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英國與法國簽訂了一個條約,中東之亂也由此開始

2019-10-02     鄉土

1914年7月28日,在塞爾維亞拒絕奧匈的最後通牒後,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緊接著俄羅斯、德國、鄂圖曼帝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統統加入其中,由此釀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大戰的結果以英法美日為首的協約國贏得了勝利。在勝利之後,英發兩國便開始了利益分割,在對鄂圖曼帝國亞洲區的瓜分處理上,英法之間簽訂了一條不為人知的秘密協定,這個協定帶來的影響極大,甚至有人說這個協定就中東之亂的根本,那麼這個協定怎麼回事呢?

由於起草的英國代表叫M.賽克斯,法國代表叫G.皮科,因此該協定又叫——賽克斯-皮科協定。這一個秘密協定可以說是人為製造了當時兩個不存在的國家——敘利亞、伊拉克,並因為它導致了三場戰爭,上百萬死亡,上千萬難民,乃至動搖了歐洲經濟體,該協定的主要內容一共五條:

黎巴嫩和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包括西利西亞),由法國直接占有

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兩港,由英國直接占有

巴勒斯坦由國際共管

在敘利亞東部和摩蘇爾(合稱「甲區」)以及伊拉克北部和外約旦(合稱「乙區」)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或獨立的阿拉伯邦聯國家

「甲區」和「乙區」分別劃為法國和英國的勢力範圍。

這個協定可以說是彰顯了兩個赤裸裸的野心,不過知道這一個協定的。除了英國、法國、鄂圖曼政府之外,還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俄國,俄國也是協約國之一,因此也參與到了其中。

不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新成立的布希爾維克政府不僅宣布退出該協定,放棄由協定規定在戰後劃歸俄國的土耳其海峽等地區,而且還把協議全文加以公布。這一協議很快被英國的《曼徹斯特衛報》公開發表,之後引起了中東各民族和教派的普遍不滿。

1、上圖紫色部分由協約國共管

2、紅色區域由英國直接控制

3、藍色區域由法國直接控制

4、在藍色和紅色兩個區域之間,建立了兩個緩衝區,淡青色的「A區」是法國的勢力範圍,粉色的「B區」是英國勢力範圍。

不過後來,因為英法之間的矛盾、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的勝利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等因素,這一領土和勢力範圍劃分的方案沒有完全實現。但是,黎巴嫩、敘利亞和伊拉克三國的雛形,就是賽克斯-皮科協定畫出的。

黎巴嫩和敘利亞由法國委任統治,伊拉克由英國委任統治。協定中規定的英國對波斯灣南岸各個酋長國的保護地位,後來被美國繼承。這一領土和勢力範圍的劃分完全無視中東各地區的歷史傳統、民族宗教、文化理念,強行把阿拉伯人、庫爾德人和土耳其人都劃分到不同的國家,並把遜尼派為主的摩蘇爾地區和什葉派為主的巴斯拉地區強捏在一起,由此引起各方不滿,這一協定在中東地區並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支持。

二戰之後,世界各地的反殖民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無力維持中東地區勢力的英法兩國也被迫撤回了軍隊,將國家交回了黎巴嫩、伊拉克、敘利亞人民手中,不過由於伊拉克境內什葉派占50%,遜尼派占30%,庫爾德占20%,為了爭奪國家統治權,三方展開了慘烈的種族屠殺,薩達姆政權共導致數十萬什葉和庫爾德民眾死亡;而敘利亞正好反過來,遜尼派占50%,基督徒什葉派德魯茲庫爾德占50%,因此敘利亞各方也展開了殘酷的軍閥混戰,而現在的敘利亞戰爭也是這一事件的後續。

同時,以色列、埃及、敘利亞、約旦等國之間為了爭奪巴勒斯坦地區控制權,而發起的中東戰爭,埃及、敘利亞等國發起的阿拉伯統一運動,敘利亞對黎巴嫩內戰的長期干涉、土耳其和敘利亞之間的領土糾紛、乃至伊拉克和伊朗的戰爭,伊拉克吞併科威特,伊拉克戰爭,甚至敘利亞內戰,都可以看作二戰後中東地區新興民族國家對賽克斯-皮科協定為基礎所立秩序的否定和挑戰。可見,一戰期間的賽克斯-皮科協定和二戰後的印巴分治一樣,是老殖民主義留下的血腥罪惡毒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Aim0BMH2_cNUgQy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