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勸你不要去親戚公司上班?

2019-07-28     新真知

上周和一個從老家來廣州的朋友L一起吃飯,她一直愁眉不展,連平時最喜歡的椰子雞也吃不進去,問她怎麼了,她就想打開了話匣子一樣,開始滔滔不絕講起了自己的經歷。

去年畢業的她,花了3個月的時間都沒找到工作,爸媽就建議她去舅舅開的公司做財務,好歹跟自己的專業對口。他們是這麼勸L的:

與其給外人打工,還不如給自己的親舅舅打工;

自家親戚肯定不會虧待你,最起碼工資會按時發、活兒不會非常累、挨批評也不會特別多;

親戚之間肯定會互相幫襯著點,只要你工作能力不低,到時晉升和提拔還不是更容易?

父母時常在她耳邊吹風,一來二去,她就聽話地到舅舅公司上班了。誰知道,還沒過3個月,她就辭職了,孤身一人提著行李箱來到了廣州。

無獨有偶,一起吃飯的還有一個朋友Y,她也是拒絕了老家親戚開的8k月薪,反而選擇了廣州月薪5k的工作,她對我們說:「親戚的公司儘量別去,否則你很容易就少了一門親戚。」

其實有很多人在親戚公司工作,心裡充滿了牢騷、委屈和怨懟,也有很多人寧願選擇底薪也不去親戚公司工作,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大家這麼抗拒在親戚公司工作呢?

其實這裡面有很多細節值得人深思。

在親戚公司工作,到底有什麼不好呢?

1,不自信。如果你是托關係進來的,身邊的同事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你,你的缺點就會被無限地放大,如果犯了一點錯,同事心裡就會很嫌棄;如果你取得一點成績,大家也會認為你不是靠自己的能力。

2,壓力太大。中國自古以來都講究人情關係,一件事情你做好了,你就會覺得這是應該的,如果沒做好,你就會對親戚充滿了愧疚感,長時間下去就很容易打擊工作的積極性。

3,跟錢掛鉤的問題不好開口。你覺得工資低了或者福利少了,也不好意思開口。因為領導會覺得,你能進公司就不錯了,自家親戚怎麼能開口提錢呢?你不敢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但是心裡又很憋屈。

4,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同事會對你有提防心理,因為他們擔心你會給親戚打小報告。一旦發生信息泄露的事情,他們首先懷疑的對象也是你。

但是在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還是錢。

去親戚公司上班,就就跟向親戚借錢一樣,結果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跟他們說錢的事,永遠說不清楚。他們覺得對你很好了,這個工資已經高於業內均價了,但是你覺得跟自己能力和工作量相比,這份工資還是少了。

二者的參考系不一樣,你說怎麼對比?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出現糾紛了。你可能會說:「還是親戚呢,結果就給我這麼一點工資。」親戚可能也有怨言:「你的能力不行,我是看在親戚的面上給這麼多工資,你居然還嫌少?」

所以根本沒有一個可衡量的參照物,再算上複雜的人情,就更扯不清了。中國自古以來都特別講究人情,它是我們的依靠,但也是我們最致命的薄弱點。

職場親戚關係,就是一場親情和理性的博弈。

弱聯繫,比親戚關係更重要

Okta公司CEO托德•麥金農曾說過:「當我準備尋找一名聯合創始人幫我經營Okta時,我確定了三條原則:

(1) 不要與親戚好友一起做生意;

(2) 不找陌生人;

(3)不介意與合伙人在一起的時間,和陪妻子的時間一樣多。」

我發現,身邊人中,無論是和親朋好友一起創業,還是在親戚好友公司上班,成功案例所占的比例都非常低。往往一番合作之後,抱怨多過滿意。為什麼親戚之間關係這麼親密,合作效果卻不好呢?

這就涉及一個人際交往的新理論——弱聯繫理論。

弱關係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提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晚期,他做了一項研究。

他從282名志願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訪問。他發現,通過正式渠道拿到工作的人不足一半,另外54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找到工作的。這54人中,僅有9人是靠經常能見到的這種「強聯繫」,而剩下的45人用到的關係人都只能每年見不到幾次面。

格蘭諾維特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戚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繫」,而是不怎麼見面和聯繫的「弱聯繫」,真正能介紹到工作的往往是陌生人。

也就是說,最終幫助我們解決工作和麻煩的人,可能不是那些關係親密的人,而是我們平常不怎麼交往的人。如果你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親戚好友身上,那你可能會失望。

2012年Facebook對「我們是通過什麼聯繫(強/弱)得到新知識的」展開了網上調查。這個調查統計的巧妙之處在於,如果兩個用戶之間經常相互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就判斷你們是強聯繫,否則就是弱聯繫。最終的研究結果發現:弱聯繫信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強聯繫。

也就是說,我們往往認為強聯繫能給我們帶來更多信息,而現實情況恰好相反,人們的大部分知識和信息往往來自於弱聯繫。

弱聯繫理論的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

如何建立職場弱聯繫?

所以,糾結要不要去親戚公司的人,我勸你三思。因為,親戚給你的幫助,或許真的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

在職場,只有多發展「弱聯繫」才是鞏固職場人際關係的法寶。具體怎麼做呢?給你提供3點建議:

1)學會換位思考。

每做一件事,想想這件事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好處,而不是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利益。當你開始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時,就很容易得到好評,讓人對你印象深刻。

我們公司的前台每次寄快遞,都會先把物品打包好,等快遞小哥上門來收的時候就省了好多時間,快遞小哥對我們印象也很好。有一次我們正在發愁的印表機壞了一時沒辦法解決,快遞小哥自告奮勇幫我們修好了印表機,還給我們推薦了一家評價比較好的印表機專賣店。

有時候看似和身邊人沒什麼關係,其實一個舉手之勞,就能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2)聚會時第一次見到對方要記住名字。

看《 麥肯錫精英的48個工作習慣》時,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在聚會上如果你第一次見到對方,一定要重複對方的名字兩次,並主動握手。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對對方有大概的印象,不容易遺忘。而且於對方來說,也會有被重視的感覺。雙方很容易產開話題,建立有效連接。

見微知著,從細節中對方就能感知到你是什麼樣的人。你這麼重視對方,他們自然願意跟你繼續合作。

3)擴大自己的影響圈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有這麼一個觀點:擴大自己的影響圈,減少自己的關注圈。

影響圈是指你能直接影響哪些事情,或者你能控制的事情,比如別人買房買車升職加薪了;

關注圈指的是,你很關心,但你不能夠控制或者很少控制的事情,比如你早起早睡健身自律了。

擴大自己的影響圈,減少自己的關注圈的好處在於,你能夠把注意力從別人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讓自己成為更積極主動的人,生活就會充滿正能量。

只有這樣,你才能脫身於日常的人際糾結中,給優秀的人留一個好印象。

其實幫親戚做事可以發展為雙贏的結果,但是大多數人往往過於看重親戚這一層關係,而忽略了弱聯繫能帶來更大的幫助。

撿起你忽視的弱聯繫吧,相信你能收穫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yOPGwB8g2yegND1-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