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深圳前海對外發布了12項惠及港澳居民的政策措施,引發多家媒體報道關注。
據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從政策發布現場獲悉,前海此次推出的12項政策主要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
- 在率先形成便利港澳居民學習、生活先行區方面,針對便利港澳居民在前海合作區內購買房屋、讀書與就醫等推出6項舉措;
- 在支持港澳專業界別在前海發展方面,針對法律界、建築界、保險界分別推出3項支持舉措;
- 在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針對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突破、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科技創新空間建設等推出3項舉措。
綜合梳理來看,這些政策的目標指向十分明確——為港澳居民,尤其是法律界、建築界、保險界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工作、就業、創業、生活提供便利。
而縱觀近段時間的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動向,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已經是大灣區在近一個多月來又一次針對港澳居民釋放政策利好。
回顧此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11月6日召開。會後,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了16項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專業界別到大灣區發展的措施(「惠港16條」)。同日, 15條惠及澳門的政策措施(「惠澳15條」)也正式對外界公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惠港16條」和「惠澳15條」正式推出的兩天前,國台辦、發改委等20多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惠台26條」)。
對此,有分析認為,這充分表明這一批「惠港」、「惠澳」政策的出台,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全盤統籌的關鍵環節之一,也是「一國兩制」這「更大一盤棋」的有機組成部分。
將視線重新聚焦於深圳前海,此次推出的12項惠港澳措施,與國家層面制定的「惠港16條」、「惠澳15條」之間有何聯繫?透過此次政策發布,有何深意值得細細探究?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記者嘗試從政策發布的內容、時機、背景等角度進行分析。
前海的探索:緊隨中央與「自選動作」
此次前海發布的12條政策措施與中央層面制定的「惠港16條」、「惠澳15條」,在內容上看也是一一對應。
譬如,「惠港16條」中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推出香港居民異地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帳戶」,強調「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開展「穩步試點」。前海在這次的政策發布中對外宣布,將「推動異地見證方式在前海銀行機構廣泛推廣」。
「穩步試點」和「廣泛推廣」,前海嘗試「自選動作」的自信來源於片區內金融產業的發展基礎。
金融是前海的支柱產業之一。作為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和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驗區,前海去年獲批金融綜合監管試點、資本項目收支便利化試點兩項國家級試點。
尤其是今年2月,廣東自貿區首家地方金融監管機構——深圳市前海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正式揭牌。據了解,該機構將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加強跨境金融機構監管合作及信息交流,共同維護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安全。
話題重新聚焦「異地見證開戶」,中央層面特彆強調試點工作要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開展。而從前海地方金融監管局揭牌這則新聞透露的片羽信息中,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認為,前海此前對於加強大灣區金融監管所作的積極布局,已然為自身在其他方面的進一步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與之類似的還包括前海提出「放寬港澳律所服務經營年限」等等。在記者看來,這些措施擁有一個共同點——既緊隨中央,在第一時間作出貫徹落實,又先行示範,在可行範圍內探索「自選動作」。
前海為什麼要探索「自選動作」?
在7日的發布會現場,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發現,前海此次發布的12條措施,官方文件的全稱實際上是《前海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關於惠及港澳居民的政策措施」行動計劃》。
從這一文件名中便可以看出,此次前海可以說是「帶著任務做事」,旨在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精神。
前海的任務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與此次政策發布的特殊時間聯繫來看——12月7日。
七年前,也就是2012年的12月7日,黨的十八大剛剛結束不久,習近平總書記離京視察的第一站就選擇了深圳,選擇了前海。在考察中,總書記要求前海「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這十二個字也成為了前海工作的重要使命和核心內容。
牢牢把握深港合作這一主線,前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後迅速反應,第一時間制定出台相關的落實舉措,這是前海打造大灣區合作示範區的擔當,更是前海不容推辭的責任。
「惠港」 「惠澳」政策接連出台 為港澳發展打開廣闊空間
從中央到地方,惠港惠澳政策的連續出台,顯示出中央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港澳分享國家發展紅利的巨大誠意。
尤其是對於香港,近幾個月來,這顆「東方之珠」遭到「修例風波」的困擾,關心香港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各界人士難免有所擔憂。而這一連串利好政策的發布,顯然將為香港打開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更多港人在大灣區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這當中有多項政策,旨在解決香港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內工作所面臨的掣肘問題。
長期以來,香港在醫療、金融、建築、法律等專業服務等範疇一向有著厚實的發展基礎和獨特優勢。放寬這些專業領域人士到內地發展的限制,甚至鼓勵他們來大灣區工作生活,不僅能夠加快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化香港的優勢為灣區發展的動能,也將使得港人未來的發展出路更加廣闊。
對此,香港立法會議員邵家輝一周前在接受媒體關於中央「惠港」措施採訪時就表示,持續數月的暴力衝突使香港經濟一落千丈,零售、旅遊、飲食等行業受到重創,在此困難時期,港人多條路到內地工作或創業,未嘗不是出路,「起碼有多個選擇,不用坐困愁城」。
除了方便專業領域人士,一些涵蓋了購房、電子支付、教育、醫療等基本生活範疇的政策也具有極強的普惠性,是港人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切實優惠,讓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到灣區發展可以更加放心、更加便利。祖國始終是香港的堅強後盾,相信有中央的堅定支持、有特區政府的積極作為,香港一定能夠渡過目前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