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佳驊
From CC私人旅行筆記
微信號:CCTRAVELNOTES
因為孩子的原因,
美國的疫情擾亂了心情
而最近留學生該不該回國的討論更讓自己變得沮喪。
許多人包括一些朋友以及親人
都認為國家暫時不讓他們回來是對的。
太多這樣的觀點已經讓自己變得麻木,
但是又想寫一點東西分享。
比較奇怪的是
朋友圈中應該有許多孩子在外面讀書的朋友,
但是似乎沒有看到過任何有關於此的朋友圈的內容。
不妄加猜測,也不代表他們,
只是受一時的衝動寫下此文。
可能很多人在討論留學生該不該回國或者更為準確地說該不該回家時並沒有意識到,
這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問題,
而是一個哲學問題,
就如莎士比亞的To be or not to be對於世界一樣,
該不該回國對於中國而言
將會是未來歷史上一直存在的一個永恆的涉及到道德層面的哲學問題。
相信時間與我們民族的智慧能夠回答這一問題,
即便現在具有傾向性的答案,
未來也有被修正的可能。
在這裡,
我更願意用「回家」來替代「回國」。
因為家是每一個人的宿命,
沒有了家就沒有了宿命,
而離開宿命的人就如同沒有了靈魂,
所以家對每一個人是如此重要,
剝奪了回家的權利如同剝奪了生命的權利。
一個母親曾在斷航後對在海外的孩子發出這樣的聲音:
媽媽永遠會等待著擁抱你回家,
媽媽在,家在。
如此感人而又直擊靈魂。
是的,家就是愛,就是親情,
即便不能回家,愛與親情無法阻斷。
那麼,留在彼岸又如何?
此外,比起留學生這個詞
我更願意把他們稱為「在美國讀書的孩子」、「在英國讀書的孩子」、「在加拿大讀書的孩子」、「在澳洲讀書的孩子」、「在日本讀書的孩子」,
因為這些稱呼的主體是孩子,
在哪裡讀書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孩子,
都是國家的未來,
如果國家對他們還有意義的話。
上述兩者的區分
是否能夠喚起更多的同理心?
不得而知。
美國發生疫情之初,我的心是淡定的。
但是,隨著疫情的深化,
學校開始通知已經離校的學生不能返校時
(因為當時正值春假),
我的心開始收緊了。
第一時間與孩子通話商量解決方案,
沒想到孩子對我說,
他的一個美國同學得知學校關閉後第一時間與他聯繫邀請他去他家住直至疫情結束。
懸著的心放下了,
孩子至少有地方去了,
儘管我們可以替他安排更多的地方,
但是畢竟同學與同學的友情更為深厚。
此後,孩子所在的學校 –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 發郵件通知孩子,
同樣是疫區國家來的學生可以申請留校,
如果沒有變化可以留校直至疫情結束。
終於鬆了一口氣。
孩子的學校是如此寬仁,
自疫情發生以來幾乎每周都與我們郵件溝通,
從疫情的狀況到學校的安排甚至離校學生的包裹如何送回,
極為細緻周到。
這樣的學校還讓人不放心是不可能的。
當孩子決定留校後,
我給他發送了一條簡訊讓他轉告他的同學,
「Send your Mom and Dad’s gratitude to your friend and his family for their invitation and kindness during such a difficult time. We invite them to visit Shanghai anytime in their conveniences.」
感恩於任何人的善舉是一種美德,
對於國家、對於個人都應該如此。
昨天再次收到了孩子學校的郵件,
與以往通報疫情的郵件不同,
這次是學校本學期部分費用退還給學生的通知,
其中有一個選項就是選擇捐贈給學校里受到新冠病毒影響的員工與學生。
詢問了孩子的意見,
孩子毫不猶豫地說,
如果能捐給學校,
爸爸請你同意全部捐獻。
孩子是善良的,
懂得感恩於在危難時刻提供避風港的學校。
其實,孩子的善良又何至於此。
在最近一次通話中,
我小心翼翼略帶刺探地問他,
關於留學生該不該回國的輿論你看到了嗎?
孩子淡淡地回答,「看到了,但看得不多。」
我又問,你怎麼想?
他說,「我沒有什麼想法,
他們怎麼說就讓他們說去吧,
這並不會影響我的心情。」
要知道,每一篇關於留學生該不該回國的文章下面都帶有極其惡毒的評論。
孩子選擇了忽視,
也就是選擇了善良。
善良的人總是選擇善良來應對敵意,
這可能是彼岸教育的偉大所在,
也可能是骨子裡的傲氣讓他們更有可能選擇原諒。
對於他們,
該不該回國的惡語又怎能傷害得了他們?
其實,孩子們不光善良,
他們更懂得尊重。
記得一篇報道中曾這樣描寫,
當這些從海外經歷了幾十個小時的轉機飛行,
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國的孩子步入安檢大廳時,
靜靜地排隊等候,沒有喧鬧。
對著檢測的工作人員有問必答,毫無隱瞞,最後鞠躬致謝。
多好、多善良的孩子啊!
任何一個為人父為人母的人
都有上去擁抱輕輕撫摸後背並耳語一聲,
「孩子你到家了,安全了」了的衝動。
兒子也不例外,
當一次通話中,我告訴他,
如果你有機會見到你們醫學院的醫務工作者,
不要忘了對他們表示你的敬意。
他回答我,我知道的,
他們與胡伯伯與賀叔叔一樣是我尊敬的人。
胡伯伯是我在瑞金醫院的同學,
也是此次逆行武漢的瑞金醫院醫療隊隊長,
而賀叔叔是我的另一位當外科醫生的同學,
從他小時候看著他長大。
可能真的在孩子的內心深處,
尤其在病毒肆虐的環境中,
除了遠在他鄉的親情,
身邊的白衣天使就是他們面臨危難時真正的靠山了。
這種尊重與感恩是生死中培植的,
也是靈魂最深處發芽的。
明白了善是什麼?真正的依託是什麼?
對於他們,
該不該回國的惡語相加之人又算什麼?
我無法知道我的孩子未來對國家的概念有多強,
但是我可以確信,他有祖國的概念,
因為有祖國就會有民族與血脈的認同感,
而這份強勁的認同感來自於
對在任何困難面前都會挺身而出的英雄們的認同。
2月份,當中國的疫情趨於嚴重時,
我心裡還在慶幸孩子返校去了美國,
沒有想到現在美國卻變成了疫情重災區。
為了讓孩子安心留在美國,
我曾這樣開著玩笑對他說,
這次疫情是人類的劫難,
看來你躲不了了。
不在劫難中生存下來,
你的人生就不會完美。
沒想到,這樣的寬慰是多餘的,
孩子的堅定與堅強超出了我的想像。
這一代的孩子生下來就是在蜜罐中長大的,
何嘗想到會遇到這樣的人間劫難,
而與我孩子一樣的數萬異國他鄉求學的孩子
更經歷著在自己父母身邊的那些孩子無法體驗到的磨難。
在孩子中學的家長群中,
時刻體驗到了家長們的焦慮,
他們的孩子最小的只有十二三歲啊。
因為不能回家,
他們只能暫寄在臨時居所,
不知道明天將會搬去哪裡。
我對孩子說,
生活不會永遠回饋你陽光,
該有的陰雨總會到來,
無論你準備好了還是沒有準備好,
但是,
如果困難中的堅守不能讓你變得優秀,
堅守就毫無意義。
明白了這一點,對於他們,
該不該回國的討論又有何意義?
在孩子的大學家長群里有一個中國學生會的女孩,異常優秀。
在中國疫情開始之時,
她活躍在群里,不斷募集捐款。
這些孩子幾乎把當地可以買到的防護用品買空了,
不夠就去附近的芝加哥買,
滿滿的幾個貨櫃發往武漢。
最近注意到,她在群里並不怎麼活躍了。
我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希望只是身處美國疫情中的焦慮。
如果有機會,我真想告訴她,
孩子,你的優秀沒有任何國籍之分,
善良也是一樣。
經歷過困惑與懷疑的青春永遠是人生的一部分,
生活最終會回饋你讓同齡人仰望的燦爛。
明白了這一點的孩子又怎會糾結於該不該回國的鬧劇困擾之中?
今天,心裡非常難受,
因為昨天與孩子通了一次話,
在視頻里看到他一頭蓬髮,
他已經一個多月沒有理髮了,
基本是無處可理。
看著他邋裡邋遢的樣子,
聯想到整個宿舍樓層就他一個人的世界末日般的樣子,
眼角就有了些許濕潤。
同學群里有同學問,
怎麼一整天沒有見到你發聲,
我告訴了他們自己的心情。
接著,多位同學給我私信寬慰我,
我摘錄如下,以示我對他們的敬意。
同學中的才女談同學是這樣說的:
孩子在外,父母一定心疼的。
但是,孩子的世界中
對未來的希望多於恐懼,
所以成年人覺得的苦,
他們未必會覺得。
等經歷過這一切,回頭看去,
他們會為自己感到驕傲。
同學中另一位才女芮同學對我說:
淡定的兒子配你這個焦慮的老爸,絕配!
鄔同學(芮同學的老公)這麼對我說:
相信你兒子會沒事的。
成熟、獨立,完全值得你們驕傲。
才子蔡同學只用了幾個字:
嗯,真他媽媽滴!
附帶一個憤怒的表情。
才女陸同學提出倡議:
為了寬慰一下陳同學,
我們搞一個視頻聚餐。
才女黃同學從海外打電話給我:
我與你兒子現在同在異國抗疫,
他一定會沒事的。
美女張同學給我私信說:
別太擔心了,我在美帝,有我在。
最不是東西的賀同學(孩子口中的賀叔叔)是這麼說得:
你兒子是舉重若輕,你是舉輕若重。
附帶一個哭臉。
感恩有這麼一批高中的同學,
親如兄弟姐妹。
在任何需要的時候,
你們的心與我同在。
也感恩那些持有異見並憤怒陳言的人,
你們給了我寫下此篇的靈感
——不爭論本無意義的命題,
但人都需要喚起內心的父性、母性與人性。
以同理心看待他人,
社會被撕的裂痕才有機會變小與彌補。
作為在異國他鄉求學孩子父母的我早已看透了這一點,
又談何因該不該回國的討論而困擾傷神?
善良永遠是善良自己的敵人,
而邪惡永遠視善良為朋友,
即便如此,
高傲的人仍然選擇善良,不是嗎?
2020.4.2凌晨4點
本文系授權發布,By 陳佳驊,圖片:韓國插畫師Noma,From CC私人旅行筆記,微信號:CCTRAVELNOTES。歡迎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關注INSIGHT視界
回復關鍵詞【病毒】
主頁君為你疫情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