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生活的單調無聊,恰恰是激發我想像力的最佳功臣。」
——愛因斯坦
01.
我患了「社交恐懼症?」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用「宅男」、「宅女」來形容那些喜歡呆在家裡,不喜歡花時間出門社交的人。
也許有人會問,「我是不是患了社交恐懼症?」但同時,你發現,這只是你的一面,你可能還有另外一面:
在要好的朋友和戀人面前,撒嬌賣萌,無所不用其極,大到宇宙運行規律小到內衣的顏色,連最隱私的一面都敢說。
也許,除了那些真的嚴重回避社交的群體,對於那些只是不太願意和不熟悉的人有過多交往的人而言,不是患上了「社交恐懼症」,只是不想花精力在不喜歡的社交上而已。
他們不會再選擇「貌合神離」的客套式交流,而只會跟自己喜歡的人交往。
如果你生活在芬蘭,你就會發現這就是大家的常態。
芬蘭人不喜歡被關注,整個國家以話少出名。他們排隊都要與前後的人保持74.9英寸(1.9米)的距離。
02.
社交上的「斷舍離」,
是一種時代的需求和進步
我們這代人的父母,大多數生活在熟人社會當中,頻繁社交是需要的,也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他們既曾經享受過這種社交模式帶來的熱鬧、方便和暖意融融,也深受其累。
哪怕孫子都有了,年紀很大了仍然要翻出一本多年前的帳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當年誰來參加過自己的婚禮,給過份子錢需要還回去。
更心累的在於,他們需要出席一些「場面」,維護一些並不那麼願意維護的關係,以預防將來的某種「需要」。
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的社交方式,隨著時代發展,在默默地發生變化。
在外賣和快遞橫行的年代,你只要有網絡,就可以獨自一個人搞定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事兒。更重要的是,通過網絡,我們比過去更有機會與「同頻」的人交往。
寫到這裡,忽然驚覺,幫我出版過書或者找我約稿的編輯們,我甚至都還沒有機會當面跟她們說聲「謝謝」,因為我們只是在網上見過面而已。
如果說80、90後們還會硬著頭皮迎合一些場合,去應付一些不情願又沒有意義的社交,下一代的孩子們,則顯得更為率真。
他們一句「我不願意」就划上了句號。你覺得需要,你可以去社交,但不要牽扯我,對不起。
這種率真,某種程度上是值得保護的。
「我覺得我一點都不合群,看著別人很容易和他人打成一片,我卻不行,我很羨慕他們。」諮詢中的小艾提出了這樣的困惑。
「這讓你從中如何受益呢?」我問。
「我感覺好輕鬆……」當小艾說完這句話的時候,她忽然自己都笑了。她知道了一直困擾自己問題的答案。
實際上,有時候我們的困惑,並不來自於我們真的感到有什麼不便,而是,我們內在對自己這種「不合群」產生的評判。
「她為啥像個蝴蝶一樣在眾人之中穿梭而我卻不能?」「他怎麼那麼多朋友,而我只有幾個呢!」
可仔細問下來,不管是外向還是內向的人,如果問及在眾多聚會中的感受,他們會坦言有時候非常不自在,寧願和三五知己呆在一起。
這正像是蔡康永所說,
「其實我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我不認為過於溫暖,是一個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個好的立場。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給綁住,就更吃力」。
與其過於體貼遷就展開不情願的交往,還不如更好地照顧自己心意讓自己更開心,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放鬆自己。
你開心了,那種吸引力是自然而然的,這是更高層次的一種交往。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過分地給予了別人,也就意味著給自己的少了。
你幾乎可以在每個領域都能發現這種人,有才華,但自稱「不善交際」,在完成工作之後,躲起來自成一體。
明星圈裡,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俞飛鴻。
雖然她既是導演又是演員,但她並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時常出現在公眾視線內,但比較奇妙的是,她每次出場都讓人有驚鴻一瞥之感。
在媒體為數不多的採訪里,你很容易讀到她在外界和自己內心的自由度之間,有一個主動築起的屏障。在這種保護之下,她才能剛好地享受自己的空間。
沒有社交媒體的俞飛鴻,不靠別人的鏡頭和平台表達,她說,身體力行就是一種表達,做真實的自己,就是表達本身。
社交要求人們做出犧牲和妥協,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她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會更加感受到自己豐富的思想。
03.
享受孤獨,
但同時別放棄可以和眼睛對話的機會
或許有人會問,那我是不是只要維持最低限度的社交即可,多餘的都是累贅。
值得說明的是,在社交上的「斷舍離」,其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你自己的內在感到舒適和自在,並且,並沒有影響到你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為有些人的獨處,是自己甘願的選擇,他們在靜謐和寧靜當中,感受到了發自內心的喜悅和安寧。
飽讀詩書的民國才女林徽因,一開始並不是眾人眼中特別善於交際的人。
她能夠大放異彩,恰恰是因為童年時自己母親在家中失去地位,父親又娶了小妾,生了更多子嗣,在母親的不良情緒和複雜的人際關係當中,她選擇了躲進書堆里,享受那份孤獨和自由,才有了後來的林徽因。
而另外一些人,每當獨處的時候,他們會感覺非常的寂寞難耐,只有在熱熱鬧鬧的關係當中,他們才更加有存在感和價值感。
這兩種人,有不同的需求,也會有不同的社交模式。都是一種選擇,適合自己即可。
只是,我們在把「社交恐懼症」的帽子拿掉的時候,在享受網絡和現代生活便利的時候,在肆意歡暢通過社交工具溝通的時候,也別忘記某種時刻。
什麼時刻呢?
那种放下手機,跟人面對面,認真看著對方的眼睛,細細地交談的時刻。這種時刻所帶來的滋養,遠遠超過線上無數個紅心的送出。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end ——
作者:茗荷
心理諮詢師,一個腦洞大開、對生命熱愛和好奇的存在。我唯一的使命是讓你記起你有多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