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0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這六個字也大多是生僻字,枯燥還在繼續。為了解決枯燥的問題,我們順帶講一下《說文解字》中連篆字為句這個特別體例。
關於《說文解字》的連篆字為句,有個小典故:
(錢大昕銅像)
錢大昕(清代史學家、漢學家)在《十駕齋養新錄》中稱:「古人著書,簡而有法。好學深思之士,當尋其義例所在,不可輕下雌黃。以亭林之博物,乃譏許氏訓參為商星,以為昧於天象,豈其然乎?」
(顧炎武)
亭林,就是顧炎武(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在《日知錄》里曾經批評許慎訓「參」為「商星」,是不懂天文。錢大昕認為這是由於他不了解《說文》此處之說解當與篆文連讀,因而造成的誤會。「五經無雙」的許慎遠沒有笨到參商不分的地步,所謂的篆文連讀,就是在解釋某個字時,要將本篆字與下面的釋義連讀。錢氏指出:
《說文解字》連篆字為句的例子很多,比如「昧爽,旦明也」、「肸響,布也」、「湫溢,下也」、「參商,星也」。他還指出《說文》中所有的山名、水名均當連篆文讀之,這些都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遇到這些連篆字為文的地方,不能簡單地認為「昧」是「爽旦明也」;「肸」也不是「響布也。」當然,「參」也不是「商星也」。其實,這個問題是中國古籍沒有標點符號引起的誤讀之一,好在這些問題漸漸為後人解決掉了。因為,好一點的《說文解字》版本,都加了標點。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趑。讀音有兩個:
(一)z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趑,趑趄,行不進也。從走,次聲。」形聲字,「趑趄」是聯綿詞,本義指猶豫不進或行走困難。《易·夬(guài)》:「臀無膚,其行次且」唐代陸德明釋文稱:「次且,本亦作趑趄。」也就是說,趑趄,在古籍里是可以寫作「次且」的。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王肅云:趑趄,行止之礙也。按:馬雲卻行不前者,於次本字直其義也。」他認為馬融在註解《易》時,稱「趑」為卻行不前的原因是從「次」的本字得來的字義。《廣韻·脂韻》:「趑,趑趄趨不進也。」
比如張載的《劍閣銘》有:「一人荷戟,萬夫趑趄。」李善《注》:「趑趄,難行也。」一個人在此防守,千萬人馬都躊躇不前。講四川劍閣之險,一夫當關,萬馬不前。
(劍閣劍門關)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niè rú)。」想舉腳走路又不敢走,想開口說話又不敢說。趑趄的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裡也經常用到,比如冰心《超人》:祿兒趑趄的走過來,歡天喜地的接了錢,如飛走下樓去。
本義之外,趑趄還有其他用法,如:(1)小心趨奉的樣子。唐代皇浦湜《論業》:「彼則趑趄於卿士之門,我則婆娑於聖賢之域。」他們在公卿之門侍奉,我則只來往於聖賢之地,表示他與別人不同,他是氣節高潔之人,不趨炎附勢。《舊唐書·盧藏用傳》:「及登朝,趑趄詭佞,專事權貴,奢靡淫縱,以此獲譏於世。」也用此義。
(2)狂妄。比如司馬光《馮太尉諡勤威議》:「昔者晉人不恭,敢距大邦,負固阻兵,趑趄不庭。」
(3)盤據;騷擾。《隋書·高祖紀上》「陳頊因循偽業,自擅金陵,屢遣醜徒,趑趄江北。」指陳宣帝陳頊的南朝陳政權盤據江北,不斷騷擾邊境。
因為這個詞的解釋,牽涉今天的兩個字,所以說得較全面些。趑趄後面這三個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基本已經不用了,大家了解即可。
(二)cì。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組成連綿詞「趑趥(qiū)」,也有兩個用法:(1)不行。《類篇·走部》「趑,趑趥,不行。」(2)行不正。《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趑,趑趥,行下正。」
趑的小篆寫法如圖:
(趑字的小篆寫法)
2、趄。讀音有兩個:
(一)j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趄,趑趄也,從走,且聲。」形聲字,本義還是組成連綿詞「趑趄」,表示行不進貌。詳見上一字「趑」。《字彙·走部》:「趄,行不進貌。」湯顯祖《牡丹亭·冥誓》:「暫時間奴兒迴避趄。」
本義之外,也用作阻隔。宋代李誡《營造法式·小木作制度六·轉輪經藏》:「經匣長一尺五寸,廣六寸五分,高六寸(盝頂在內),上用趄塵盝頂,陷頂開帶,四角打卯」這裡的「盝",指盝子。古代小型妝具。常多重套裝,頂蓋與盝體相連,呈方形,蓋頂四周下斜,多用作藏香器或盛放璽印、珠寶、首飾、經書等。而盝頂的樣式多指古代建築,如圖:
(建築中的盝頂)
經匣的頂部也是盝頂的,這是古代匣子的製作樣式,如:
(盝頂官皮箱)
所謂的「趄塵盝頂」就是阻隔塵土的盝頂匣。
(二)qiè。讀音出自《篇海類編》。義為偏邪,傾斜。比如元代佚名《包待制陳州糶米》第一折:「(小衙內雲)休要量滿了,把斛放趄著。」王季思註:「趄,傾斜。」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我佯呆,我佯呆,一向志誠,不道他心趄。」心術不正意。又比如《水滸全傳》第二十二回:「宋江已有八分酒,腳步趄了,只顧踏去。」此處的趄,相當於詞彙「趔趄」,指身體歪斜,腳步不穩。
又有另外幾種用法:(1)身斜,斜靠。如趄著身子。《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趄,身斜也。」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欹珊枕把身軀兒趄。」王季思註:「趄,斜靠意,不正意。」
(2)壞的。唐代陸羽《茶經·四之器·鍑》:「鍑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
(鍑)
(3)用作方言。翹起。徐嘉瑞《金元戲曲方言考·補遺》:「趄,翹起也。昆明俗語把屁股趄著。」
趄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趄字的小篆寫法)
3、<走虔>(這個字GBK字型檔沒有,大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字形是<走+虔>)讀qiā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虔>,蹇行<走虔><走虔>也。從走。虔聲。讀若愆
<走虔>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虔>字的小篆寫法)
4、䟒。讀quá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䟒,行䟒趢也。一曰行曲脊貌。從走。雚聲。」形聲字,本義是行曲脊貌。這個字後來用作踡,「䟒趢」跟「踡跼」意義相同,就是彎著身子走路的樣子。這裡的「一曰」,《字源》陳英傑先生認為可能是後人所竄改。
(彎腰走路的人)
又引申為曲脊,就是彎腰。
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䟒字的小篆寫法)
5、趢。讀l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趢,䟒趢也。從走,錄聲。」形聲字,組成連綿詞「䟒趢」,本義是行曲脊貌,詳見上一個字「䟒」。
本義之外,又組成連綿詞(也叫連綴詞)「趢趗(cù)」,有兩個意思:(1)小貌。《玉篇·走部》:「趢,趢趗,小貌。」比如白居易《中和節頌》:「齷齪唐虞,趢趗羲皇。」(2)小步,步子細碎。《集韻·燭韻》:「趗,趢趗,小步。」比如李賀《摩多樓子》:「曉氣朔煙上,趢趗胡馬蹄。」
(胡馬散蹄)
趢字的小篆寫法:
(趢字的小篆寫法)
6、䞭。讀音有兩個:
(一)qū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䞭,行趚䞭也。從走,夋聲。」形聲字,本義是行速貌。就是快速行走的樣子。(這個字《漢語大字典》注音為cūn,我們認為不妥。《集韻》標音為「七倫切」。)徐鍇《說文系傳·走部》:「䞭,行速䞭䞭。」田吳炤二徐箋異:「夋,行夋夋也。䞭從夋,故亦疊一字。小徐本是。」不見典籍有應用實例。暫缺應用例句。夋的本義是緩慢,加上了「走」用來表示快速行走的樣子,因為走本身就是跑的意思。所以,「䞭䞭」與「夋夋」算是反義詞。
(快速奔跑的豹子)
(二)qiǔ。讀音出自《廣韻》有兩義:(1)進。《廣韻·宥韻》:「䞭,進也。」(2)奔。《廣韻·釋宮》:「䞭,犇(bēn,同『奔』)也。」
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䞭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10,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