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魔方」,鋪出了人間奇蹟

2020-06-19   人民日報海外網

原標題:「中國魔方」,鋪出了人間奇蹟

來源:海外網

一列行駛在包蘭鐵路上的火車經過中衛沙坡頭地區。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

寧夏中衛市的沙坡頭展覽館門外,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伊莉莎白髮給寧夏中衛固沙林場成功治沙的嘉獎電報被刻在石碑上,用以鼓勵後輩治沙人。1994年6月,時任寧夏中衛固沙林場場長張克智從伊莉莎白手中接過「全球環境保護500佳」證書。他們是當年唯一因治沙成果而入選的單位。

上世紀50年代,寧夏中衛西北兩面被騰格里沙漠包圍,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城區僅6公里的地方。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規劃時,沙坡頭是必經之地。經過數代人艱苦探索,人們成功打造出被譽為「中國魔方」的麥草方格固沙法,使騰格里沙漠往後倒退了20公里,也讓中國首條沙漠鐵路暢行了六十餘載。

要治沙先固沙

張克智老人今年74歲了,走進他的公寓,談話的內容始終繞不開治沙。他從家裡拿出數本記錄治沙歷程的大相冊,說起當年故事滔滔不絕。

1955年,包蘭鐵路鋪下第一根鋼軌。線路在中衛需要6次穿越騰格里沙漠,尤其沙坡頭地段屬流動性大沙丘區,嚴重威脅行車安全。1958年包蘭鐵路建成後,曾有國外專家預言:包蘭鐵路「存活」不了30年就會被沙漠淹沒。依據非常簡單,包蘭鐵路迎水橋至甘塘段周圍沙丘裸露,植被覆蓋率不足3%,干沙層厚達10厘米至30厘米。

這一特殊地段,造就了一支特殊隊伍——清沙隊。張克智如此描述當年的場景:「清沙隊大概有30餘人,只要一聽到巡線工說有積沙,大家穿上衣服抄起鐵鍬就走,半夜搶險是常有的事。」

直至1968年,堅守10年的清沙工們改換了工種,清沙隊完成使命。因為彼時,人們成功研發出縛住「黃龍」的「繩索」——麥草方格固沙法。

治沙先固沙。起初,固沙林場裡也嘗試過卵石鋪面、瀝青拌沙、草蓆鋪面等固沙方式,但一場大風過後,所有的努力都被掩埋殆盡。

麥草方格的出現是個偶然。1957年,林場職工和科研人員共同開始嘗試平鋪式沙障試驗,選用麥草和稻草做材料,但效果並不理想。一次閒暇之餘,林場職工在沙漠中扎了「人定勝天」「中衛固沙林場」等字樣,風暴過後,竟意外發現幾個字當中,只有方塊形的字沒有被沙子埋沒。受到啟示的林場職工開始嘗試用麥草扎出圓形、三角形、馬蹄形……試驗證明,1米見方的麥草方格固沙效果最好。

那時候,張克智和他的同事常常肩扛一大捆高過人頭的麥草,走進大漠深處。遇到七八月天,每天凌晨四五時就出發,沙漠深處午時70攝氏度的地表溫度,熱得燙腳,大家就著沙子吃餅子,一天就耗在那兒。

「方格扎得密了,風沙會將麥草方格埋掉;方格扎得疏了,既起不到阻擋流沙的作用,又經受不住風沙侵襲而容易折斷,影響方格壽命。只有1米乘以1米大小的網狀方格,絲絲入扣,抗沙效果最好。」張克智告訴記者。

為了削平高大沙丘,大家在沙丘的2/3往下部分,紮上麥草方格;藉助風力把頂上1/3部分削掉,再紮上麥草方格固定。

蒸汽機車在行駛過程中很容易點燃草方格;設置高立式樹林沙障,也容易被埋。怎麼辦?張克智和他的同事想了很多辦法封沙育草。如今鐵路兩側,卵石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以「一帶護一帶,五帶護鐵路」的方式,共同構成了「五帶一體」的治沙防護體系。

此後,鐵路周圍的「沙」被徹底死死扣住。1992年後,從未侵襲過鐵路一次。

如今,以麥草方格為基礎的治沙模式,在守護包蘭鐵路暢通的同時,也阻擋了風沙向城市侵襲。如今的中衛沙坡頭,綠色滿目、遊人如織,很多曾因風沙遠離故土的當地人紛紛回鄉。張克智的大女兒也追隨著父親的腳步,回到了固沙林場。

千挑萬選固沙植物

在騰格里沙漠採訪調查,記者認識了幾種特別的植物,如檸條、花棒、沙柳等。

檸條根系極為發達,主根入土深,株高最高可達2米左右。花棒根長能到8—15米。沙柳是極少數可以生長在鹽鹼地的植物,具有乾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澇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憑藉發達的根系,沙柳在地表下最遠能夠延伸到100多米,一株沙柳就可將周圍流動的沙漠牢牢固住。

唐希明現在是中衛治沙林場副場長。他告訴記者,現在生長於麥草方格上的植物,是「千挑萬選」而得來的。花棒、檸條、沙柳、沙拐棗……每個樹種的選定,都離不開前輩們前往沙漠深處的「探險」。

據張克智回憶,有一年,他背上乾糧和水與四五人同行,去沙漠深處選種。他們驚喜地發現前面有一棵新樹種,但看起來近在咫尺的樹在沙漠裡可能有幾百米遠,往回趕時,天漆黑一片。一向淡定的張克智慌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在沙地里轉圈圈,只好藉助風吹向沙丘的走向一點點摸索……直到夜裡10時,他們走出沙漠後才發現,距原來出口已有好幾里地。

在中衛固沙林場場史資料中,治沙前輩張宗朗曾9次深入騰格里沙漠考察,歷經數次死裡逃生,最終帶回來了十幾種沙生植物的種子和標本,並先後「破譯」了花棒、檸條等野生植物的生物「密碼」,培育出了用於沙丘造林的大批苗木。

每天在沙漠裡行走至少十公里是唐希明的「必修課」。在行走中,他探索出很多治沙方法。一次,走累了的他從沙丘上撿起一根木棍杵著支撐身體。就是受到這麼隨手一杵的啟發,他發明了「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這是一種「干」字形鐵質工具,底端呈半圓弧狀,將樹苗根部放置其中,莖幹貼著垂直於地面的工具主幹向沙土深處下壓,樹苗根部就被深植進了距沙土表層約50厘米的地下。

目前,這一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的工具已在多個省份使用,累計為國家節省資金超6000萬元。

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36個圓形的蒸滲儀整齊排列,兩邊設有軌道,可供移動大棚人工降雨。這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水量平衡自動模擬監測系統,可用來研究沙漠裡水和植物的科學配比,全面科學指導治沙工程。

如今,沙坡頭的治沙成就顯著。在一個3000畝的生態脆弱區綠色發展途徑和區域綜合示範區,記者看到這裡已經草木叢生。兩名護林員介紹說,在這片區域裡已經發現了如狐狸、黃羊等稀有野生動物。

「中國魔方」 世界分享

沙坡頭區迎水橋鎮沙坡頭村距離沙坡頭景區僅1公里,藉助沙坡頭5A級旅遊資源,該村去年入選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改委確定的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記者走進沙坡頭新村童家園子,黃牆紅瓦的農宅,乾淨整潔的道路,各種果樹綠意盎然,一座座小院各有特色。這家農家樂的主人童發倉告訴記者,去年農家樂收入40萬元。

這家農家樂共設置了供遊客用的16個標準間,房前屋後共種植了十多棵桃樹、梨樹、蘋果樹,供遊客免費採摘。旅遊旺季時,客房全住滿,童發倉還要僱人打掃衛生、做飯。

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五一黃金周沙坡頭旅遊剛開了一個頭兒,據童發倉估計,下半年會有好轉。

「我們這裡的村民,大部分人有兩份收入,除了經營農家樂,還在景區上班,或者承包景區旅遊項目分成。」村民童發東告訴記者。

童發東家世輩在此居住,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羊皮筏子經營,以前是自己運營,現在是景區承包制。1998年,一個羊皮筏子一年能賺5000元左右,到2008年,一個羊皮筏子一年能賺1.9萬元。童發東說,現在旅遊業像是上了「高速路」,我們一年經營7個月,能拿7萬元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在旅遊區里,一隊隊駱駝載著遊客行走。這些駱駝是當地農戶從外面購買的,每隻駱駝購價一萬多元,一兩年就能回本。

全面經營沙坡頭旅遊的港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富國介紹說,目前在沙坡頭附近經營農家樂的農戶腰包都鼓了。一些農戶開始投資相對偏遠地方的旅遊區開發。

「沙坡頭旅遊資源獨特,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於一體,是大漠黃河風光與人類不屈不撓奮鬥精神完美融合的產物。」楊富國說。

據統計,目前中衛人已治沙147萬畝,騰格里沙漠到寧夏中衛市的距離向後退了20公里。寧夏中衛人的治沙技術也迅速贏得了世界聲譽。其中,麥草方格固沙法被海外譽為「中國魔方」,先後有60多個國家的官員、專家前來學習考察。2006年起,中國商務部委託寧夏農林科學院開展針對阿拉伯國家的防沙治沙培訓課程,至今共有220多名阿拉伯國家技術人才參加培訓。

世界荒漠化治理看中國。如今,中國像中衛沙坡頭這樣的治沙故事、治沙方案越來越多。它們飛躍大江大河,為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送去了信心和希望。(記者 陸培法)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6月19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