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言論再次被圍觀。據報道,近日他在「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分享會上表示,錢是一個人的能力證明,當你工資比同學少一半時,你的生命已經浪費了一半。
他當時舉例說,「當你能拿到五千,他已經拿到一萬的時候,你的生命又浪費了一半,為什麼?人家一年能拿到十二萬,你只能拿六萬。他第二年可以什麼都不幹,照樣還有六萬塊錢花,他用這六萬塊可以旅遊全世界,可以請漂亮的女孩吃飯,可以去看任何一部想看的電影,但是你努力工作兩年,一天都不休息,依然只有十二萬。」
顯然,俞敏洪認為,生命的價值可以完全用金錢來標價衡量,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也就在於掙錢。
網上已經一邊倒地在罵他了,說明他的這種觀點,即便在現在經濟化程度已經非常高的中國,也是普遍難以接受的。
但是,俞氏言論的出現,也是十分值得注意的,說明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有一部分人的價值觀已經徹底經濟化了、金錢化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面對一個悖論和挑戰是,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又不陷入唯經濟主義,不讓價值觀徹底貨幣化。
這不僅是中國的挑戰也是世界的挑戰。只不過,就資本主義世界來說,他們在主體上,其價值觀已經貨幣化了,已經陷入經濟主義的泥潭了,靠其自身力量很難拔出。因此,俞敏洪的此番言論如果是放到美國,受到的反對程度一定要比中國輕地多。
當然,作為一家以留美為最高目的的英語培訓學校的校長,俞敏洪的如此價值觀的形成,也受美國影響的結果。
為什麼中國更能很好地做到既發展經濟,又不陷入唯經濟主義,原因在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已經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已經很精神地討論了這一問題。這就是傳統學術中的「義利之辨」。
「義」就是道義,也是價值觀、精神,「利」就是逐利、經濟。「義利之辨」實質就是探討生命的價值與發展經濟之間的關係。
「義利之辨」中,儒家強調以「義」為本,在這個基礎上去求利,去發展經濟。在歷史的中國,並未徹底否定利,否定經濟,而是充分承認其合理性,又主張發展經濟又是以「以」為基本原則,不能違反義。
「義」也是「理」、「義理」。「理」又有雙重含義。
一方面,「理」是社會秩序的基石,也是人們進行判斷、選擇中的基本原則、標準,合「理」的,就是正確的。
另一方面,理又不是外在的教條,而是人心天然所固有,是「不學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義內」,即「理義」存在於人心之內,是人心的基本屬性。
孟子進一步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孟子的「心之四端」,就是說心的基本屬性,「仁義禮智」是人的外在的四種美好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是符合「理」的、「義」的,他們都是從人心人性中所發出來的。或者說,都是在人心的指導下、指令下所發出的,是人心人性的自然展開。
後來,在「仁義禮智」上又加了一個「信」,構成「五常之性」,簡稱「五常」。與「三綱」一起,構成「三綱五常」,成為通俗化的儒家學說之基石。
遺憾的是,隨著民國之後「新文化」的興起,中國在學術上開始學習日本「脫中入西」、「脫儒入西」,徹底否定和辱罵儒家,認定「三綱五常」為封建糟粕。
「五常」是討論人性的,「三綱」是什麼?是「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是在討論三種基本的人際關係,即君臣關係(領導下屬關係)、夫妻關係、父子關係。請問這三種關係重不重要?是不是每個人人生中的綱領性的東西。能夠做到很好地維持著三種關係,你的人生就是和諧成功的。
「三綱」是人際關係重三種最重要的,實際上也是泛指一切的人際關係,一個更豐富的說法叫「五倫」,即五種人際關係:君臣、夫婦、父子、兄弟、朋友。研究如何處理這些關係的學問叫「倫理」。
之所以叫「三綱」 ,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這三種關係本身非常重要,是人生和社會的大綱、總綱、綱繩。二是指,儘管二人關係的基本原則是相互尊重的,但是,在「君臣、夫婦、父子」間,應該臣更尊重君,婦更尊重夫,子更尊重父。原因是很自然的。難道你領導面前不是你更尊重領導一點。
當然,在古代中國,的確有把「三綱」機械化、專制化的傾向,把後者對前者的尊重絕對化、專制化、暴力化了。這是需要反對的。但是,這些絕對化、專制化、暴力化,恰恰不是儒家的問題,而是儒家法家化的結果,不能讓儒家背這個鍋。
大家要明白「三綱五常」的本源、本質是在談人際關係和人性的,「三綱」是人際關係,「五常」是人性。如何維護好人際關係?如何正確地建立人際關係?不是刻意地討好,不用去複雜地規範,而是遵循和順應自己的本心本性,不是外求,而是內求。
因此,人性是人際關係的基石,「五常」是「三綱」的基石。
人性是什麼?就是「心之四端」,就是「五常」,總之就是「理」、「義」。到了宋明理學,直接概括說「心即理」、「性即理」。人心人性就是理,理就是人心人性。
在「義利之辯」中,「義」就是人心人性,「利」是順應和發揮人心人性的結果。因此《周易 繫辭》說「利者,義之和也」。古人把利的核心放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上,「五常」是「義」,「三綱」是「利」。
因此,生命的價值,不在外在的利,而在內在的義,在人之為人的基本屬性,即在人性,更準確地說,是努力擴充、發揮人性。擴充、發揮的程度越高,人生的價值也就實現地越多。
只是有一點需要指出,古人將利的核心放在人際關係上,社會秩序上,而現代人卻將利的核心放在貨幣化的經濟價值上。似乎經濟價值是與人際關係無關。實則不然,經濟價值的實質依然是人際關係。
首先,經濟價值本身並非客觀的,而是一種共識性的評估。所謂共識,就是大家都認為這東西值這麼多錢。其價值最終體現在交易上,而交易也是人際關係。
其次,人的購買一樣東西,並非處於這個東西絕對的經濟價值,而是周邊人的影響,即人際關係的影響。當別人都有房有車時,我就會覺得房子車子是「剛需」,當別人都沒有時,或僅有少數人有時,我是無所謂的。
中國為什麼要發展經濟?根源還是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是國際間的人際關係,中國與外國,尤其是與西方之間的人際關係。如果中國不發展經濟,中國就是落後的,而落後就要挨打,中國就不能與西方建立相互尊重的良好關係。
所以中國發展經濟的根本動因,並非是絕對的經濟價值,而是中國與西方之間的人際關係的不平等。我們追求的不是絕對的經濟價值,而是中國與西方的平等。
這種對國家間平等人際關係的追求不是「利」,而是「義」,中國不是為了「利」而發展經濟,而是為了「義」。中國不是為經濟而經濟,而是為了實現自身內在的價值而發展經濟。
對國家是這樣,對每一個中國人也是這樣。
因此,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因絕對西方經濟學中所說的,是個人私利。這種個人私利是對經濟本身的追求。而是「義」,是人基本的人性,也是人的生命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