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塢堡:民間自建的堡壘,戰亂時抵抗蠻族亂軍流寇

2020-03-05     跟著地圖看世界

示意圖

說起中世紀的歐洲,大多都會想到騎士、城堡,甚至包括後面出現的要塞,這些石頭建築既可以保護城堡里和附近的居民,又能防禦敵人的攻擊,是歐洲騎士文化的象徵。

中世紀歐洲城堡

有人就說,在古時候的中國沒有騎士,所以也沒有這種城堡。其實不然,類似的建築幾乎貫穿整個中國的歷史。

塢堡示意圖

實際上,早在漢朝以後,特別是在五胡亂華時期,正是動盪的亂世,我國就出現了類似的建築,那就是塢堡。

出土的塢堡模型

簡單來說,塢堡就是鄉間地主和豪強建的堡壘,可以讓本族或本村百姓躲避亂軍、強盜的攻擊。塢堡有城牆、城門、望樓,有的甚至還挖有護城河,儼然就是一座小的城市。內部一般會囤積有大量的糧食,被敵人包圍幾個月基本上不愁吃喝。

五胡十六國戰亂示意圖

什麼是塢堡?源起抵抗蠻族

塢堡示意圖

塢堡,又稱塢壁、塢壘、塢堡、營塢、塢候,是一種民間防衛性建築,後世一般稱為營、寨。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和南北朝(420年—589年)時,為抵禦胡族統治者遣民和戰亂,北方漢人糾合宗族兄黨,據險自守,經濟自足的軍事屏障。

東晉十六國地圖

古代政權只到了縣一級,鄉村採取的模式是由宗族自治管理,只要按時交納皇糧國稅,官府不會太多干涉鄉村的事務。因此,鄉間的豪強地主是實際上的管理者。一旦戰亂發生,這些豪強地主往往會組織鄉民建造塢堡,以保護本地的安全。

塢堡示意圖

塢壁的起源非常早,可以說是由秦漢的鄉里亭(地方行政組織)演變而來,始於西漢,興於三國。不隸屬於國家政權,是由塢壁首領宗室成員及其招聚的閭里鄉親,和歸附者(豪強或難民)或蔭附者(永嘉亂後的流民),所組成的一大批人,在特殊歷史時期為生存而建立的一種具備生產、防禦效果的據點建築。

塢堡

在王莽新朝天鳳(公元14年-19年)年間,當時北方發生饑荒,社會動盪不安。地方豪強為了自保,紛紛構築塢堡營壁。到了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曾下令摧毀塢堡,畢竟朝廷肯定不希望這種地方勢力的存在,但因為西北地區的民眾一直被胡人侵略,塢堡的作用很大,所以有很多塢堡保存下來。

示意圖

如《後漢書·馬援傳》里記載:

「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

塢堡,地方豪強勢力

儘管起源非常早,但塢堡自五胡亂華永嘉之亂以來,才開始大量建造。在我國歷史上塢堡最為興盛的快速發展期和鼎盛期有兩個,一個是西晉後的五胡十六國至南北朝,還有一個則是宋末元初。這裡,主要講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亂華示意圖

永嘉之禍(307年-313年間)後,晉宗室及許多北方大族南遷另起爐灶,此後北方陷入戰亂,政權更迭迅速,無數老百姓被蹂躪屠殺。當時,胡族統治者侵入中原,往往把其武力所到地方的各族人民,遷往他們自己政治中心的附近地帶,以便控制和役使。此外,胡族進入中原後,從遊牧經濟轉變為農業經濟,戰爭使得商業活動停擺,絹布和穀物取代原本的錢幣,成為主要交易的手段。

公元308年

沒有辦法逃亡南方的北方漢人,為了抵禦這種遣民政策和避戎狄寇盜之難,於是糾合宗族兄黨,不得不建塢堡以自衛,據險自守。

豪強占據地方,地方上多是這樣的塢堡。

《晉書》列傳第五十八《孝友傳》里講到:

「於是峻險厄,杜蹊徑,修壁塢,樹蕃障,考功庸,計丈尺,均勞逸,通有無,繕完器備,量力任能,物應其宜,使邑推其長,里推其賢,而身率之。」

近代的陳寅恪考證出桃花源是在北方弘農或上洛的塢堡

近代學者陳寅格認為,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實就是一處閉塞的塢堡,老百姓為躲避秦朝苛政,再也沒有和外界來往過。

出土的塢堡瓷器

在歷史作品裡也可以找到塢堡的原型,水滸里北宋時期的「三打祝家莊」,這個祝家莊就可以算作一個大型的塢堡。莊裡有自己的軍隊和防禦體系,普通的強盜就算人數再多,也不一定可以攻下這樣的塢堡。

塢堡

塢堡是如何建造的?1個塢堡最多可住上萬人,內部是怎樣組織的?

歷代出土的陶塢堡

這種屯聚的塢堡要想能夠長時間堅守,一般要求具有兩個條件:一種是山頂的平原,另外一個是位於溪谷水源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險要,人跡難行,既可以阻擋胡馬的突擊侵擾,又能防盜賊的偷襲,還要保障日常生活起居的食物供給。

位置示意圖

這麼看來,最理想的應該建立在既有險阻又可以耕種、有泉水灌溉的地方。

塢堡

所以這些屯聚堡塢一般都建立在山頂平原及有溪澗水源處。塢是以宗族鄉黨為組成單元,塢主為鄉里豪強。但塢並非塢主所有,塢主只是起了一個牽頭作用,並負有指揮戰爭和耕種的職責。

示意圖

如《後漢書》卷二十《銚期王霸祭遵列傳》裡面記載:

「堆石布土,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

東晉十六國地圖

「兩晉十六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史上動亂事件最長的時期,大量的塢堡出現並在地方發揮其積極作用,塢堡的分布範圍極大,並不限於中原或漢族地區。按地區來分,主要分為北方(中原)塢堡和南方塢堡。

戰亂時期,建起了高高的塢堡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塢堡,有樓院式、樓櫓式、塢壁堡式和山間堡壘式。大型的塢堡相當於村落,較小的好比宅院。有的在塢堡旁邊還有田圃、池塘。堡門一般位於南牆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造主要的廳堂及樓屋。另有廚房、廁所、豬圈等輔助建築,大多在北面。後門常位於東牆的北端。

塢堡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塢堡院中央矗立著5層樓閣,每層都四面出檐,由下到上遞層縮小。院子四周有圍牆,正面大門為菱格形透窗,門檐上建兩層門樓。四隅為兩層角樓,門樓與角樓間有飛棧相連,中央以及四個角樓之四壁均設透窗。這種建築式樣,實際上就是具有封閉性和軍事性的莊園壁塢的一個縮影。

塢堡院落

南方的塢堡是一些「柵」、「寨」、「砦(zhai)」等,一般是以木材構築柵欄所成,其構築形制與北方塢堡是不同的。它們也是在戰亂時修築的,都是為了避亂自爆,同樣具有防禦功能,帶有軍事色彩但規模不是很大。

塢堡示意圖

當然,塢堡最初的建造,離不開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後漢書西羌傳》就記載,東漢官軍當時僅僅在河內就建有塢堡33處,馮詡(今陝西大荔)北部設立的塢堡更多達500所之眾。所謂「繕城郭,起塢侯」(《後漢書馬援傳》),在冷兵器時代,塢堡以較強的軍事防禦能力備受統治階級和人民重視。

塢堡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不僅塢堡數量較多,塢堡里容納的人也不少。

304年形勢圖

元熙元年(公元304年),劉淵自稱漢王,建年號為元熙;永嘉二年(308年),劉淵正式稱帝,改年號為永鳳,這就是歷史上稱為的漢趙、前趙。劉淵稱帝後,派當時的部下石勒(後來自己也建「國」了)等攻「魏郡、頓丘諸壘壁,多陷之」;關於這件事,《資治通鑑》記載的是永嘉二年「百姓望風降附者五十餘壘」;石勒又攻「陷冀州郡縣堡壁百餘」。劉淵的兒子劉聰即位後,命其青州刺史曹嶷攻「齊魯之間壘壁,降者四十餘所」

塢堡示意圖

《晉書·慕容儁載記》裡面記載,前燕時,上郡、上黨等地,有「壘壁三百餘」,僅石賢所率領的投降於慕容儁的就有「壘壁百三十八」個之多。從石勒、劉聰、慕容儁等人所攻陷的塢壁數量來看,表明整個中原地區幾乎遍布了塢壁組織,更何況這些數字還遠不是當時塢壁數量的全部。

萬建築

塢堡在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也不盡相同,少則數十家,多則上千戶,甚至數千家。比如漢末的汝南太守「攻下二十餘壁……得戶二萬」,據此推算可知,平均每個塢堡有1000戶,汝南郡每戶平均人口為5.19人,則平均每個塢堡為5000餘人。西晉末期,朗鑒「舉千餘家俱避難於魯之峰下」,後「眾至數萬」。永嘉之亂,蘇峻「糾合得數千家,結壘於本縣」。

塢堡居民

通過上面的史書記載,一個塢堡的人數從1000多人到數萬之間的都有,而以三四百戶,2000人左右的占多數。

塢堡居民示意圖

塢堡與城市比較起來還是有些不同,城講究商業交通。塢壁講究自給自保,以農業為主;城比較大,塢比較小。

塢堡周圍有大片的農田和牧場

塢堡是五胡十六國自給自足文化的象徵,在塢堡裡面,實施自給自足的經濟,主要的勞動力為部曲及客女,部曲近於奴隸,但基本上比真正的奴隸更保有自由,這點跟西方的莊園經濟頗像。

示意圖

塢堡是怎樣自衛的?有高牆厚壁,有高層碉樓,還有望敵樓

馬車

塢堡有自己的內部規則,一般由鄉里有威望的大族豪強擔任頭領,以血緣為紐帶,以宗室賓客為核心,並有相應的基層權力組織,能匯聚四方的流民,統一號令,成為團結一致、且戰且耕的堅強組織。

塢堡周邊,遍地都是牛羊

人多了,容易魚龍混雜。《晉書》列傳第五十八《孝友傳》:

「『千人聚而不以一人為主,不散則亂矣。』將若之何!眾曰:『善。今日之主,非君而誰!』」

居民生活場景

由此可見,塢堡裡面成分複雜。

數百座塢堡被攻克,江南士族一蹶

鑒於自衛需要構築長期性的軍事防禦工事,為了自身利益和生存空間,往往轉變為地方武裝割據,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甚至產生一個「統主」為代表的地區性集團。

牛犁地

比如《晉書·郭默傳》記載:

「永嘉之亂,默率遺眾自為塢主,以漁舟抄東歸行旅,積年遂致巨富,流人依附者漸眾。撫循將士,甚得其歡心。」

因此,史籍常稱其頭目為「流人塢主」。

河北安平漢墓壁畫中的塢堡高出者為望樓

到了北魏早期,在塢中雖然不只有一個宗,但一般只有一個塢主。塢主或其宗不直接擁有整個塢,所有人遵循著宗主督護制。宗主之下的蔭戶沒有戶籍,國家不得任意對其徵收稅務及徵調,為宗主剝削。除了蔭戶,塢主還擁有私軍,守衛其塢堡。

塢堡武士俑。有拿劍的,有執戈和盾的,不過戈已經不存了。

塢堡作為城堡式建築,具有堅固、周密防禦實施和功能。《資治通鑑》的注曰:

「城之小者曰塢,天下兵爭,聚眾築塢以自守。」

塢堡養的戰馬

可見這是一種具有防禦性設施的城堡式建築。塢堡在戰亂、流離之中興起,建造時首先考慮它的防禦性。

武士

庾袞在禹山立塢,「於是峻險隨,杜蹊徑,修壁塢,樹藩障……繕完器備。」這就表明塢堡除了選擇險要地形外,還要有相應的防衛性建築和設施。考古發掘所見的塢堡建築形制,如在嘉峪關的魏晉墓出土了7幅「塢」的畫磚,「『塢』的四周都畫有高牆厚壁,有的在『塢』內還有高層碉樓,有的塢壁上設有望敵樓」,儼然成為一座小城堡,即當時北方塢堡建築的外觀。反映出他們有堅固的圍牆和高層碉堡,顯示了其聚眾自保的特徵。

塢堡

在成千上萬的軍隊面前,小小的塢堡並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塢堡其實是用來防禦小股亂軍和強盜的。畢竟,塢堡大多是據險而建,占有很大的優勢。

明城塢堡

在戰爭史上,這種小而堅固的堡壘其實比大城市更容易防守,只要對方沒有專門的攻城器械,守上幾個月甚至一兩年都是不稀罕的。

塢堡食物

僅僅是為了幾個塢堡,而出動大批正規軍隊去進攻,即使攻下來,繳獲的糧食和人口還不一定抵得上自己的消耗,成本上不太划算。所以一般情況下,正規軍不會去硬攻塢堡,只要對方服從自己的統治就達到目的了。

攻城示意圖

塢堡在面對大軍時,也不會選擇硬拼,願意上繳一定的糧草錢財,表示臣服,並換取一定的獨立地位。

示意圖

如《晉書·石勒載記下》記載:「勒退屯黎陽,分命諸將攻諸未下及叛者,降三十餘壁,置守宰以撫之」,後「石勒南寇襄陽,攻陷江西壘壁三十餘所」,及石勒攻武德,「河北諸堡壁大震,皆請降送任子于勒」。這個講的是建立後趙、稱霸北方的趙明帝石勒征戰的事。

石勒

正是由於大量塢堡的存在,才使得北方漢人能夠在五胡亂華時期存活了相當多的人口。

塢堡塔樓

北魏實行三長制,塢堡逐漸轉化成為村落

塢堡平面圖

南北朝當時北方城市因為戰亂而荒蕪,唯依靠堡塢務農以自給,所以堡塢在北方社會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並且農業占據經濟生產的主要地位。南方則相反,商業與城市比較發達。因為堡塢是宗族鄉黨為單位,所以北朝重同姓,重宗法,大大加強了鄉村豪族的地位,中央政府也要任用大批強宗大族以鞏固政權,構成了南北朝時代門閥政治的基礎。

南北朝地圖

塢堡的沒落是因為基層政權的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了北魏孝文帝時,變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

塢堡

《魏書》記載:

「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蔭附 。 蔭附者皆無官役,豪強征斂,倍於公賦。」「太后曰:『立 三長 ,則課有常准,賦有恆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倖之人可止,何為而不可?』」

北魏時期北方

在北魏孝文帝登基後,文明太后也就是馮太后,她主政的重點之一便是三長制及均田制。國家把大片荒蕪的土地分給農民,利誘蔭戶從塢主脫離塢堡。再用三長,即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里,設一里長;五里為黨,設一黨長,三長查明戶口,國家得對蔭戶徵收稅務、發兵務及徭役,進行新租調製。之後北方的府兵制度也是均田制下得以運行,大幅提升北方軍事和經濟實力。

塢堡式樣建築

三長制可以說是最初一種基層政權組織制度,北魏使三長隸屬於郡縣,納入國家體制,逐步削弱了他們的獨立性和政治勢力。同時,通過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用經濟手段把豪族的依附人口變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到隋唐時期,塢堡這種軍事屏障被完全轉化成村落

宗祠是祠堂與塢堡結合的群體建築

我國的塢堡和歐洲的城堡,都是封建時代的產物,民族國家形成後,兩者都失去了存在的空間。歐洲城堡淪為觀賞物,我國的塢堡也徹底銷聲匿跡,只能在考古中發現蹤跡了。

客家圍屋-塢堡的活化石

只有從南方客家人的土樓上,才能體驗到漢家文明為了自身的生生不息,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zpzBHEBnkjnB-0zw1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