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三年,海派清口登陸美國音樂殿堂!周立波再次「說服」美國人

2019-10-18     武俠小王子

安德魯·卡內基有兩個身份,一個是鋼鐵大王,另一個是「美國慈善事業之父」。

有人說,美國慈善活動的歷史幾乎和美國建國史一樣長。但是,要論美國現代慈善事業,卡內基絕對是最重要的發軔者之一。

據報道,早在1911年,卡內基就創立了「紐約卡內基基金會」,在1919年去世前,卡內基累計捐款3.3億美元。3.3億美元,放在今天也不是小數目。擱在一個多世紀之前,更是驚人。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年輕時,卡內基拚命掙錢,也大發過「橫財」,而年老時則仗義疏財,慷慨解囊,其主要任務就是捐錢。

臨死前,卡內基只給後代留下微薄的錢,幾乎捐出了全部家當。從一個來自蘇格蘭的窮小子,到美國商界舉足輕重的巨擘,卡內基的人生充滿著逆襲的風格,而他刷新世人印象的就是熱心慈善。

卡內基設立的基金會至今存在,造福世人。今年是卡內基去世整整一百年,他留下的物質財富,讓無數人受益;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同樣影響了無數人。

比如巴菲特、比爾蓋茨。2006年6月26日,超級富豪巴菲特在紐約公共圖書館,正式決定捐出其財富的85%,約合375億美元。這是美國和世界歷史上最大一筆慈善捐款。巴菲特說:「我不是對王朝財富的熱衷者,特別是當世界上60億人還比我們窮得多的時候……」

無獨有偶。迄今為止,已為慈善事業捐出數百億美元的蓋茨也有類似認知,他認為,名下的巨額財富不僅是巨大的權利,也是巨大的義務。義務就體現在孜孜不倦地捐款,並且不是歷經滄桑、過盡千帆時才從事此事,而是在年富力強時就從事慈善。

正如比爾蓋茨所稱,「當你擁有資源,而這資源得以創造巨大影響力時,你不能置身事外對自己說,『好吧,等我60歲再來做善事,先等等吧』。」

無論巴菲特還是比爾蓋茨,他們都秉承一種理念:「我只是上帝財產的管理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慈善,與財富有關,更與理念有關。毋庸贅言,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從事慈善已是一種最尋常的生活方式,比如時任《人民日報》駐瑞典記者丁剛說過,「我認識的瑞典人幾乎個個都有捐贈的經歷,慈善早就深深地融入了瑞典人的生活。」

美國也是如此,絕大多數人都從事過慈善。

對於我們這個泱泱大國來說,儘管現代慈善事業起步較晚,但並不缺少慈善文化,更不缺少慈善精神。

慈善在民間,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力所能及地捐贈善款善物,細水長流地表達愛心,不為名利,不求聞達,更不求回報,把慈善當做自己的生活方式,追尋著內心的平靜,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人,我國的慈善大廈才有了堅實的根基。比如,白方禮老人,蹬三輪近20年,為300個貧困孩子捐出35萬元助學款。

揆諸富豪界,社會名流,從事慈善也是蔚然成風的現象。每年的慈善榜,都能看到一些為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上榜的為人熟知,不上榜的呢?植根於現實傳統,做好事不留名的恐怕更多。

筆者之所以有此感嘆,源於一件小事。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在上海嘉定曹安路的雨花齋餐廳,孤寡老人卻可吃到免費的午餐。據報道,這是一家為孤寡殘障人士提供免費午餐的餐廳,每日中午開放,提供350-500人的餐食,5年間從未間斷。

免費午餐是否真有此事?兩年多前就有網友專門體驗過,「我今天中午就去吃了,免費兩年多了,全素」。並表示,「要吃完,吃多少裝多少,不能浪費」「有四五個菜,進去給你碗的阿姨會90度鞠躬,坐下還有人送湯」「

(就餐的)大都是70左右的老人家」……從這些表述看,曹安路確有雨花齋餐廳,餐廳確實免費提供午餐,提供免費午餐確實真心實意——四五個菜,還有人送湯。

由此不免讓人好奇,免費餐廳的主人是誰?是誰做好事不留名?為何要做好事?在相當長時間內,這是謎團,無人知曉。

因一次意外,周立波揭開了謎底,原來免費餐廳是他開的。據報道,今年6月20日,周立波邀請騰訊《一線》來到位於嘉定曹安路的雨花齋餐廳,告訴《一線》。

5年前他用一次商演的酬勞220萬元投入了這家餐廳,這件事從沒有對外界提過,餐廳里除了負責運營的義工,普通員工和常來吃飯的老人也不清楚餐廳和周立波的關係。

原來如此!平心而論,周立波在輿論場毀譽參半,負面新聞纏身,但並不等於他不能做慈善,更不能等於他不會做慈善。

好事人人可做,但是堅持做一件好事,長達數年不止步,僅憑這一點,就讓人佩服。

「裹屍布上沒有口袋」,一個人無論貧富,終會離開這個世界,而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故此,行善,不僅可帶來內心的富足與成就感,更能帶給世界溫暖與和諧,這正是慈善的意義。

同時,真正掌握財富的人,往往更能理解財富的品質,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在替上帝管理財富,哪些錢不是他們自己的,故要回饋社會(這與我們常說的仗義疏財有一定的交集)。

雨花齋免費餐廳,給人的感覺很低調,不喧囂,不標榜。這也許是海派慈善的一大特質。天下免費的午餐,弱勢群眾在這家餐廳一吃就是5年多,不能不讓人感慨。

古人說:「有意行善雖善不賞,無意為過雖過不罰」,但從情理法上講,做慈善當然可以求回報,求回報並不損害慈善家的形象,但更純粹一些,無疑更打動人心。

有個細節值得一提,卡內基基金會設有卡內基慈善獎,該獎項堅持兩大原則,一是,財富意味著責任;

二是,無論是在宗教、公民、人道主義,還是民主主義抱負的指引下,個人均擁有利用財富改善人類的變革力量。財富改變人生,財富也可以改變世界,關鍵在於人類對待財富的方式。

美國著名演員本·阿弗萊克有句名言:「通過自己的能力做一點慈善,改變一些人的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給予比獲取更有意義。」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這個世界有不同類型的人,那些做慈善的人是會發光的人,是有溫度的人,也是有責任心的人。如果有更多的人懂得「給予比獲取更有意義」,那麼我們的社會無疑更有溫情,我們的未來無疑更遼闊。

最後想說的是,美國鋼鐵大王兼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於1891年在紐約市第57街建立的第一座大型音樂廳。一開始大廳的名字僅是簡單的「音樂廳」(建築正面華蓋上方有「音樂廳由安德魯·卡內基出資建造」的字樣)。

後來在紐約音樂廳公司(大廳最初的管理機構)董事會成員們的勸說下,卡內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廳於1893年正式更名為卡內基音樂廳。

闊別舞台三載的周立波,將再次登上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用「海派清口」演繹「世界只有一個中國」。猶記得3年前,周立波「將其獨創的『海派清口』帶到負有盛名的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成為登上這一全球知名音樂殿堂的首位非音樂類華人藝術家」。

而這次,周立波又將帶給世人什麼樣的期待?

不管怎麼說,周立波再登卡內基,這是向卡內基的一次遙遠致敬,也算得上精神傳承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rpy5G0BMH2_cNUgZV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