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作者 林小昭)
版權申明: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
資金的流動與變化是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發展變遷的映射。其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或者叫「資金總量」,是一個地區或者城市經濟運行的結果,也是經濟運行的動力之源。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40個主要城市2018年底的資金總量,目前京滬的資金總量仍遙遙領先;增速方面,2012~2018年,深圳、貴陽、合肥、長沙、南京的資金總量增幅位居前五,製造業大市、東北、華北的不少城市增幅都較低。
作為強一線城市、全國中心城市以及全國規模最大的兩座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對全國的輻射帶動能力最強,因此資金總量也最大。目前也只有京滬兩市的資金總量超過10萬億元,在全國處於第一檔位。
深圳以72550億元位居第三,與京滬的資金總量有一定差距。深圳是我國重要的金融中心,擁有深交所、大量的上市公司以及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時,深圳的資金總量比廣州少了4000多億元,但如今,深圳已反超廣州17762億元。
廣州以54788億元位居第四。近年來,廣州雖然在網際網路和金融這兩大領域缺少亮點,一線城市的地位也受到杭州、成都等城市的挑戰,但在資金總量方面,廣州有一定的領先優勢。
四大一線城市之外,杭州位居第五。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的GDP在上述40城中僅位列第十,但杭州的資金總量位次比GDP遠高於自己的重慶、天津、蘇州等城市都來得高。
杭州之後,成都和重慶超過了3.5萬億元,南京和天津超過3萬億元,位居第六至九位。蘇州位居第十,資金總量為2.85萬億元。
排名前十城中,廣東和江蘇這兩個經濟總量前兩位的省份都有兩個城市入圍,而粵蘇魯浙四個經濟大省中,只有山東沒有一個城市的資金總量入圍前十。山東的兩個中心城市濟南和青島分列第17、18位。
總體上看,一座城市的資金總量與其GDP總量有較大的關係。上述40城中GDP前十位的城市,除了武漢,其他九城市的資金總量也都位居前十。
近年來,武漢的GDP總量和消費總量都能夠躋身前十,但資金總量只能以2.63萬億元位居第11位,這也說明武漢的金融產業仍存在一些差距。但若按照近年來的增長態勢,武漢未來很有可能超越蘇州,在資金總量方面躋身前10。
2019年中國縣域經濟100強榜單出爐
來源:中商情報網訊
日前,工信部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年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顯示,中國縣域經濟總量達39.1萬億元人民幣,約占全國的41%。
2019年中國百強縣名單顯示,江蘇、山東、浙江三省表現搶眼,分別占26席、19席和18席。在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占6席,並包攬前4位:江蘇崑山、江陰、張家港、常熟。其中江蘇省的崑山市、江陰市以及張家港市位列榜單前三名。
整體分析,2019年中國百強縣東多西少、強省強縣,平衡、充分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百強縣東部地區占71席,中部地區占19席、西部地區占7席,東北地區有3席。與2018年相比,東部地區席位減少3位,中部地區增加3席,西部地區減少1席位,東北地區增1席。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發展初現成效。強省強縣,江蘇領先。
百強縣總體實力突出。2018年百強縣以占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縣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創造了縣域約四分之一的GDP。百強縣發展的主要動力是第二產業。第二產業增加值5.03萬億元,占比高達52.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7個百分點。
百強縣總體處在工業化後期,科技創新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百強縣人均GDP為10.1萬元,僅次於江蘇,遠超廣東、山東等發達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按照錢納里工業化進程階段劃分,處於工業化後期。
2018年百強縣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5.24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4.7%,低於全國平均水平(71.7%)。百強縣消費能力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百強縣城鎮居民(4.4萬元)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3萬元)以及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4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出12%、61%和72%,充分體現了百強縣對於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所做出的努力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