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火影忍者里,我最喜歡的角色就是小李,特別是中忍考試時的小李,用親身經歷向全世界宣布:即使學不會忍術和幻術,也能成為偉大的忍者。
當時年僅13歲的他,氣勢不亞於史上任何一個傳奇忍者,拼上自己的尊嚴來與一個明顯超出下忍實力的敵人作戰,竟然還一度占據上風。
即使失去意識,他也沒有倒下,他的身體還是出於本能地佇立著,擺出迎敵的姿態來應對下一次的挑戰,這是刻在DNA里對戰鬥的堅持。
在那幾年,火影的風評幾乎都跟「努力」「熱血」二字有關,小李雖然不是主角,卻在給火影定性這件事上做出了超出一般配角的貢獻。
如果岸本能夠不忘初心地這樣繼續畫下去,火影或許不會像現在這樣出現這麼多漏洞、這麼多問題,或許也就不會爛尾……
自從火影踏入疾風傳之後,明顯感覺到岸本變更了火影的主題,從個人的奮鬥和努力上升到了整體的戰爭與和平。可能在岸本看來這很崇高,然而這種崇高是脫離了角色的。
仔細回憶一下,木葉十二小強的主要戲份幾乎都集中在第一部里,大部分人在疾風傳里都處於跑龍套的狀態,你甚至很難回憶起每個小強在疾風傳里出手過幾次。
小李和寧次是十二小強里塑造最成功的配角,也是疾風傳里最悲催的角色。寧次就不說了,大家都懂,小李也同樣讓人感到悲哀……
小李在疾風傳里出場次數屈指可數,我們甚至幾句話就能說完:1.敗給鬼鮫的象轉分身。2.戰勝自己的鏡面襲者。3.參加第四次忍界大戰……
戲份的減少,導致了小李的人物形象愈發薄弱,更過分的是,岸本甚至把小李努力的上限都給降低了——第一部里小李最高能開五門,到了大結局,他竟然最高只能開到六門。
說好的努力可以超越天才呢?13歲到17歲就只學了一門?看看阿凱,阿凱這種身經百戰的高手,也必須最低用七門才能跟頂級對手交手,這意味著六門小李已經很難稱得上是一線忍者,跟鳴人、佐助等等開掛選手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說第一部里小李告訴我們努力就能超越天才,那麼疾風傳里的小李就親自打了自己的臉,他告訴我們,即使你努力了,只要你不是主角、沒有好父母、沒有外掛,你永遠都比不上那些生來就是主角的人。
這就是火影后期失敗的原因之一——岸本已經失去了塑造角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