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風莉
這是一個政治動亂而思想活躍的時代,這是一個信仰缺失而文藝繁榮的時代,這是一個世家大族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貧民階層根本沒有存在感的時代。
這個時代獨特而奇葩,士族與天子公開叫板,門閥貴族成了政治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而皇室在很長的時間之內,只能作為士族勢力的附庸。
這個時代,有盛大華麗的樂章,也充滿了血腥、殺戮和無常。一方面國家危如累卵,統治黑暗;一方面卻名士輩出,人們的思想達到了空前的解放。
有一群牛人,就活在那個時代,他們追求個性的自由與率真,嚮往狂放地隱逸與出世。他們的靈魂,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縛與禁錮,他們高蹈塵世,譜寫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傳奇。
這個非同尋常的時代叫東晉,在東晉,有一個響徹時空的名字,他叫謝安。
01、狂歌東山,有林下之風
公元320年,謝安誕生在東晉的士族陳郡謝家。
謝安的曾祖父謝纘(zuǎn),是曹魏時期管理農業的典農中郎將,祖父謝衡曾任太子少傅,父親謝裒(póu)是任免官吏的吏部尚書,伯父謝鯤曾出任豫章太守,被歸入「中朝名士」和「江左八達」。
謝安的從兄謝鯤之子謝尚,多才多藝且頗有政績。在配合桓溫、殷浩的北伐中,獲得了傳國玉璽。歷任豫州刺史的十二年間,謝尚使陳郡謝氏得以列為方鎮,成為屏藩東晉朝廷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謝家在朝中的政治地位,因為謝鯤謝尚等人而逐漸上升,但謝家真正的發跡,卻是在謝安成為淝水之戰的頭等功臣之後。
謝安從小氣度不凡,在他四歲時,名士桓彝見到他,即大加稱讚:「這孩子風采神態清秀明達,將來不比王承差」。王承是當世天下名士,而桓彝是東晉權臣桓溫的父親,桓家和謝家一直是政治上的死對頭。可見能得到桓彝的讚美,謝安實乃殊於眾人也。
雖然淝水之戰成就了謝家的不朽功業,但謝安對仕途並沒有多大的興趣。他早年曾當了一個月的官即辭職不幹,從此「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謝安隱居的東山,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縣西南四十五里。這裡千嶂林立,巍然特出,下視滄海,天水相接。謝安的粉絲李白,在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之後,就很嚮往謝安的歸隱。
小隱慕安石,遠遊學屈平。
天書訪江海,雲臥起咸京。
——李白《秋夜獨坐懷故山》
為了體驗偶像的隱居生活,李白還曾經多次到過東山,並且寫下了:
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
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雲。
——李白《憶東山二首》
隱居東山的謝安,如鳥歸山林、魚游池淵,他與王羲之、孫綽等名士結為好友,整日遊山玩水,談論玄理。
公元353年,王羲之組織了群賢畢至、風雅無比的蘭亭集會,風流倜儻的謝安,在這場盛會上詩興大發,狂歌高吟:
伊昔先人,有懷春遊。契茲言執,寄傲林丘。
森森連嶺,茫茫原疇。迥霄垂霧,凝泉散流。
——謝安《蘭亭詩二首·其一》
謝安雖歸隱高臥卻名傳天下,朝廷多次召他入朝為官,他堅辭不出。他的妻子劉氏曰:「出仕為官,光宗耀祖,你何拒絕朝廷之徵召?」謝安答曰:「我志在丘山,入世為宦,非我本意爾。」
臨戴進謝安東山 圖
02、講論文義,以詩書傳家
蘇軾在《三堂槐銘》中寫道:「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一個家族要想長久地興旺發達,屹立於歷史長河而不倒,人才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東晉第二大豪門的陳郡謝氏,前後綿延興盛了三百多年,他們的子孫不但在軍事領域立下奇功,而且在文學領域詩人輩出,獨領風騷,這與謝家一貫注重文化教育和詩書薰陶是分不開的。
謝家的長子謝奕去世以後,在東山隱居的謝安,便擔負起了教育謝家所有子女的重任。他定期地將謝家兒女聚集在一起,為他們講論文義,共同討論學習。
據《世說新語》記載,在一個嚴寒的大雪天,謝安正在開講授課,或許是上課的時間太長了,或許是外面的雪下得實在太大了,孩子們有點不專心,他們不時地向外張望。
謝安並沒有責怪他們,他乾脆停了下來,欣然問曰:「白雪紛紛何所似?」謝朗搶先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安不置可否。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笑樂」。
鹽和因風而起的柳絮,哪一個更像飄飄舞舞的雪花,不言自明。但謝安既不對侄子的回答予以否定,也不對侄女的佳句進行表揚,是因為他覺得最終的答案是次要的,而對一顆詩心的喚醒和啟迪,才是最寶貴的。
所以,謝安細心地呵護著子侄們的自尊心,培育著他們的想像力。在中國最早的家庭情景式課堂上,在這種輕鬆的對答之間,謝家的兒女們深深地愛上了詩歌和文學。
學完《詩經》以後,謝安不失時機地問道:「你們覺得毛詩中最好的是哪一首?」謝道韞回答曰:「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謝安聽後深感欣慰,他稱讚侄女「雅人深致」。但謝道韞之所以有這種仰慕聖賢的情懷,其實正是受叔父謝安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們雖小,但謝安非常注重對他們做人的引導。有一次,謝安問大家:「你們希望自己以後成為怎樣的人?」謝道韞的弟弟謝玄說:「我們都應該像芝蘭玉樹,生於廳堂之前,亭亭玉立,丰采無比。」
謝安聽後高興地說:「聖人和一般人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人皆可以為堯舜,希望你們見賢思齊,好好努力。」孩子們大受鼓舞。
但謝玄在年少時有點放浪,腰裡常常佩著紫羅香囊招搖過市。謝安擔心他日後成為紈絝子弟,於是他和謝玄打賭。謝安贏了之後,就將謝玄的香囊燒了。謝玄方才明白,叔父不喜歡自己的這種行為,於是收斂心性,痛改前非。
謝安溫潤如玉,寬和儒雅。他在教育後輩時,注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而不是訓斥責罵。四弟謝萬兵敗逃亡,仍然向人索要玉飾馬鐙,謝安知道後也只是說了一句:「當今豈須煩此?」
因為有謝安等人對族中子弟的勉力教導,謝家形成了詩書傳家和注重文學的優良家風,謝家也因此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人才。謝道韞是東晉著名的才女,謝石、謝玄在淝水之戰中,和謝安一起立下了赫赫戰功。若干年之後,謝氏家族中又走出了山水詩人謝靈運和謝眺。
03、念天下蒼生,東山再起
謝安的大哥謝奕去世之後,謝萬接任長兄豫州刺史一職,並領淮南太守北伐前燕。但因謝萬無將帥之才,兵敗而歸,被貶為庶人,謝家在朝中的政治地位岌岌可危。
因為司馬皇帝的昏庸無能,奸臣桓溫時時懷篡位之心,一代功臣王導也已經年老,不能再左右時局,此時的東晉,迫切需要一個有才能、有大智慧的人來執掌朝政,而這個人非謝安莫屬。時人皆云:「若安石不出,如天下蒼生何?」
時任會稽王的司馬昱說:「安石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再徵召他,他肯定會應召。」
公元360年,在朝廷人士的遊說之下,謝安終於出來主持大局 ,史稱東山再起。李白在《贈友人三首》中寫道:
談天信浩蕩,說劍紛縱橫。
謝公不徒然,起來為蒼生。
謝安復出以後,在桓溫帳下任司馬。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以武力挫敗了桓溫的篡位陰謀,然後竭力輔佐年幼的孝武帝,最終使東晉沒有發生內亂。
奸臣桓溫去世後,東晉王朝更大的危機卻猝然而至。公元383年,前秦苻堅親率八十七萬大軍,從東西兩面,浩蕩來犯東晉。
西秦百萬眾,戈甲如雲屯。
投鞭可填江,一掃不足論。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敵兵來犯的消息傳到建康,孝武帝和文武百官無不震驚恐慌。他們把東晉的江山社稷交到了謝安手裡,希望他能創造奇蹟,救國家於危亡之中。
蜀主思孔明,晉家望安石。
時人列五鼎,談笑期一擲。
——李白《贈友人三首》
面對一國之人的期望,謝安別無選擇,他坐鎮建康,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並派謝石、謝玄、謝琰等率兵前去抵禦。
大軍壓境之際,謝安照樣下棋,彈琴,飲酒,只是閉口不談戰事。臨行之前,謝玄去向謝安告別,順便請叔父再次明示這個仗應該怎麼打。謝安隨便地說了句「朝廷已有安排」,就不願再多講了。
當時,桓沖在荊州聽說形勢危急,打算專門撥出三千精兵到建康來保衛。謝安對派來的將士說:「我這兒已安排好了,你們還是回去加強西面的防守吧!」
最終,在謝安的運籌帷幄之下,謝玄掌控的八萬北府兵,一舉擊敗了前秦苻堅的八十萬大軍,取得了淝水之戰東晉決定性的勝利,為東晉贏得了數十年的和平。
當前線的捷報送至謝安手中時,他只是略瞟一眼,就若無其事地繼續下棋,客人問他信中寫了些什麼,謝安「了無喜色」地答道:「小兒輩遂已破敵」。
地陷天傾不廢棋,謝安阮籍好同時。
江東殘局危亡勢,似太元初尚可為。
——陳普《詠史下·謝安》
強忍著狂喜的謝安,在下棋後回到家中,由於太過興奮,邁過門檻時,竟然將腳下木屐的齒牙折斷,他自己卻沒有任何感覺。王世貞曰:「然大略能用事為功,矯情鎮物耳。」
淝水之戰不但體現了謝安卓越的軍事才能,也體現了謝安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胸懷與風範。這種淡定的氣度,是一種暴力下非凡的理性與智慧,是不懼強敵、善於謀劃的胸有成竹,更是對是非成敗、榮辱得失的深刻理解與開悟。
詩仙李白,對謝安的將軍氣概與英雄本色佩服不已。在《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中,李白寫道:
三川北虜亂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靜胡沙。
04、遭排擠誹謗,急流勇退
淝水之戰後,謝氏家族在朝中的威望達到了頂峰,但是謝安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覺,他上書請求朝廷對前秦乘勝追擊,孝武帝應允。
公元384年,謝安與謝玄起兵北伐,將漢人的江山推進至黃河南岸,使得東晉的國力一度大振。
謝安家族中因此有四人先後被封為公爵,分別是廬陵郡公謝安,南康公謝石,康樂公謝玄,望蔡公謝琰。歷經百年的艱辛,「一門四公」的陳郡謝氏,終於一躍成為與琅琊王氏比肩齊名的世家大族,權勢在東晉朝中一時無二。
然而,世間萬物盛極必衰,巔峰之際,便是隕落之時。
作為新晉崛起的名門,陳郡謝氏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不僅需要與朝中根基深厚的士族勢力對抗,還需要與來自司馬家族的皇權進行平衡。
門閥制度在東晉的盛行,使得司馬家族的皇權一度低落,甚至有被隨時廢黜的可能。因此,面對鼎盛至極的陳郡謝氏,孝武帝的心裡充滿了排斥和牴觸。他一心想重振皇權,而陳郡謝氏和譙國桓氏這樣的大族,就是他振興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面對孝武帝的防範猜忌,性格豪縱的譙國桓伊撫箏哀唱道:
為君既不易,為臣良難獨。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旦佐文武,《金朦》功不刊。
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
——曹植《怨歌行》
一曲終了,同坐席上的謝安感同身受,不禁淚流滿面,他走過來對桓伊說:「足下不同於常人!」
除了和桓氏同樣面臨孝武帝的猜忌和排斥,謝安還遭受著來自朝中佞臣的讒言誹謗。
會稽王道子好專權,復為奸諂者所構,與太保安有隙。安欲避之,會秦王堅來求救,安乃請自將救之。壬戌,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而居之。(《晉書》)
迫於多方壓力和重重圍攻,謝安最後主動交出兵權,自請鎮守廣陵。公元385年,謝安在心力交瘁中去世。
謝安逝世之後,被朝廷封為廬陵郡公,諡號「文靖」。民間則將其尊為神祇,稱為「謝千歲」、「謝聖王」、「廣惠聖王」,「護國尊王」等。
幾年後,謝玄和謝石也相繼離世,曾經煊赫一時的謝家逐漸衰落。唐人劉禹錫以《烏衣巷》一詩,緬懷了王謝兩大士族曾經的繁華,也抒發了朝代更迭、時光流轉的由衷感慨。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05、我心淡定,一生從容
出生在高貴的陳郡謝氏,謝安從無放浪狂傲之意。他一生淡定,低調從容。
雖然謝安四歲時,桓溫就看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但謝安對官場並無嚮往。他的內心是喜寧靜淡泊的,所以他為自己的前半生選擇了山林。
如果不是謝萬被廢為庶人,如果不是東晉四分五裂,如果不是眾望所歸的民意,也許謝安的這一輩子,就只能屬於東山了。
但是時代在呼喚他,蒼生在呼喚他,國家在呼喚他。因此,謝安從東山的清澗中走來了,從東山的白雲中走來了,走到了時代的最前列,走入了歷史的視野。
謝安知道,他走來為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為了東晉和陳郡謝氏。在他的心中,裝著的永遠是他的家國。
於是,復出以後,對於有謀反之心的桓溫,謝安千方百計地對其進行牽制,最終將桓溫耗死,也沒有讓他的狼子野心得逞。
淝水之戰,直接事關東晉的生死存亡,作為人臣,謝安有為國分憂的義務。他挺身而出,臨危不懼,精心謀劃,巧妙指揮,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偉大奇蹟。
東晉因為他,而沒有迅速滅亡;百姓因為他,而沒有成為炮灰;歷史因為他,而進行了改寫。
王儉曰: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
毛澤東說:「謝安文韜武略,又機智沉著,在淝水之戰中立了大功,拖住桓溫也立了大功,兩次立功都是對維護統一的貢獻。」
一生的勳業輝煌如此,謝安沒有居功自傲,他一如既往地雲淡風輕。因為對於他來說,個人和家族的聲名都是次要的,只有國家利益才至高無上。
在生命的最後,為了重振皇室,謝安平靜地交出兵權,使國家得以穩定,人民未遭屠戮。對謝安的低調處事,深明大義,蘇軾充滿敬意地寫道:
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謝安四十歲才出世,但是他在後半生所做的事情,比其它官吏一生所做的都要多,都更有意義。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儒家精神的實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一樣都沒有落下,並且每樣都做到了極致。阮元頌讚道:
六朝數偉人,謝傅名獨震。
破賊付兒輩,風鶴走敵陣。
高臥東山東,勛名峙兩晉。
——《三鴉崗謝安墓》
當年,謝安踩著木屐,從東山飄然而下;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後,他又從歷史的舞台上飄然退出。他的一生,都沒有刻意地追求過什麼,他只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遵循靈魂的指引。
謝安不僅有傑出的軍政才能,而且多才多藝,風流瀟洒,世稱「大才疊疊謝安」。胸有大才,便不需要喧囂。縱觀歷史,謝安才是真正的貴族,因為他有最自由的靈魂,最無私地擔當和最好的文化修養。
我心淡定,一生從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uv-OG8BMH2_cNUgyu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