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體系的出現,算得上是人類發展進程上的一大突破,而目前貨幣的本質性,就是一張普普通通的紙,在賦予它"特殊權利"之後。貨幣變為了一件較為特殊的"商品",該"商品"有著計價其他商品的功能。
回溯起源,交易體系總體可以歸為,最初的以物換物;到漂亮的飾品換物;再到貴金屬(如黃金、白銀)換物;再到如今以黃金與紙幣掛鉤的紙幣換物。從不同的層次來解讀紙幣,對於民眾,紙幣的性質是可以計價其他商品;對於國家,紙幣更是國與國之間的一種信用媒介。
目前,每個國家都有獨屬於自己的交易紙幣,而紙幣對個人而言等源於財富來源。那不就是說,只要一個國家的印鈔機不停,就可以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讓國人變富不就是小問題嗎?
其實不然,紙幣本身並不能創造財富,一個國家的紙幣等源於個人財富之時,它可以在市面上流通、計價其他商品的主要原因,就是該紙幣有著國家的信用作為支撐。而貨幣發行的基礎取決於各國的央行擁有多少的外匯,以及黃金儲蓄。這也是為什麼多個國家大量買入黃金,或是持有大量美元外匯的原因。
再者,一個國家的紙幣發行,依照的是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從而制定具體的貨幣發行量。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有利於國家,更能穩定物價。但就現實而言,一個國家的紙幣發行量通常都會高於經濟增長。以中國為例,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其紙幣的發行量不與同日而言,經濟當中存在著溫和的通脹,有利於國家經濟的健康。
那麼,一個國家錢印多了會有什麼後果?
近些年來,國家錢印多了最鮮明的例子,就是辛巴威和委內瑞拉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國家在本年度的經濟總量為10萬億,在國家發行10萬億紙幣之後,一個麵包是一塊錢;在印到20萬億之後,麵包漲到了兩塊錢。依照此循序類推,在印到1000萬億之後,一個麵包漲到100元。
數據上表明,錢是可以無限印,只是物價會隨之提升。但在現實中,這種做法就是在使財富縮水,本來靠著同等量的錢可以買到一百個個麵包,但在大量印鈔之後,只能買到一個麵包。所以,紙幣是無限的,但在市面上的商品確是有限的,通過大量印鈔之後,帶來的只能是惡性的通脹,和貨幣購買力大幅度降低。
綜上所述,在印鈔機不停歇時,惡性通脹是一個後果,同時國內的物價價格機構也會被擾亂。上升到更高層次,國家的信用也會大打折扣,最後造成的只能是本國的貨幣失去作用,逐漸被美元或是黃金給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