。此次,二人繼續關注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變化。

《美國工廠》這部耗時3年、收集了長達1200個小時的素材的紀錄片,讓人看到了工廠內部的「秘密」,這一點很需要膽識。也許曹德旺本人也在進行著反思,正如他在紀錄片中所說,「我很還念那個蟬鳴蛙叫,開滿鮮花的時代,「我自己工廠擴張的幾十年,是不是也正在破壞環境和安寧,我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有功之人還是有罪之人」。

兩位導演的功力不淺,不做任何評判,卻呈現出了資本與勞工的對立,呈現出中美基於社會、文化、生活方式的巨大不同,而對於人類的命運也頗有警醒。

而美國觀眾和中國觀眾會從中各取所需。美國人看到的是美國夢在面對全球化時的破滅,製造業提振的艱難和美國工人們再回中產的無望。而中國觀眾則會思量工人權利保障、收入與付出。

中國與美國勞資雙方的換位讓人更清楚地看到了某些真相,然而,最終依然是一個無解的話題,在自由與效率、尊嚴與麵包之間的平衡是難以維繫的,就像那位熱衷於建立工會的美國女工,在被福耀開除後,又將流離失所、無處可居時,在寒冷的街頭喃喃自語地說:「我是不是太投入了,這值得嗎? 」

為何選擇《美國工廠》作為旗下公司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歐巴馬表示,它抓住了文化的碰撞,用一種人們熟悉的方式講述在全球化面前的適應過程。

進軍影視圈前,歐巴馬曾表示他們的作品計劃不會涉及政治,而是以勵志故事為主。還有一個可能的節目設置是歐巴馬主持對話,談論主題包括醫保、外交政策和氣候變化等問題。

歐巴馬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快樂就是能夠遇到有趣的人。我和米歇爾非常期待這次與奈飛的合作。我們希望培養、扶持那些有天賦、能鼓舞人心、有創造力的人,增加人們之間更多的共鳴和理解,並且幫助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美國工廠》,就是他們最想講述的好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RT12wBJleJMoPMKXX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