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
在這裡祝所有的女同胞們
節日快樂
願你們青春貌美永遠不打烊
但今天小編想把頭條
留給太空中的鏗鏘玫瑰
她們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
更是她們自己;
她們是哲學博士、醫學專家、工程博士
她們是特級飛行員、科學家、教師;
她們是勇於探索未知、挑戰極限的人;
她們,是女性航天員...
雖然迄今為止,共有65名女航天員進入過太空,數量尚不到全體航天員的10%,她們卻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過硬成績在太空書寫著獨特的魅力,散發著特有的光芒!
偉大的女航天員,向你們致敬!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
在男性掌握航天領域絕對話語權的20世紀60年代,一位女性想要飛上太空,面臨著無數的困難、挑戰和壓力。令人敬佩的是,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做到了。這名前「紡織技師」到達了所有女性從未踏足的高度。當然,她的成功還得益於前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強大的太空科技力量。
1937年,捷列什科娃出生在蘇聯一個普通家庭,為幫助母親養家,17歲那年她不得不離開學校到工廠做工。進入紡織廠後,好學又上進的捷列什科娃很快成為了技術骨幹,1959年起,她在雅羅斯拉夫爾航空俱樂部(這是支援空軍的志願者團體,準軍事單位)學習跳傘運動。這一跳可不得了,不僅促使她成立了棉紡廠工人跳傘俱樂部,更跳出了她渴望冒險、追求突破的新的人生。
在1961年加加林成功飛行後,蘇聯全國上下一片歡騰、民心振奮。蘇聯航天員總負責人卡曼寧將軍認為,讓一名女性進行太空飛行是他們打敗美國的愛國責任,他想尋找一個將能與加加林或季托夫齊名的人。1961年10月獲准後,他將5名女性納入了即將徵募50名新航天員的選拔計劃。
鑒於「東方」號飛船可全自動飛行,參選者無需具有航空駕駛經驗,但跳傘經驗則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航天員著陸時要被彈射出艙,需要靠身上裝備的降落傘著陸。
此時,取得了棉紡工藝技師的資格的捷列什科娃已經完成了163次跳傘。卓越的個人素質,再加上努力好學的性格,令捷列什科娃在各項選拔中脫穎而出,1962年3月12日,她和其他四名女性一同入選蘇聯第一批女航天員,時年25歲。經過一系列艱苦訓練和嚴苛考核,捷列什科娃被確定為「東方-6」乘組首飛駕駛員。
1963年6月16日,她駕駛著「東方-6」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其呼號為「海鷗」,這是單人乘組,意味著全程只有捷列什科娃一人。這次飛行期間,她拍攝了城市、森林和河流,還完成了一些實驗。6月19日,捷列什科娃降落(是彈射+跳傘!特別危險)在哈薩克卡拉干達東北620公里處。她作為飛船駕駛員成功完成了這次飛行任務,飛船繞地球軌道飛行48圈,歷時2天22小時50分。捷列什科娃成為了世界第一位航天巾幗英雄,繼加加林在蘇美「太空競賽」贏得首枚「金牌」之後,在載人航天領域為她的祖國贏得了第二塊「金牌」。
單獨飛行意義重大,直至55年後,2018年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見捷列什科娃時,依然自豪地說:「我認為,您仍然是唯一一位獨自進入太空飛行的女航天員,後來的女航天員們都是隨同機組人員一起進行太空飛行的。」
返回地球後,捷列什科娃一直從事航天相關工作,先後擔任航天員、試飛員、教練員、研究員,直至1997年4月30日退役。月球背面還有一座環形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捷列什科娃,開啟了女性航天員的歷史。
第一位美國女航天員——薩利·賴德
生於1951年的薩利·克里斯滕·賴德,在中學時就聽說了世界首位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的故事,但是美國一直沒有自己的女航天員,這在兩國爭霸時代丟盡了面子。
與半路出家的捷列什科娃不同,薩利·賴德是標準的學霸:
1973年取得了史丹福大學英文文學士學位和物理學理科學士學位;
1975年取得了物理學理科碩士學位;
1978年取得了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讀博期間進行了天體物理學和自由電子物理學領域的研究。
不僅如此,這位「別人家的孩子」並未滿足於學術生涯,她把目光投到了更遠處。
薩利·賴德
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生院尋找天體物理學博士後研究工作時,賴德在校報上看到了徵募太空梭飛行計劃航天員的啟事並報了名。這次選拔有8900人報名,最後35人獲選,其中包括6名女性,她們成為了美國首批女航天員。
入選後,即使是賴德這樣的學霸,也得從零開始,接受科目繁多的訓練,包括跳傘、水下生存、重力和失重訓練、無線電通信和導航、飛行訓練等。
1983年,薩利·賴德被選中參加「挑戰者」號太空梭STS-7飛行任務,一舉成為繼蘇聯捷列什科娃和薩維茨卡婭之後位列世界第三位、美國首位太空飛行女航天員。
1984年,她執行「挑戰者」號太空梭STS-41G飛行任務,再度進入太空。
圖為執行STS-7飛行任務乘組的合影
由於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賴德之後的飛行生涯不得不做出改變。既然不能上天,就把目光再次轉移——她成為了高級研究員和物理學教授。
十餘年後,賴德離開大學,於2001年成立薩莉賴德科學公司並任總裁兼執行長,為中小學生特別是女孩們創造寓教於樂的科學節目和出版物;同時她還是一名出色的科普作家,其作品包括《天地往返》、《旅行者號:太陽系邊緣的歷險》、《第三個行星:從空間探測地球》、《神秘的火星》和《探索太陽系》等。
噢對了,除了一路學霸+航天員+科普作家+教授+公司CEO外,賴德還是曾擁有國家排名的網球選手,嗯,真是開掛的人生。
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
圖上這位笑容可掬的「仙女」,就是劉洋。2012年6月,作為飛行乘組成員之一的劉洋圓滿完成了神舟九號載人航天任務,成為了備受矚目的中國首位女航天員。
1978年,劉洋出生於河南鄭州。河南,是花木蘭之鄉,如今,劉洋被家鄉人看做「河南名片」、「當代花木蘭」,大家都為這個聰慧幹練的女孩而驕傲。
進入飛行學校後,女學員鳳毛麟角、異常顯眼,但是劉洋和女同學們從不給自己搞特殊化。野外拉練,第一天就得行軍100多公里,劉洋不僅沒掉隊,走得比男學員還起勁。晚上回去一看,腳上磨出大大小小的水泡,血肉模糊爛成一片。
畢業後,她順利進入飛行部隊,在空軍飛行了十三年,一共飛了1680小時,經歷過機翼結冰、剎車失敗、發動機震動等大大小小的險情,都憑靠智慧和果敢闖關成功。2009年,我國決定招收新中國第一批女航天員,她報名參加,經過了層層選拔,光榮地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
劉洋在天宮一號組合體模擬艙內檢查實驗設備
浩瀚的太空,寬廣而公平。
它既然沒有因為性別而拒絕女性的拜訪,也同樣不會因為性別而對女性降低難度。在航天員艱苦的訓練中,有一項特殊的轉椅訓練,主要訓練提高航天員的前庭功能,以對抗太空中出現的眩暈噁心等空間暈動症。飛行員的轉椅訓練只要求2分鐘,而作為航天員,標準是12分鐘,整整提高了6倍。身為飛行員時,劉洋是前庭功能考核的佼佼者,到了這兒,第一次做時長5分鐘的訓練,就已經是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後續訓練中,劉洋咬緊牙關,堅持不吐,決不允許自己的身體對嘔吐反應產生記憶,哪怕噁心得胃裡翻江倒海,一整天吃不下飯,也要把訓練撐夠。不上轉椅的時候,她也見縫插針地練習原地轉,成了訓練大隊里的「小陀螺」。最後,終於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轉椅考核。劉洋曾說:「每一次飛行升空,每一次返航著陸,都是一次挑戰,都是一次涅槃。」2012年6月18日17時06分,在「神舟」與「天宮」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約三個小時之後,神舟九號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根據乘組分工,指令長景海鵬負責全面工作,劉旺負責交會對接操作,劉洋主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管理——這種「管家」工作,正適合細緻周到的劉洋。
20日晚是劉洋第一次值夜班,劉洋順利完成與地面通話和各種儀器設備的監測後,並沒有閒下來,她拿起白色的抹布,「飄」到上部擦拭「天宮」的壁頂,進行大掃除。到了半夜,劉洋略有些睡意,但她不想麻煩地面工作人員和自己互動,便玩起魔方提神。這樣的畫面被攝像機捕捉傳回飛控大廳,大家都笑了。
笑眼彎彎的「嫦娥姐姐」劉洋,把自己的拼搏和堅韌,化作如不卑不亢的謙遜和春風拂面的親和。真正的溫柔,是堅定的溫柔。
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
估計很多人都還記得,天宮一號里曾經有一個神奇的水球,水球後那張俏麗的臉龐,就屬於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第二位女航天員,王亞平。
同劉洋一樣,王亞平也是出色的女飛行員出身。她參加了汶川大地震救災搶險、奧運會消雲減雨等多項重大任務,屢立奇功。加入航天員大隊後,一直保持著優異的訓練成績,時刻準備向著太空出發。
2013年6月11日,她與聶海勝、張曉光一起,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並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對接。6月20日上午10時許,在遠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中,身穿藍色艙內航天服的王亞平開始了太空授課。
太空授課三人組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王亞平輕點腳尖,向天宮一號艙內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指令長聶海勝當起了「助教」,負責配合「王老師」管理教具,保證教學活動不影響飛船正常運行。漂浮的實驗器材、液滴,都有可能給精密的飛行器帶來安全隱患。在失重環境下,航天員得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為了拍攝到一些艙內攝像機位捕捉不到的精彩畫面,張曉光把自己固定好後,還要負責手持機器保持長時間穩定拍攝。
三人完美配合,在40分鐘的時間裡,先後順利展示了「失重現象演示」「太空測量質量」「單擺運動演示」「陀螺演示」「水膜演示」「水球演示」幾個物理實驗。
王亞平的講課,看似雲淡風輕、從容有趣,其背後,是成百上千小時的精雕細琢和反覆推敲。在太空中往水球中注水時,眼看著水球一點點擴大,大家都為王亞平捏著一把汗,別加水了,夠大了,千萬別爆了!但是王亞平心細手穩,硬是做出了一個飽滿的大水球,也留下了太空授課的經典畫面。事後她透露,放心吧,之前做了無數次實驗,手上使的每一絲力都形成肌肉記憶了。
水球後的王亞平,形成了可愛的倒影
返回地球後,王亞平收到了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熱烈反饋。很多學校都開展了《給王亞平老師的一封信》徵文活動,孩子們的心聲通過各種途徑遞到了王亞平手上,關於作報告和接受採訪的邀請更是絡繹不絕,大家都爭相目睹這位才貌雙全的女航天員的風采。
對此,王亞平心懷感動,但更清醒。她說:「航天是個寂寞的事業,航天員是個寂寞的職業。」在萬人歡呼的出征、一飛沖天的豪邁、鮮花簇擁的歸來的背後,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輩子重複單調的生活、永無休止的訓練和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
首次實現女性航天員出艙活動及全女性航天員出艙活動的航天員
2019年10月18日,NASA的兩名女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外進行了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被譽為創造了歷史的重大進步。她們分別是42歲的海洋生物學家傑西卡·梅爾和40歲的克里斯蒂娜·科赫,這是女性第42次參加太空行走。
此時,距離女性第一次進行太空行走,已經相距了35年。
1984年,蘇聯女航天員斯維特拉娜·薩維茨卡婭,成為了創造這個「0」的突破的偉大女性,是的,蘇聯在美國1983年剛剛收穫初次送女性上太空的喜悅之後,又一次完成了「碾壓」。
圖為斯維特拉娜·薩維茨卡婭
斯韋特蘭娜•薩維茨卡婭1948年出生在飛行世家,她的父親就是一位功勳赫赫的空軍元帥。繼承了父親的衣缽,薩維茨卡婭毫無意外地走上了飛行員之路,16歲時,別的少女可能還在學習課本或是幫著做做家務活,她就已經創造了450次跳傘記錄。之後更是憑著過人的天賦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如被保持了11年的女性最快飛行速度紀錄、水平飛行最大高度的紀錄等等,24歲時,她居然已經拿到了 20種不同類型飛機的駕駛執照……
天空沒有盡頭,還有更高的疆域值得去挑戰麼?
太空向薩維茨卡婭張開了懷抱。
1982年8月19日,她第一次乘坐聯盟號飛船,來到了「禮炮」號空間站並且停留了六天。站上兩名航天員還將在空間站上長出的鮮花,送給薩維茨卡婭作為歡迎禮物。
時隔兩年,1984年,薩維茨卡婭開始了她的又一項挑戰,這一回,她將不再滿足在空間站內「老老實實」待著,她要進行外太空行走,並進行新型萬能手工工具實驗。
圖為斯維特拉娜·薩維茨卡婭在太空作業
1984年7月25日傍晚,薩維茨卡婭跟隨指令長扎尼別科夫,走出「禮炮」號空間站,終於真正「踏入」太空。熟悉環境後,她將雙腳固定在踏板上,拿出工具開始進行實驗,按照計劃完成了金屬切割、焊接、噴漆等工作。
在經歷了3個小時39分鐘的作業之後,薩維茨卡婭回到了空間站,成為了女性太空行走第一人。這三個多小時超高強度作業,使她的體重足足減輕了 3千克。
可以看出,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體能消耗是巨大的,這也是多年來太空作業女性參加較少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雖然在航天服和操作工具上進行了許多改進,但在地球上可以輕易完成的動作,在太空中進行依然是十分艱難。
因此,去年這次全女性完成的太空行走更是意義重大,這次行走持續了7小時17分鐘,兩名女航天員還表示狀態良好,順利修理了站外損壞的陽能電網,一切圓滿。特朗普還專門在她們漫步太空過程中打來電話祝賀。
圖為此次全女性太空行走的一些數據
航天員、海洋生物學家傑西卡·梅爾借著這個電話表達了態度:「希望我們能給每個人提供靈感,不僅是女性,還有每個有夢想、有遠大夢想、願意努力工作的人。」這是梅爾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也是她的夥伴科赫的第四次太空行走。
在軌駐留時間最長的女性
上文提到的克里斯蒂娜·科赫,還創造了一項記錄,她是至今單次飛行在軌駐留時間最長的女性。355天,從2019年3月14日,一直持續到2020年2月6日。
科赫此舉,超過了美國女航天員佩吉·惠特森(Peggy Whitson)在2016年至2017年太空旅行中創下的288天記錄。科赫說:「能夠追隨佩吉的腳步是我的榮幸。佩吉多年來一直是我的導師和女英雄。我希望能在這裡,每天全力以赴,這是我向像她表達敬意和謝意的一種方式。」
去年3月抵達空間站後,科赫就開始了科學研究活動。原本計劃並不是這樣,她也是上了天之後又收到指令要延長駐留時間,跨越遠征59、60和61這三次任務。科赫說:「儘管任務艱巨,我臉上的笑容不會因為我在這裡的時間的延長而消失。」
這可不是簡單的承諾,在狹小擁擠的空間站,一呆就是將近一年,不僅要忍受各種生活上的不便、物資上的乏味,更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堅定有力的樂觀積極。(想想14天的居家隔離,這個春節憋出了多少「花式拆家」大神?14天都難熬,何況太空一年!)
科赫說到做到,不僅順利完成了近一年的駐留任務,還始終保持著燦爛的笑容。
圖為科赫返回地球後,降落在哈薩克草原,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
人類對太空飛行的反應存在很大程度的可變性,確定男性和女性可接受的變化程度很重要。例如,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直立性低血壓」(一種心血管疾病)而暈倒;另一方面,男性似乎更容易因太空飛行相關的神經-眼綜合徵(SANS)引起視力變化。目前,大部分研究數據都是關於男性航天員的;因此,科赫這一年來積累的研究數據極為珍貴。
在11個月的工作中,科赫共繞地球軌道飛行了5248次,進行了6次太空行走,並於空間站外停累計留了42小時15分鐘。
一位不是航天員的偉大女性——凱薩琳·詹森
2020年2月24日,NASA卓越的數學家凱薩琳·詹森逝世,享年101歲。消息傳來,世界各地的航天機構和航天愛好者都表示痛心。NASA在發布她去世的消息時寫道:「她是美國的英雄,她的開拓性遺產將永不會被忘記。」
圖為 NASA為她的去世撰寫聲明。(圖片來源:http://k.sina.com.cn/article_2316796262_8a17816602000peah.html)
她有多厲害?《華盛頓郵報》形容她為「最引人注目的人類計算機」。
她有多重要?美國航天員曾表示,「她說數字沒問題,我就飛」。
1918年8月26號,一名黑人女嬰降生在西維吉尼亞州的一個普通家庭。那個時代,種族歧視非常嚴重,黑人別說受高等教育、找好工作,甚至無法和白人在同一個場所相處。嚴峻的環境沒能壓抑詹森身上的光芒,數學,成為了這個黑人小姑娘平淡生活里的太陽。她曾回憶:「我會去數通往馬路的台階,通往教堂的台階,洗過的碗碟刀叉的數量……任何能數的東西我都會去數。」她14歲就完成了高中學業,18歲取得了數學與法語的雙榮譽學位。假如她是白人,走上科學的道路指日可待;假如她是男性,這種才能也可能迎來更高學府的青睞;可惜,即便有著過人的天賦,詹森只能選擇回歸平常。
渴求知識的種子已經被種下,在黑暗中默默生根,只等待時機發芽。
詹森在工作。(圖片來源:http://k.sina.com.cn/article_2316796262_8a17816602000peah.html)
時光流轉,到了1953年,詹森已經41歲了。聽說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也就是NASA的前身)正在招募工作人員,她有點膽怯,但想到自己人到中年,或許是最後的一搏了,還是鼓足勇氣報了名。卓越的數學才能終於把這位黑人女性送進了當時體現科學和技術相結合最高水平的研究機構。
詹森負責幫助早期太空發射任務計算軌道。
是的,不是用電腦,是靠大腦。
1961年,她計算出來美國首次載人航天的飛行軌跡;
1961年,水星計劃,她計算了發射窗口,並繪製了萬一飛船出現故障後的導航路徑圖;
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這是美俄太空競賽的關鍵一戰,她計算了美國首次登月任務的飛行軌跡;
1970年,阿波羅13號,登月失敗,服務艙的氧氣罐爆炸,飛船嚴重毀損,三位航天員使用登月艙作為救生艇,在各項系統紛紛損壞、危機頻繁曝出之際,她迅速計算了備用導航,指引三位航天員成功返回地球。
據說,在航天員約翰·格倫首次環繞地球飛行的任務前,約翰·格倫並不信任新採用的計算機這種玩意兒的計算結果,他指名讓詹森來核算,「她說數字沒問題,我就飛」。獲得詹森確定的答覆後,約翰·格倫才放心踏上征程並圓滿完成任務。
在那個時候,儘管研究中心上下都知道作為「計算機」工作的這些黑人女性的存在,也認可她們的工作能力,但她們卻要忍受雙重隔離——與白人相隔離,與男性相隔離。她們被分配到單獨的辦公室,使用單獨的餐廳和浴室。
詹森沒有認輸,她大方而堅持地參加少有黑人、更沒有女性參與的討論會議,去爭取表達意見的權利。
圖為2015年,歐巴馬為凱薩琳·詹森授予總統自由獎章。
可以說,是她,在種族和性別雙重隔離的時代,證明了被忽略的「那部分人」,同樣有著驚人的才華,也為這個群體發出了聲音。2016年,凱薩琳入選BBC「全世界100名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第一位為太空事業而獻出生命的女航天員——科里斯塔·麥考利芙
最後想說的,是一位為了探索太空而永遠把生命停留在美好年華的女航天員。
科里斯塔·麥考利芙
科里斯塔·麥考利芙,1948年9月出生,1986年1月28日因「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時爆炸而遇難,再也沒有機會慶祝自己38歲的生日。她犧牲時,留下了一兒一女,分別只有9歲和6歲。1984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宣布實施「太空教師計劃」,NASA希望將一名教師送入太空,以期提高公眾對太空梭計劃的關注和興趣;當時NASA正處在尋求財政支持的壓力下,這一舉措也可以證明航天飛行的可靠性。當局希望選拔一位有才能的教師,一個可以在軌道上和學生溝通交流的「普通人」。
科里斯塔·麥考利芙是一名中學社會學科教師,除了自行設計的「美國婦女」課程外,她還教授美國歷史、法律和經濟。她很注重強調普通人對歷史的影響,曾說過:「在歷史記載中,他們(普通人)與國王、政治家和將軍一樣重要。」
麥考利夫老師加入了「太空教師計劃」,她在報名表上寫道:「我是在太空時代誕生的,我願意參與航天活動。這次機會可以把我作為一名教師的才能和我對歷史和太空的興趣聯繫在一起,這是實現我早年夢想的唯一機會。」最終麥考利夫從11000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挑戰者號乘組合影
在獲選成為太空第一教師後,麥考利夫一下成為了媒體眼中的「紅人」。她的溫和有禮、她的親切力和感染力,使「太空教師計劃」受到廣泛關注。麥考利夫向學校請了假,開始為定於1986年初的飛行任務(STS-51L)進行訓練。按計劃,她要進行色譜法、水耕法和牛頓定律方面的科學實驗,還要在太空中給地球上的學生們上兩堂15分鐘的課,一堂是對這架太空梭的參觀遊覽,題目是「極限實地考察旅行」;另一堂課則是介紹關於太空飛行的好處,主題為「我們到過哪裡,要去哪裡,為什麼」。這兩堂課將通過閉路電視向數百萬青少年播放。
1986年1月28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1時39分,太空梭挑戰者號發射升空。升空後,因其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的O型環密封圈失效,毗鄰的外部燃料艙在泄漏出的火焰的高溫燒灼下結構失效,使高速飛行中的太空梭在空氣阻力的作用下於發射後的第73秒解體,機上7名航天員全部罹難。
挑戰者號升空
發生爆炸
人們震驚了,人們沉默了,人們流淚了。
太空教師麥考利芙和她還沒來得及上的那堂課,留在了天空里。
2004年7月23日,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希追授克里斯塔•麥考利夫美國國會航天榮譽勳章。她的兒子斯科特,完成了海洋生物學研究生學習;她的女兒卡羅琳,從事與媽媽同樣的教師職業。
「我從容優雅地抵達了風吹的最高點
沒有雲雀或者老鷹曾在那裡飛翔
我心地泰然,卻歡欣無比,就這樣
我腳踏高得無人涉足的神聖空間
我伸出手來,觸摸到了上帝的臉龐。」
幾十年來,它激勵著無數飛行員和航天員繼續向著天空乃至太空進軍,
其中,就包括越來越多的女性航天員。
宇宙的探索,路並不好走,
但她們目光堅定、內心泰然,明知艱險,卻歡欣無比!!!
致敬!
來源:我們的太空
作者:張田
視頻: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