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上多次發飆的張亞東,真有這麼牛逼?

2019-07-06     少女戀物癖

今年夏天,最火的音樂綜藝非《樂隊的夏天》莫屬。

風格各異的31支樂隊,給觀眾們呈現了很多極具感染力的舞台現場。

一首首歌曲,裹挾著澎湃的情感,直抵人們靈魂深處,讓你戰慄,讓你頭皮發麻,讓你淚流滿面。

這種觸及心靈的魅力,是《樂隊的夏天》在這個夏天帶給所有人的禮物。

伴隨著節目的熱度,「張亞東發飆」這個話題也一度引起大家的討論。

今天,莉莉安就來跟大家聊聊張亞東這個人。

- 01 -

莉莉安第一次知道張亞東,是因為朴樹。

大約是初中的時候,朴樹一首《生如夏花》火遍了大街小巷。

那時莉莉安有一個MP3,小小的螢幕上滾動著「我是這耀眼的瞬間 是划過天邊的剎那火焰 我為你來看我不顧一切 我將熄滅永不能再回來」

旋律起伏中,朴樹和張亞東兩個人的名字也深深刻進了莉莉安的腦海。



再到高中,莉莉安愛上了聽王菲和莫文蔚。

伴著天后們細膩瑰麗的歌喉,「張亞東」這個名字已經不知不覺潛入了我的腦髓。

莉莉安很慶幸在自己的青春時代能夠認識張亞東這樣一個優秀的製作人。

張亞東有多優秀?

雖然很多人是因為《樂隊的夏天》才第一次認識張亞東,但他的名字早已與王菲、汪峰、朴樹、李宇春這樣的大咖綁在一起。

作為音樂製作人,張亞東幫王菲打造過《浮躁》,幫朴樹打造過《生如夏花》,幫竇唯打造過《艷陽天》,幫汪峰打造過《花火》……



音樂圈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專輯,很多都出自張亞東之手,說他是「金牌音樂製作人」絕不過分。

他和王菲、林夕的「鐵三角」關係,也是業內一段「強強聯手」的佳話。

張亞東很厲害,也很低調。

雖然在業內名聲斐然,但是要不是《樂隊的夏天》,很多人並不會對這個50歲的男人有更多的了解。

但是了解之後,便會被他在節目裡呈現出的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所折服。

- 02 -

有人說,「張亞東是《樂隊的夏天》舞台上唯一給出專業點評的人。」

還記得《樂隊的夏天》開播之初,網上一片質疑。

對於坐在台下的幾位「超級樂迷」,網友們的吐槽一個比一個犀利:

馬東一臉尷尬,喬彬只知道「洗腳」,高曉松一開口就是「我年輕那會兒」……

但一旦提到一直安安靜靜坐在樂迷席上的張亞東,挑剔的網友們指摘不出半句不好。

這個一頭銀髮、身材瘦削的男人,話不多,但是一開口,總能讓人心服口服。



在一個視覺和聽覺至上的音樂綜藝里,溫柔平和的張亞東是一抹不一樣的「冷靜色」:

他是節目唯一的「科普擔當」:

帶領觀眾跟著雷鬼節奏打反拍,向大家科普什麼是朋克,什麼是雷鬼,像極了音樂課堂上的老師;

他是樂隊瑕疵的「顯微鏡」:

當所有人沉浸在熱烈氣氛中的時候,他能夠溫柔地指出樂隊的不足,冷靜客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他在《樂隊的夏天》舞台上說過很多發人深省的話。

有些是對樂隊的點評,有些對音樂環境和市場的一些思考,莉莉安做了一些羅列:

| 「我覺得創作是既要熟悉又要陌生的,就是你的歌曲裡面,既要讓人聽到我聽過的東西,也要讓人聽到我沒聽過的東西。」


《樂隊的夏天》第一期,「皇后皮箱」樂隊演唱完《人間惆悵客》之後,張亞東如是說。

「新」與「舊」,「陌生」與「熟悉」,是一種融在音樂中的很微妙的平衡。身為金牌音樂製作人,張亞東深諳某些創作上的細微之處,而這些很容易被人忽視。

|「我們現在聽音樂的方式,變得非常的窄,大家都聽一樣的東西,不會給其他的類型更多的機會,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並不了解這種音樂方式,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演出,有自己的歌迷。」

馬東問張亞東怎麼看待面孔這樣的搖滾老炮來《樂隊的夏天》,張亞東說了這段話。




|「這就是樂隊,很難伺候的。」

盤尼西林在節目第一期唱了一首《雨夜曼徹斯特》,高曉松給出了一個修改建議。主唱小樂後來在台下說,建議特別好,但我不會改的。

張亞東無奈地評價:這就是樂隊,他們很難伺候的。他真的太懂這群人了。

|「其實打動不打動我並不重要,只要有喜歡的歌迷就夠了,你想讓所有人都認同一個東西就是幾乎沒有可能。」

這段話的背景是鹿先森樂隊問音樂圈鄙視鏈,作為音樂製作人,張亞東的發言很有格局。




| 「樂隊從來不僅僅做音樂,也要學會為自己的音樂和自己的理想去辯護……對我來說,樂隊就是要有不同的態度,樂隊這個類型,就不是流行歌,態度和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是特別重要的。」

樂隊vogue 5 上場之後,大家來了一場顏值、實力、樂隊的討論,「為理想辯護」這幾個字特別動人。

|「因為資源的配置不公平,給樂隊的機會就太少,而且每個明星都是大明星、流量藝人,就非常俗,但是這是現實……在中國推廣十年鋼琴,都不如出一個郎朗。」

這是張亞東對於當下樂隊生存環境的一段思考。

看到樂隊在流量的夾縫裡艱難求生,張亞東的無奈溢於言表。




| 「我覺得這首歌非常一般,完全沒有聽的必要,對我來說——因為每一個人感覺不一樣,不要跟我說大象愛大象、螞蟻愛螞蟻的,音樂就是音樂,音樂有她自己的美,不要跟我談這些。

黑撒樂隊的《如果這些都可以》,受到了來自張亞東的猛烈抨擊。

這大概是張亞東上節目這麼久以來,說出的最「暴躁」的話了。

音樂上的「技術流」與「情感流」是永恆的話題。

雖然很多音樂人都在這二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甚至為了市場化,滑向了聽眾更容易理解與欣賞的「情感流」。

張亞東身為專業的音樂人,對於這種一味迎合的做法有著很大的憤怒,因此這段對話有點打破了觀眾之前對他「溫和」的印象。




他把理性和感性平衡的很好,理性看音樂、感性對待歌詞。

很多時候他在充當一個「壞人」,直言不諱地點出音樂缺點,但只要歌詞能打動到他,他也從不抗拒,留著淚,懷念著逝去的美好時代。

雖然都說他是專業擔當,但他是一個拙於表達的人,很多時候表達不清楚他的想法,但依然那麼真誠的為台上所有樂隊提供最有用的建議。

雖然他們都叫「超級大樂迷」,但他是唯一一個能稱得上導師的人。

他所有的意見,所有的認同都是想讓樂隊越來越好,因為他太熱愛音樂了。

- 03 -

雖然張亞東在音樂界有著很高的地位,但是他始終保持著謙遜。

他說:


我覺得自己只是熱愛音樂的一個人而已,非常普通,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才華。誰都有才華的,可不只有你一個,那就拼努力,看誰更願意為你喜歡的東西做更多努力,努力完了以後也要對運氣。


從一個小小的礦務局文工團職員,到如今專業的金牌音樂製作人,張亞東概括自己人生的巨大跨越時,歸功於自己的努力與好學:

「我好學,我必須是自己需要,就會付出200%的努力去了解那個東西。」

上次,張亞東在聽盤尼西林改編的朴樹的new boy時忍不住哭了出來,哭得稀里嘩啦。

「聽到《new boy》,就像聽到了我以為已經忘掉、卻一直沒有忘記的青春歲月。」




那個鎏金的青春歲月里,年輕的張亞東充滿著激情與創作的靈感。

很多人都在那段音樂的黃金期恣意生長,熾烈地散發著光和熱。

可是數十載已過,他們變老了。

那個曾經因為相貌清秀,被少女們狂熱追捧的張亞東,已年過50 ,灰了頭髮。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他在舞台上談論起音樂的時候,吸引力仍然一分不減地從他瘦削而蒼白的面容上散發出來。

他永遠是那個在音樂里吶喊的new bo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HeBmwBmyVoG_1ZV3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