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1127期)
災難性的疫病,每一次都改寫了人類的歷史,它對人類造成的摧殘令那些大規模的戰爭都自愧不如。比如談「花」色變的天花,比如聞「鼠」發冷的鼠疫。
尤其是鼠疫,對人類的摧殘程度極為嚴重,每一次死亡的人數少則數萬,多則千萬。
比如1894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年,廣州爆發的鼠疫,肆虐範圍之廣波及全球60餘國,死亡人數高達千萬,僅雲南一省就死亡10萬之眾。
再比如1664年那場席捲歐洲的鼠疫,傳到英國倫敦時,因演變為肺鼠疫,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成為英國史上空前絕後的巨災。根據史料記載,單單就是1665年夏,短短2個月的時間,倫敦死於鼠疫之人數已經高達5萬,造成了有的生者來不及埋葬逝者便也去世的慘劇。
不過稍有安慰的是,英國這場巨大的疫病之災,城市傳染程度比農村嚴重,也就是說,一些偏遠的農村在這場鼠疫中得以倖免。比如一個偉大人物艾薩克·牛頓的故鄉——林肯郡伍爾斯托帕。
牛頓出生於1642年,巧合的是,這一年是伽利略的去世之年。
兩個人類史上舉足輕重的大科學家,就這樣擦肩而過。
牛頓的童年比較不幸,生前兩個月父親去世,等於一出生就成了沒爸的孩子。更糟的事,母親在撫育他兩年之後,一個人不堪重壓,也改嫁了。牛頓被留給自己的祖母,就這樣祖孫兩代相依為命。
到了上學的年紀,祖母送他入學讀書。根據《牛頓傳記》來看,幼年的牛頓沒有任何突出之處,表現平平,但他還是吃力地考入了英國著名的大學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進入大學後的牛頓,繼續他以前默默無聞平平淡淡的樣子,老師都找不到讚美他的機會,因為他表現似乎被「平平淡淡才是真」給詛咒了一樣。
就在牛頓讀三一學院期間,前面我說的那場鼠疫爆發了,肆虐倫敦,全城陷入恐慌,大學就立即放假了。在讀的牛頓,也和其他同學一樣返回故鄉躲避鼠疫,而且一躲就是兩年之久。
這一躲,對於許多人而言,除了在恐慌中等待,可能什麼也做不了,但對於牛頓而言,卻是一個奇蹟的轉折——因為鼠疫發生後,他被迫放假回家,卻發現了一個科學奇蹟,即偉大的萬有引力定律。
因為鼠疫,躲避在家的牛頓哪裡也不能去,而他也不必受到其他人來訪的干擾,可以享受絕對的清凈。安靜是利於思考的,對於普通人,長時間的獨處可能只能加重寂寞感和無聊感,但是對於牛頓,這卻是刺激他思考和學習的重要催化劑。
牛頓在家安靜地學習,解決微積分、光譜分解等。但更為重要的是,牛頓發現了另外的東西。當時牛頓的家裡是一個小農莊,這還是他父親留下來的,這個農村有一個果園,果園裡有蘋果樹。一日,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一邊讀書一邊思考問題,忽然一個蘋果從樹下掉了下來,正好掉在牛頓的腳邊。
也許以前,他曾無數次看到過蘋果從樹下掉下,但那時候他的思考力還沒到這一步,所謂機緣還沒到,因此,他無數看見蘋果從樹下掉落,如同第一次看到一樣,沒有什麼啟發。但這一次,卻不同,他看到蘋果從樹下掉落,卻從蘋果的這一個行為,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第一次揭示了天體運動的規律、第一次解釋了一種基本相互作用的規律,這在人類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不過這一偉大發現,牛頓一直沒有公開發表,後來還是在朋友天文學家哈雷的勸告下才發表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上。)
因為這棵蘋果樹落蘋果對於牛頓的啟發,使得這棵蘋果樹也跟著名聲大噪,如同莫言故鄉的紅高粱。後來這棵蘋果樹從牛頓的故鄉遷居至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大門外,成為一道旅遊風景線,很多人都去參觀這棵蘋果樹,一方面希望能夠看看啟發牛頓的蘋果樹到底長什麼樣,另一方面希望自己也能夠得到這棵蘋果樹的啟示,在自己的行業里有所啟發。
牛頓在故鄉靜學兩年,收益頗多,幾乎是脫胎換骨。
兩年,鼠疫災難也過去了,牛頓返回學習,成為三一學院的研究員。
再過兩年,牛頓的成績更加突出,他先前的導師巴羅認為年輕的牛頓已經超越自己,於是向學院提出主動讓賢,就這樣,才27歲的牛頓在導師巴羅的讓賢和推薦下,成為盧卡斯講座教授。
在此,我們稍微補充一點常識,所謂的盧卡斯講座教授席位,幾乎是學術界中最負盛名的教授名銜,含金量非常高。但像牛頓以27歲之齡就獲此殊榮的,在盧卡斯教授席位設立的數百年間,恐沒有第二人了。
結語:在最後,筆者想分享一個話題:
這話題是有關學習的,牛頓在學校的學業表現平平,為何回到故鄉就忽然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這可不是什麼簡單的機緣問題,而是牛頓勤奮努力的結果。原因是牛頓在讀大學期間,雖然學業成績平平,但是他的課外學習非常成功,對於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笛卡爾的《幾何學》、伽利略的科學發現、費爾馬等諸多學問,幾乎是深入學習。這對於他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有著直接的作用。
其實回顧人類歷史,取得偉大成就的許多大人物,相當大一部分都是通過非常規的學習教育模式,取得了自己事業的成功。
比如著名的愛因斯坦,他上學期間因為學業太差只好主動輟學,從德國來到瑞士求學,但學業成績還是很差,畢業後只能到專利局求職,做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專利員。但正是在此期間,愛因斯坦通過業餘時間勤奮學習,發現了狹義相對論。
再比如偉大的作家威廉福克納,他兩次參加高考,都因學習太差名落孫山,沒辦法只好乾各種工作,並且在從事各種工作的間隙發奮寫作,三十出頭的他在工廠打工期間寫就了享譽世界的《喧譁與騷動》。
此類例子很多,因此在學習上,也不能拘泥於一種形式。
(文/說歷史的女人·不勝寒)
參考資料:《牛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