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外國的戲曲,中國戲曲無異於是一個晚熟的孩子?

2019-10-08     戲曲寶

中國戲曲的成熟形態出現在宋元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以宋元時代的南戲為代表的戲曲藝術形式出現,標誌著中國戲曲的成熟。但是,相較於外國的戲曲,中國戲曲無異於是一個晚熟的孩子。

世界三大古代戲劇分別是古印度梵劇、古希臘悲喜劇和中國戲曲。而古希臘悲喜劇,公元前6世紀就誕生了,古印度梵劇,公元前5世紀也已經成熟,只有中國戲曲在12世紀前後才出現。

是我們在遠古時代沒有戲曲嗎?不,我們國家的戲曲歷史源遠流長,其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那麼,為什麼說只有到南戲的出現,才能說明中國戲曲的形成呢?

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南戲:

宋元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永嘉即溫州古稱),因其發源於浙江溫州地區,故以發源地命名。以演唱的曲調而論,多用南方曲調,故名南戲。南戲是宋元時期流行於我國南方的一種戲曲形式,又稱南曲、南戲文等。南戲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合南方的說唱藝術、小曲藝術形成的。

以南戲的形成來代表中國戲曲的形成是有道理的,南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南戲的劇本足夠長,多數劇本有二三十齣,保證了敘事的完整和情節的連貫。

2、南戲融合了南北方的雜劇音樂、民間小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聲腔系統。

3、南戲能綜合運用詩詞、歌曲、舞蹈的綜合表演形式來展現故事情節、人物情感。這已經包含了中國戲劇的兩大要素,綜合性和虛擬性(藝術表演形式的綜合性和藝術表演方法的虛擬性)。

之後的百戲之祖崑曲也是從南戲繼承發展而來,崑曲的傳播之後結合各地特色聲調,才形成了中國眾多的地方戲曲,京劇再融合各地方戲曲的長處,遂得以形成。因此,南戲的形成才會代表中國戲劇的成熟。

為何中國戲曲會晚於外國一千餘年,其中的原因經過學者們的探求,已經趨近於完備。

比如從外部原因來看,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級的形成是推動戲曲形成的原因,這在中學課本已有論及。

自唐代以來,由於科舉制的發展、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導致的五代戰亂讓學術下移,文化平民化進程加快,俗文學發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這些都是戲曲發展的外部因素。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國戲曲晚成的內部原因較為複雜,也更有深度,應該是中國戲曲晚成的根本癥結所在。

單從中國文化本身找原因可以看到以下幾個方面:

01

經學為主導的文化體系

壓制了戲曲藝術的發展

經學簡而言之,就是以儒家經典為研究對象的學問。經學的一個重要作用在於道德訓誡,即教化。在中國教化人心的是經學,而古希臘教化人心的是歌劇,古希臘對於戲劇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因為教化人心的作用已經為經學承擔,因此戲劇藝術在最初的時候只能供人們娛樂所用,藝人為眾人不恥,看戲也是被社會的精英階級士大夫排斥的活動。

曹魏時期的第三位皇帝曹芳就是因為觀看戲劇《遼東妖婦》,被司馬師找到了藉口,以不合禮教為名,廢除了帝位。

02

歷史與敘事文學的相愛相殺

戲曲晚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中晚唐的傳奇文學出現之前,缺乏能夠支撐戲曲的敘事文學作品做戲曲的骨架。通俗的講,就是沒有好劇本、合適的劇本可以演繹、適合演繹。

而阻礙中國敘事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歷史學的發達。文學和歷史學的相殺在於「他們」有天生的矛盾基因,文學天然的需要想像、虛構、誇張,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歷史學從誕生開始就需要真實、嚴謹、客觀,飽含現實主義風格,這讓「他們」天生八字不和。

史學的發達讓代表虛構、想像類別的敘事文學小說的發展受到限制,魏晉時期的中國第一部志怪小說《搜神記》,明明是志怪小說,作者卻在強調真實性,在序中有「考先志於載集」、「仿行事於故老」的記載,深刻的反映了歷史學的影響。

但是,史學文學本身又是一種記敘文學,《史記》就是一部文史俱佳的千古名著。因此歷史學的發展也在推動敘事文學的發展。

首先,歷史事實為敘事文學提供了素材。這方面的例子枚不勝舉,僅以四大名著為例,《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都是根據歷史事實改編而成的,它們同時也是許多優秀戲曲劇目的取材來源。

其次,歷史學本身具有藝術的基因。

儘管史學要求真實客觀,但是,因為記錄歷史的史官是人,既然是人,就一定會帶有主觀成分,就會給歷史增加合理的演繹與細節,給人物事件帶上是非判斷。

同時歷史學作為一門探求事物發展本質規律的學問,演繹、推理、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這多少也蘊含了研究者的自我意識。

康德和尼采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

因此歷史學自然的就有了藝術的成分,從歷史文獻中天生能衍生出敘事文學。

再次,歷史學自身的發展,也打破了嚴謹敘事的藩籬,推動了敘事文學的發展。

《史記》的成功,興起了私家著史的潮流。據《隋書》統計,成書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類史書就有874部,而魏晉之前的史書不過200部左右。

私家著述史書,就存在標準不一,主觀色彩濃重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出現了歷史書籍故事化的傾向,《魏武故事》、《曹瞞傳》對歷史人物的誇張演繹即是例證。

歷史材料的增加讓歷史學者的著述開始刪減、改寫歷史材料,並且擴大了材料的選取範圍。

歐陽修、宋祁編寫《新唐書》,刪除了《舊唐書》的所有詔敕、論贊,還收錄了大量沒有根據的小說材料,例如李白搭救名將郭子儀的事情就純屬子虛烏有。

史書採用小說材料,這無異於提高了小說的地位,有利於敘事文學的發展。

03

戲曲是沉澱積累的藝術

中國戲曲是綜合性的藝術,它集的舞蹈、歌劇、文學等等藝術於一身。因此,中國戲曲的形成必然要在其他藝術成熟之後才能形成。唐宋詩詞的格調聲律就為戲劇歌曲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因此中國戲曲晚熟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中國戲曲晚熟,是有深刻的中華文明自身內在原因的。但是,即使我們的戲曲晚熟,卻後來居上,不比外國任何戲曲藝術差,足以代表中國的戲劇成就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GArG0BMH2_cNUgM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