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男朋友愛玩遊戲不理自己,為了和男朋友說上話開始把遊戲當成一門學科來學,記了一大本筆記。最後她拿下了DOTA的世界冠軍,男朋友也被她踢了;
本科就讀同濟的計算機專業,因為覺得金融專業好賺錢,結果跨專業保研到了復旦,還成為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優秀交換生;
畢業後想進金融公司,結果投簡歷、面試次次都掛。於是她開始總結規律,找竅門,最後拿下了麥肯錫、谷歌、花旗和摩根斯坦利等眾多offer,還開了個公司,融資超2.6億。
她就是余佳,身兼CEO/前摩根史坦利私募股權部高級分析師/2017福布斯亞洲30位30歲以下商業領袖/電競冠軍/學霸/女籃前鋒/鋼琴專八/跆拳道黑帶……典型的「斜槓女神」。
余佳很小的時候就和父母到了美國生活,整個童年、小學都是在美國度過的。
余佳曾說自己從小不是在興趣班上,就是在去學興趣班上的路上。媽媽希望她可以多才多藝,她小時候也不會有很大的反抗,余佳會鋼琴、會打籃球,保齡球場均180分。
到了余佳即將高考的年紀,她的父母做出了一個很殘酷的決定:讓余佳回中國參加高考,感受一下被中國考題支配的恐懼。
因為美國強調個性發展,很多大牛都是自己學習才取得巨大的成就的,這就導致美國的題比中國簡單,很多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學生都很難適應中國的考題。
余佳初中剛回國的時候也是一樣。她根本看不懂數學題,為了有一個好的成績,余佳開始強迫自己學習,不斷地琢磨和研究數學乃至其他學科共有的方法論,不斷做大學選拔題,成績才有所起色。
高考時,余佳超常發揮。考上了同濟大學,學習計算機。余佳說自己的成長曆程不像主流路徑要求的那樣,要乖,要懂事,讀好大學,找好工作。
在本科畢業的時候,保研的她想把編程技能和金融結合到一塊,於是選擇了復旦的金融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最後一年,余佳去了普林斯頓交換一年,仍然學金融工程。
大學時,余佳談了男朋友,但男朋友沉迷DOTA不願搭理她。為了和男朋友說上話,余佳也開始學著玩遊戲,花大把的時間,還為遊戲做了一大本筆記,全部都背了下來,美其名曰:「遊戲也可以有體系!」
余佳剛進(電競)的時候是2003年,那時候王思聰還沒進來,電競圈還沒有很多人關注,更多像是一個不入流的存在。在余佳上大學的七年時間裡,她一直職業打電競,中間還休學了大半年,去全國各地打比賽。
最後代表中國隊拿下了2011年DOTA的女子組世界冠軍,男朋友也因為和她solo打不過被踢了。
余佳說自己是一個特別奇葩的存在,無論是學習還是電競,她都在不走尋常路。
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以後,余佳開始特別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受到同學進金融圈的影響,她一心只想去摩根、高盛等投行。
於是她開始投簡歷,雖然回復不少,因為對行業的不理解,只要一面試,她指定就掛了。找一份工作掛一份,掛到最後余佳都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找到工作了。
屢試屢敗的余佳發動了她的天賦技能:歸類,把看似雜亂無章的東西變得體系化。
她開始仔細研究求職,從每一個面試官所提的問題、每一次面試回答問題的角度、答案內容、到面試過程中的職業儀表和舉動,都用一個大筆記本一一記錄在案,並不斷總結、分析,尋找問題背後的考察邏輯,以及企業所需求的系統理論體系。
同時余佳還學習了網際網路、諮詢、快銷等行業的知識,梳理完後,余佳發現自己面什麼得什麼,offer一份接一份地來。
她去面試花旗的時候,負責招聘的考官問了余佳很多問題,比如你怎麼看現在中國的股市。但余佳一直在說不知道,考官很無奈,就穩了最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加入花旗?
恰好這個問題余佳準備過。她說她小時候來美國,沒有綠卡。她想給她把過生日,就去銀行收集硬幣,所有的銀行都不理我,最後只有花旗銀行接受了她。說完之後,面試官都淚眼婆娑了。
後來,余佳去了摩根斯坦利工作,任私募股權部高級分析師。在那裡,她發現像她這樣的「面掛」還有很多,幾乎都是應屆的畢業生,因為學校的識並不能很好的覆蓋企業的需求和考核點,導致畢業生在投遞簡歷和面試的時候缺乏很多基礎的認知和技能。
不務正業的余佳開始想如何體系化地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幫助大學生就業。於是她用了很多的時間儘量標準化、體系化在線課程,這是她創業公司最開始的一個雛形。
余佳曾說,想清楚的人一定不會創業,沒想清楚的人一定都去創業。她就屬於沒想清楚的一類,當她打電話給她媽媽說決定辭職創業去做教育的時候,她媽媽直接就把電話掛了。
媽媽實在不能理解女兒為什麼要放棄光鮮亮麗的投行工作,去從事一個又苦又累,看不到出口的職業。
余佳敏感地意識到職業教育、顛覆在即。2014年6月,余佳辭職在北美創業了,專注國際留學生的職前教育,通過線上課程幫助他們樹立行業認知和知識脈絡,然後對接給有招聘需求的企業。
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2014年她參加演路,她剛講完自己的公司,特別引以為豪,結果底下兩個投資人笑了。那時候,投資人看的都是AR,VR,黑科技,人工智慧,大數據一類的項目。國內有一檔投資節目,叫創客中國,上去第一個問題都會說你今年盈利多少錢?盈利模式是什麼?
所以在余佳講完自己的項目後,沒有一個人找她,除了對於她打遊戲的事情分外關注之外。
但她也從未預料到,自己身上的校園十大歌手的標籤居然會成為她拿到天使投資的一個重要砝碼。一年後,余佳獲得100萬美元Pre-A輪融資,後又獲得瀟湘資本領投,Yi Shi foundations for Innovation以及雲毅資本跟投的3000萬A輪融資。
和很多創業公司一上來就做渠道,做銷售市場不同,余佳一直專注於課程產品的研發,提煉知識點,做體系化、結構化的課程。硬是靠著這一點,余佳改變了用戶海投簡歷而做到精準對接。
傳統的職業教育和招聘網站,都不能解決的痛點,一個是招人不精準、不匹配;二是用戶海投簡歷。
但余佳推薦給企業的人才就完美地解決了這些問題,而且上手就能用,技能性非常強,還不易離職。基於這兩個特質,企業更願意把招聘工作,交給余佳的平台來做。
余佳以內容起家,在2014-2015年,做在線教輔內容的相關研發。到了2015-2016年,余佳開始積累用戶數據,並且尋求結果導向。
當余佳在北美市場順風順水時,余佳發現了一個問題。在公司所有的用戶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占了20%,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聯想自己所經歷過的教育機制,她決定回國。
於是,余佳帶著團隊回到了上海建立總部。
那時中國的產教脫節非常嚴重,往往學生只知道跟著大流選專業,四年學完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非常迷茫。余佳想給他們提供課程,使他們提前了解到一個行業到底做什麼,以後能做什麼。
國內一線企業在人才選擇標準上,過於看重教育背景,作品、經歷和技能不是標準,是否是 985 學校卻很關心。過去職業教育都是以結果為體現,而不是以效果。當下的職業教育應該顛覆和改變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的海選和海投簡歷。
只有真正去賦能學生端,留存他們的所有學習過程,讓學生的外在表現更為立體,而不只是簡單的「從哪個學校畢業」、「參加過哪些社交活動「這類的紙面簡歷。
目前,余佳給阿里巴巴提供的候選人,已經不僅僅是海外名校的學生,甚至有一些雙非、二本生。這些非名校的學生在對職業技能的理解上,比企業想的候選人更加符合要求。
一個人的人生經歷,他做的所有作品集、經歷的所有事情都不是毫無疑義的,這些都是寶貴財富。余佳要做的,就是希望把這些財富推薦給所有的企業,讓他們能夠看到一個更完整的候選者。
2018年4月,余佳獲得了1.8億的融資。擁有超過35萬用戶,803家戰略級合作的企業用戶,平均每天會員在平台上使用時間超過8分鐘,會員人數以每月30%的速度迅猛增長。
余佳說,她做事情喜歡把一個東西做到極致。只要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最強。這種性格給她帶來過很多好處。
比如因為打遊戲打到世界冠軍,憑藉特殊人才拿到美國的綠卡;在復旦打籃球砸中普林斯頓的教授,獲得相關的推薦信;喜歡唱歌成為校園十大歌手,為她後來拿下天使輪提供助力等。
人生沒有無意義的經歷,任何的經歷都是你的財富,而你要做的是把這些點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