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被罷官閒居,無聊時為婦人寫詞,竟成千古名篇

2019-10-29     沉醉古詩文

說起詞的豪放派,首先想到的是蘇軾,他以一己之力提高了詞作為文學體裁的地位,也拓寬了詞涉及的領域範圍。蘇軾以後,詞從閨房情愛之中解放出來,取材變得像唐詩一般廣泛而深刻,由此才有了豪放派的說法,在此以前,可以說所有的詞人都可以被籠統的歸到婉約派里。

自蘇軾以後,我們再想到的,就該是辛棄疾了。辛棄疾的不同點在於他首先是一個軍事家,是一個將軍,其次才是一個詞人,一個文人。南宋時期山河陷落,辛棄疾一生懷著復我河山的夢想奔走天下,每當朝廷危難,啟用辛棄疾輔佐朝政的時候,他總是盡心盡力地招兵買馬整頓兵備,以求一朝王師北指,收復中原。只是南宋積貧積弱已經是既定難改的事實,不是他一人之力能夠改變的,這一場統一河山的努力,終究也化作了夢一場。

在這波盪的一生中,辛棄疾的情緒都通過他的筆傾瀉了出來,最著名的一篇當時「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一曲悲歌勾起了多少男兒壯志。

然而更多的時候,辛棄疾的生活不如意,志向也沒有完成,惆悵充斥著他的內心,他就不斷的借豪放來抒懷,於是有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時候的辛棄疾,溫柔而從容,一雙眼睛不再盯著戰場,而是看向了自然。

今天要說的詞屬於後一種類型,是辛棄疾替一位丈夫在外的婦人寫的,這首詞所表達的,是濃到極致的深情與相思。

鷓鴣天·代人賦

宋代: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我們先看詞的上闋,日頭向晚,氣溫逐漸的降了下來,寒鴉在高高的枝頭啼叫著,蕩漾起一波又一波的愁緒,柳樹掩映下的池塘還是溫柔的寧靜著。這裡的一切都沒有變化,又好像一切都變了,因為我的心中,多了些什麼。

多的自然是你,是離別的思緒,如果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這種離別的痛苦,怎能夠相信世間有因為相思一夜之間白頭的事情呢。這一句是我認為這首詞的精華,首先是對仗的工整,朗朗上口;而凝郁在其中極深沉的情感,也讓讀懂它的人感動不已。這一闋以環境描寫開頭起興,帶出了詩人的情感,為整首詞的走向打下了基調。

上闋說到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下一闋就開始描寫現實行為。早已經想你想到肝腸寸斷,卻還是止不住這思念的眼淚。因為相思重又登上了小紅樓,想要眺望一下夫君所在的地方。我明明知道會被重山所隔難以望見千里之遠,但還是不由自主的頻頻倚在欄杆上,向遠處望去。

信帶著思念,「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他能否收到呢,能否感受到呢,什麼時間能回來呢,這些婦人都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茫茫天地之間,只剩下樓上那一個落寞的背影,靜靜地等待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igdH24BMH2_cNUgES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