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養兒防老",希望生了兒子在自己老了的時候能照顧自己,希望子女孝敬自己。
到現在,人們依然注重"孝順"。但是在生活中,一部分人上年紀了,才發現孩子不孝順自己。這些人就怪孩子是"白眼狼",養大了能獨立了,就離開父母了,很少管自己了。
到了晚年才知道,無論生多少個子女,最孝順的總是這一個。
張老伯到了晚年,老伴先走了,就剩下他一個人居住了,原以為會這樣一輩子孤零零的度過了,結果女兒還經常回來看他,買吃的穿的,買洗衣機等。
別人都說張老伯享福啊,有一個孝順的女兒。張老伯自然也高興,人到晚年,依賴心理特彆強,就像一個小孩一樣,需要安全感。
其實張老伯還有一個兒子,不過很久都沒有聯繫過了,最多就是過年的時候回來一次。女兒是老大,吃了不少苦,雖然張老伯很嚴厲,但是對女兒沒有特別的偏心,不像老伴偏心那麼嚴重。
兒子比女兒小8歲,也是因為想要一個兒子而生的,老伴特別疼愛兒子,甚至因此忽略了女兒的存在。兒子被寵愛壞了,從小就得到各種的好,性格偏執倔強,父母必須滿足他的要求,老伴到晚年的時候,受不了兒子的"無底線索取"和"無理要求",導致病情加重而離開了。本來說養個兒子,給自己養老,結果福氣沒想到,還長期"受苦"。
大女兒曾經也讓張大伯跟她們一起住,但是張大伯怕打擾女兒生活,影響家庭和睦。到晚年他才發現,不無論多少兒女,孝順的總是那一個,而老伴卻還沒有明白。
原以為一兒一女就是特別幸福的事情,尤其到了晚年的時候,然而,被"疼愛"的那一個卻只顧自己,從不考慮張大伯夫婦的感受,反而是「不被待見」的女兒從小就有孝心。
懂得這些東西的子女最孝順,可是很多人到了晚年才懂得。
心存感恩的
感恩是一種對別人給予的幫助表示感激,是一種對別人幫助的回報。而孩子自然是受到父母的幫助和教育,比如父母要教孩子如何獨立生活,如何與人相處,以及遇到困難如何處理等。
但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慢慢的老去,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了。
有的孩子會回頭來看看父母,有的孩子卻忘記身後支持他的父母,父母也許不求孩子經濟上幫助,但是卻希望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那就是孩子懂得感恩,用自己的方式讓父母知道孩子孝順他,他也就滿足了。
樂於助人的
樂於助人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是自己心甘情願的事情。就好比我們願意花100塊買幾支花,卻不願意被扣一分錢的電話費。
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往往就是受到了他身邊人的影響,比如父母。父母用仁慈寬容的態度與人相處,往往能獲得不錯的人緣,同時也更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孩子往往也能在這種情況下獲得內心自我的滿足感,從而意識到助人的快樂,也就更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同時就會感激父母的幫助,會想著回報父母,這就做到了孝順父母的第一步。
懂得體諒父母的
父母都是毫無保留地對自己的子女好,為了子女的幸福,再苦再累都願意。「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則很好地解釋了,父母為了子女願意付出一切。
孩子小時候,可能還不理解父母的做法,當他們自己成年會後,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就能更深層次的理解父母的行為。當子女互換思考的時候,就會發現父母的偉大,以及父母對他自己的"犧牲"。
所以,有不少事,需要一定的閱歷才能讀懂,才能看得清楚明白。有些子女在小的時候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就覺得父母對自己不好,和父母產生隔閡,當自己成年之後,回想以前的點點滴滴,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幼稚。
現在在身旁孝順的孩子是不是這樣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