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
江蘇鹽城,
一名高三男生,
因為玩手機跟父親起爭吵,
男生一怒之下,
凌晨四點,
跳樓輕生。
同樣的,
開學的前幾天,
杭州的王姐,
讀高一的兒子因為不讓玩手機,
說出,
「不玩手機可以啊,我去死就好了!」
為此,
王姐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帶著兒子,
來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諮詢。
高一男生以死威脅父母
就為手機遊戲
小毅(化名)是杭州某中學新高一學生,由於中考考得還不錯,小毅媽媽王姐就兌現了之前對孩子的獎勵承諾,暑假剛開始就送小毅一台他想要的手機,並規定暑假每天只能玩一個小時。
剛拿到手機的幾天,小毅興奮得很,睜開眼睛就拿起手機,摸著手機睡覺,王姐想著孩子剛有手機比較新鮮,也就沒多說。
結果整個暑假因為手機,家裡變得雞飛狗跳,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按照王姐的說法,兒子自從有了手機以後,就成天不出門,本來規定一天只能玩一個小時,事實上,小毅每天都不遵守時間,並且已經好幾次被發現半夜在被窩裡偷偷玩手機遊戲。
為此,王姐就斷了家裡無線網絡,沒收了小毅手機,意圖讓孩子認真寫暑假作業。結果,適得其反,小毅索性耍起了無賴,暑假作業也不寫了 ,也不出家門。
直到開學前幾天,王姐拉上愛人嘗試跟兒子小毅好好溝通下,「你看,你開學就是高一了,高中三年很重要,不努力是考不上好大學的....」
「煩不煩,有完沒完!」還沒等王姐說完,小毅就不耐煩地還嘴,小毅父親一看兒子這個態度,火氣就上來了,對著小毅一頓數落。
「不玩手機可以啊,我去死就好了!」王姐夫婦萬萬沒想到孩子說出輕生的話,很害怕小毅是不是中了手機癮失去「心智」,第二天就拉著不情願的孩子來到了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
小學生也「沉迷」於手機
暑假作業亂寫一通
暑假「沉迷」於手機的除了中學生,還有小學生。小五(化名)是杭州某小學的五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在班級上游,平時也比較聽話。
放暑假後,小五與媽媽就簽訂了一份暑假獎罰協議,比如每天做家務,就可以獎勵玩手機一個小時。剛開始,小五還是遵守協議規定的,但逐漸地失去了「時間」概念,小五覺得每次玩手機,媽媽就在邊上「監督」他在玩什麼,以至於影響他遊戲發揮,沒有自由,一個小時不夠,需要延長玩的手機。
小五媽媽覺得這個要求不合理,自然是不答應,結果換來的是小五偷偷拿手機玩,並且一玩就是四五個小時。小五媽媽一怒之下,沒收了孩子手機,結果小五不僅暑假作業亂寫一通,連暑假計劃好的培訓班都拒絕上。
「母子倆三天兩頭吵架,一個暑假就沒太平過。」小五爸爸建議拉上孩子去心理諮詢下,是不是遊戲成癮了,如果是,就趕緊治療。
專家說
遊戲成癮沒那麼容易
那麼,小毅和小五真的是遊戲成癮了嗎?或者說那些一放假、一到周末就不肯放下手機的孩子真的是成癮了嗎?
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專家表示,遊戲成癮,沒那麼容易。
世界衛生組織對遊戲成癮是怎麼定義的:
01對玩遊戲這一行為的控制能力受損(包括:時長、頻率、情境等);
02對遊戲的重視程度過高,優於其他正常生活;
03感知到遊戲的負面影響,卻不能停止或減少遊戲行為;
04除了以上標準,還包括對個人的生活、工作、人際等社會功能產生嚴重損害,持續12個月以上。
雖然當代年輕人包括學生確實在手機上花費了非常多的時間,但是愛玩遊戲不等於成癮,更沒必要風聲鶴唳。
那像小毅和小五這種中小學學生,
為什麼會愛玩遊戲而不肯放下手機,
甚至與父母產生矛盾衝突?
1、從眾壓力
置身於任何一個群體中,我們在觀察群體行為的同時也都不免受到從眾壓力的影響,做出與群體一致的言行。
不要小看這種心理傾向,為了獲得群體的認同、緊密的社會關係、在群體競爭中提高地位,很多人會做出一般情況下根本不會做出的言行,甚至是不惜違背自身意願。
比如正在減肥的人在公司中卻拒絕不了同事一起喝奶茶的邀請,困到睜不開眼的人也無法拒絕深夜的組隊邀請。
2、孤獨感
沉迷網絡遊戲的青少年自帶一種孤獨憂鬱的氣質,他們並不缺少陪伴而是缺少交流。很多孩子每天都能見到父母,卻說不上話。
專家在諮詢中遇到的網癮少年,詢問他們與父母家人的關係,起初大多沉默少言,隨著諮詢的進展能夠發現,他們並不了解父母也無從了解父母對自己的看法。
這種體驗讓他們感到不安,於是他們投入高反饋的遊戲中以獲取更多即時和正面的反饋。
「今天上線晚了,幹什麼去了?」
「今天很暴躁啊,心情不好嗎?」
青少年對於人際關係十分敏感,他們渴望交流又羞於主動。網絡相對隱匿的交流方式對於現實中缺乏溝通的他們是極具吸引力的。
3、蔡格尼克效應
蔡格尼克效應其實是一種未完成感,人們對於未完成的事情的記憶總是比較深刻的,就像無疾而終的初戀總是令人記憶深刻。
遊戲中的排位、升級、簽到、收集等設計就像未完成的連續劇一樣,讓人們始終保持潛意識中的動機。
4、遊戲背後的需求
在衣食住行得到充分滿足的當下,人們的需求自然更上一個層次。年輕人們追求的主要的歸屬感和尊重,過度投入遊戲的人們恰恰在此受挫。
宿舍里人際關係敏感的學生,在遊戲中成為人人追捧的「大神」的案例比比皆是。需求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就會轉而投向相對容易的虛擬世界,對此我們可理解為替代滿足。
那麼家長,
該拿這些孩子怎麼辦?
與孩子對等溝通
才是最佳解決辦法
1、用興趣愛好贏過遊戲
不僅僅在玩層面,而是要發展出些許特長。讓孩子在能從中找到成就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理解為,由合適的興趣發展為特長,進而替代遊戲形成習慣。
可以給孩子報一個班,或者參與社區或青少年中心的活動,和同齡並且興趣相仿的孩子們在一起,形成新的團體。
2、設置不苛刻但嚴格的遊戲時間
不必將遊戲看做洪水猛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遊戲對各個成長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這其中不排除優質的網絡遊戲。
十五分鐘至半小時的遊戲時間對絕大多數青少年而言是遠遠不夠的,過於苛刻的時間限制只會讓孩子們,找更多「非正規」手段來遊戲。
既然是暑假,不如給予孩子相對寬鬆的遊戲時長。同時設置協商有效的「君子協議」,家長需要和孩子同時遵守規則,違者自然是接受「懲罰」了。
3、你的態度很重要
家長們在和遊戲的博弈中,保持開放接納的態度,更容易獲取孩子的信賴。
動輒以批判的態度評價孩子們熱愛的事物,容易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對於出現這一點問題的家庭,需要關注遊戲之外的家庭溝通模式,是不是過於專制和刻板了?
由此回歸到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這個問題上,我們一直強調學齡期的親子關係,成年後的原生家庭關係依然很重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溝通氛圍對於預防和改變過度遊戲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對於自己無法應對的教育問題或者行為問題,專業的家庭或個人心理諮詢是更有效的途徑。
本文為浙大一院原創;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
圖片來自網絡
指導專家:精神衛生科副主任 胡少華主任醫師
專家門診時間:周二全天、周四全天
精神衛生科 胡健波 副主任心理治療師
健康大講堂第二十一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