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期間,由張涵予、杜江、袁泉等人主演的《中國機長》火了,帶來了20億的票房,也使得飛行事業和飛機重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可以看到,電影中的川航U8633修得十分氣派,這也是我國長期科技發展的結果。那麼大家知道我國古代最早的飛機是什麼嗎?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
中國機長
自古以來,我國古代文學家的詩文中就表達了對藍天美好意象的寄託,和想飛上藍天的願望。屈原在《離騷》中寫過「駟玉虯以乘鷖[yī]兮,溘埃風餘上征。」意思就是他想乘坐著玉車一直去到天上,去到美好而神聖的地方。可見在很早之前,藍天在我國人民心中就是願望的承載之地,飛上藍天都意味著實現願望。
木鷂
但這只是一種寄託,而我國可考證的最早的飛行器,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孟子。《孟子》中記載,孟子花了三年的時間在魯山製作了一隻木鳥。這是一隻會飛的「鳥」,由木板製成,由裝置操控起飛。但由於機身重,體型大,機關簡單等原因,只飛行了一天,就陣亡了。這隻「鳥」現在被稱為「木鷂」或「木鳶」,也就是我國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這個機器雖然創意大膽,但由於年代的局限性,並不能實現很多功能,而且也無法載人,但這也是我國飛行歷史上一個十分偉大的開天闢地式的壯舉。
古代飛行器
隨後就到了漢朝,有一個普通平民利用人工翅膀成功實現了飛行。我們都知道,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但北方匈奴時長叛亂。《漢書·王莽傳》中記載,他在頭疼之餘宣布招募有特異功能的奇異勇士。其中有一男子自稱可以飛行,於是在大家的見證下,他用很多鳥類的羽毛做成了大大的人工翅膀,並裝上了很多機關裝置,並在腳上裝了類似今天彈簧的東西。於是他真的飛起來了,在空中停留數百步才落了下來。
王莽手下的大臣建議過用此人去做偵察兵,而也不知道王莽是否准許他前行。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人類飛上藍天的記錄,是我國飛行史中將飛行器和人類結合起來的一大步。但是這種辦法的缺點也很明顯,飛行人無法飛行過長時間,且不易操控降落,容易被意外干擾,更別說去做「偵查兵」了,很有可能就是有去無回。何況,從物理的角度來說,這種方法的起飛更多依靠的是彈簧的彈力,而非羽毛的浮力。雖然看著很帥很誘人,但並不實用,也並不靠譜,更不是什麼「特異功能」。
而後來,即便在盛唐時期,我國飛行事業也沒有什麼突出性的發展,的確令人惋惜。但火藥、指南針等實用技術的發明,也為飛行事業提供和引發了關於能源、技術性等更有建設意義的思考和改革。
陶成道
一直到明朝,有個叫陶成道的普通人,才又有了新的嘗試。他喜好鑽研火器,還曾向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獻寶,曾經受到朱元璋封賞"萬戶",在百姓中也頗負盛名。在得到允許後,他一共買了47枚最大的大火箭,自己製造燃料,自己研究點火方式和飛行路線,把火箭裝在一把大座椅的背後。隨後,令人驚奇的一幕發生了!他把自己綁在了椅子前面,準備和椅子一起飛上天!這種行為在現在來看簡直不可思議!
但在當時愛好飛行的人眼中就是偉大的嘗試和歷史性的挑戰!只見他兩隻手各拿一個大風箏,叫人同時點燃47枚大火箭。可見他是想藉助火箭向上推進的推力和風箏上升的浮力帶動他往天空中飛行。然而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他並沒能飛上藍天,也並沒能成功利用火箭這項能源。他雖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嘗試用火箭作為能源進行飛行的人,他提出了能源和燃料的來源,並用生命去證明了其可行性。他的嘗試是我國乃至於世界飛行史航天史上偉大的一步,他也被成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以上就是我國古代飛機的發展史,而到清朝後期,辛亥革命爆發,西方一些先進的技術也傳入我國,我國仁人志士也開啟了飛行事業的新篇章。具體大事件年表如下。
而到建國後,我國更加重視飛行事業的發展,以及空軍的培養。我們也相信,在將來,我們的航天事業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