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細菌性角斑病大發生原因分析!這些錯誤你犯了嗎

2019-11-28     果樹小百科


來源:中國蔬菜網

1.為害症狀特點及識別

細菌性角斑病為甜瓜生產上主要病害之一,病原為丁香假單胞桿菌甜瓜角斑病致病型。病菌在種子上或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借風雨、昆蟲和農事操作進行傳播,從寄主的氣孔、水孔和傷口侵入。病菌可在種子內存活1~2年,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可存活4~6個月。

在甜瓜上主要為害葉片、莖蔓,也能為害卷鬚和果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為害。幼苗染病,在子葉上產生水漬狀圓形或近圓形凹陷斑點,後期變淡褐色,逐漸乾枯。

真葉染病初生多個針頭大小的水漬狀凹陷小斑點,病斑多沿葉脈發展,後逐漸擴大呈淡黃色或灰白色,伴有黃色暈圈,受葉脈限制,病斑形狀不規則,病部變薄,易脆裂穿孔。濕度大時病部有白色或淡黃色菌膿溢出,乾燥後在病部形成灰白痕。嚴重田塊遠看葉片上像一片鳥糞,農民戲稱為「鳥糞病」。

甜瓜細菌性角斑病在田間容易與霜霉病混淆,區分兩病是防治的關鍵。將病斑對光透視,霜霉病無透光感,角斑病有透光感;濕度大時,霜霉病葉背病斑處有灰黑色霉狀物,而角斑病則有白色菌膿溢出;霜霉病病葉一般不穿孔,而角斑病病葉易穿孔。霜霉病病斑受葉脈限制大多呈多角形,角斑病多呈不規則形狀。霜霉病主要為害葉片,角斑病主要為害葉、莖稈、果實。

2.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

2.1 發生特點

一是發病越來越早。甜瓜第一片真葉剛出現,也就是播種後10~15天,在苗床上見病。常年發病時間一般在移栽前10~15天,發病早20天以上。

二是發生程度逐年加重。冬春季苗床一般病株率10%~15%,嚴重時超過30%;大田嚴重田塊超過50%;春秋連作部分田塊甚至絕收。

三是交叉感染嚴重。不僅農民自己培育的甜瓜苗感病重,連購買的工廠化生產的嫁接苗也感病嚴重,主要通過整枝、抹芽等農事操作交叉傳染,感病速度快,嫁接苗雖然發病時間比自根苗遲20天以上,但後期發病程度相當。

四是葉片及莖蔓為害重,果實為害較輕。甜瓜伸蔓至坐果前,細菌性角斑病在葉片及莖蔓上發生嚴重,常造成缺棵死苗;春季果實為害較輕,秋季果實發生較重。

2.2 原因分析

種子帶菌

種子帶病是病害發生嚴重最主要的原因,隨著久脆美、四季銀紅等品種種植面積的增加,為害程度逐年加重,為害面積逐年增加,另外,農戶直接從非正規種子經營單位果行購買這幾個品種的散裝種子,無檢疫證明。經過藥劑處理的種子與不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未處理的發病早且發病程度重,處理的幾乎很少發病。

育苗工具帶病

農戶育苗的穴盤重複使用多年,有時一年使用多次,病菌累積,是種子不帶病的銀蜜等品種在苗床也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近幾年苗床發病越來越早、越來越重的原因之一。

天氣的影響

農戶育苗時間集中在1~2月,正是武漢地區天氣惡劣的時期,低溫寡照,空氣濕度大,非常有利於病害傳播蔓延。

補水方式不合理

採用基質穴盤育苗,電熱線加溫方式。冬季外界氣溫低,大棚內氣溫長期低於幼苗正常生長所需的最低溫度,電加熱時間長,基質保水性能差,為了避免燒根,苗床需經常澆水,但澆水後濕度增加,有利於病害發生,而且若澆水方式不當,水滴濺灑,有利於病害相互傳播。

大田農事操作不當

農戶施肥普遍偏重,土壤墒情又好,遇連陰雨天氣,甜瓜長勢過旺,需及時整枝抹芽,但頻繁整枝交叉感染嚴重;所整病殘枝蔓隨便丟棄在大棚走道,可通過人工活動相互傳播。

3.防治對策

3.1 種子消毒

種子消毒是最關鍵的一步,可用40%福馬林100倍液浸種30~60 min,用清水反覆沖洗乾淨後方可催芽。

3.2 育苗工具消毒

育苗所用的穴盤需用40%甲醛100倍液浸泡1~2 h,再用地膜包嚴實,于晴熱高溫的天氣下暴曬3~5天,最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3.3 改進補水方式

改立面式苗床為鑲嵌式苗床,改苗盤上澆灌式補水為苗盤下潮汐式補水。

3.4 科學進行田間管理

合理進行大田農事操作、水肥管理,注意整枝時間,晴天等露水乾了再下田,陰雨天最好不整枝;連陰雨時間長可用多效唑10~20 mg/L控苗,可延後再整枝,整枝後注意及時用藥預防;按田塊病害輕重順序整枝,減少相互感染幾率;另外將病殘枝帶出田外集中銷毀。

3.5 藥劑防治

苗床上幼苗出土後,可用2%春雷黴素(加收米)600倍+100萬單位醫用鏈黴素5 000倍混合液噴淋,發病重時可連續使用2~3次;大田防治可用2%春雷黴素600倍或5%春雷·王銅(加瑞農)600倍液噴霧。

磷鉀源庫~食品級99.7%磷酸二氫鉀

提供專業權威的產品檢測報告

保花保果、膨果上色增甜、壯籽抗倒,抗病抗逆,作物增產法寶!

如需購買,請點擊下面的藍色文字「了解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MAsW4BMH2_cNUgy5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