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自從當了媽,是不是對寶寶的「屎尿屁」的關注,幾乎是到了「草木皆兵」的級別,拉多了覺得寶寶腹瀉了,拉少了又懷疑是不是便秘!
當寶寶3天沒拉粑粑,媽媽們就急得趕緊帶寶寶去醫院,排隊一上午,看病一分鐘,換來醫生一句:「沒事!」
嬰幼兒便秘是一種常見病症,其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屬功能性便秘,這一類便秘經過調理可以痊癒;
另一類為先天性腸道畸形導致的便秘,這種便秘通過一般的調理是不能痊癒的,必須經外科手術矯治。
絕大多數的嬰兒便秘都是功能性的,可以通過調節寶寶日常飲食來改善。
一、3天不拉臭臭也不一定是便秘
每個寶寶的身體是不一樣的,有的寶寶消化好,有的寶寶消化慢,所以不同的寶寶排便時間都是不一樣的,別看別人家的寶寶天天拉臭,自家孩子3天才拉一次,就判定寶寶是便秘!
無論是一天三次還是一周三次的便便,都在正常範圍內。換句話說,每周 3~21 次大便都是正常的。
總的來說,判斷寶寶是不是便秘就看這兩點:
1.大便干不幹
2.寶寶排便費不費勁
只有當出現以下症狀時,你需要開始注意咯:
1.寶寶拉粑粑時很費力;
2.有時便便小而干,像兔子便便;有時大而硬;
3.寶寶煩躁,拉粑粑的時候很痛苦,一直哭;
4.小肚子鼓脹氣並有硬塊;
5.粑粑太硬,寶寶輕微肛裂,便便上有血絲。
只要寶寶飲食正常,生長曲線正常,精神狀態良好,都沒有擔心的必要。
二、寶寶便秘和吃的不對很有關
1、飲食不足
嬰兒進食太少時,消化後液體吸收余渣少,致大便減少、變稠。奶中糖量不足時腸蠕動弱,可以使大便乾燥。
2、食物成分不當
大便和食物成分關係緊密親密。
如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質,而碳水化物不足,腸道菌群繼發改變,腸內容發酵過程少,大便易呈鹼,乾燥;
如食物中含較多的碳水化物,腸道發酵菌增多,發酵作用增加,產酸多,大便易呈酸,次數多而軟;
如食入脂肪和碳水化物都高,則大便潤利。
有些寶媽覺得寶寶輔食要清淡不油膩,就一點油都不敢放,怕寶寶消化不了,肉也不敢給寶寶吃。
其實寶寶在添加輔食一個月後,就應該開始吃肉,並且輔食里必須放油。適當地攝入油脂,可以滋潤腸道,助通便,預防寶寶便秘。
如進食大量鈣化酪蛋白,糞便中含多量不克不及溶解的鈣皂,糞便增多,且易便秘。
碳水化物中米粉、麵粉類食品較穀類食品易於便秘。
小兒偏食,許多小兒喜食肉類,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纖維素太少,也易發生便秘。
3、水分損失過多
寶寶大量出汗、嘔吐、腹瀉、失血及發熱等均可以使水分損失,代償性引起糞便乾結。
4、藥物影響
寶寶服用碳酸鈣、氫氧化鋁、阿托品、普魯本辛、嗎啡、苯乙哌定、碳酸鉍等及鉛、砷、汞、磷等金屬中毒都可引起便秘。
長時間濫用瀉藥,使腸壁神經感觸感染細胞的應激性降低,即使腸內有足量糞便,也不能產生正常蠕動及排便反射,因而導致頑固性便秘。
以上這些情況寶媽都應該注意!
三、防治寶寶便秘你踩過的那幾個雷!
1、只想著吃香蕉!
一說便秘,可能10個人寶媽里,9個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吃香蕉。香蕉里含有膳食纖維,確實有一定的緩解便秘的功效,但不是所有的香蕉都能治便秘!
吃了生的香蕉,還會加重便秘!生香蕉中含有大量鞣酸,有收斂的作用,會影響寶寶胃液的分泌和腸道的蠕動,寶寶吃了,反而加重便秘。
況且就算是熟的香蕉,它所含的膳食纖維含量也不算很高,並不是寶媽們的最優選擇!
2、喝點酸奶能治便秘!
便秘喝酸奶也是我身邊很多人常用的法子,要說便秘的十個人里九個人想著吃香蕉,那估計剩下那一個想到的,就是喝酸奶了!
喝酸奶能緩解便秘嗎?答案是:不一定!某些市售酸奶,確實含有一定的活菌,但有兩個問題:
太小的寶寶不適合喝酸奶,小寶寶很有可能對牛奶蛋白過敏;
要想真的起到治療便秘的效果,需要足夠的活菌數量,喝一杯兩杯是沒有用的。
3、吃點益生菌能治好便秘!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便秘,可能是腸道菌群紊亂造成的,吃點益生菌就好了。但益生菌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
常見益生菌有人乳酸桿菌、雙歧桿菌、鏈球菌等等。這幾樣益生菌治腹瀉還行。
但是,對很多其他的健康問題來說,都沒有證據證實益生菌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也就是說,益生菌對便秘的治療,有一定效果!
四、想要防治寶寶便秘正確做法是這樣的
1、清大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手法:大人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自虎口推向指尖,為清大腸。
操作次數:100-200次
功效:調理腸道,止寒熱瀉痢,退肝膽之火、通便。
2、清補脾經(清後加補)
(清脾經)
位置:脾經在拇指末節螺紋面
操作手法:大人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 用右手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拇指螺紋面上做向心直推, 為清脾經。
操作次數:100-200次
功效:健脾胃, 補氣血; 清濕熱, 消食積, 化痰涎。
(補脾經)
位置:脾經在拇指末節螺紋面
操作手法:大人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 用右手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拇指螺紋面上做旋推, 為補脾經。
操作次數:100-200次
功效:健脾胃, 補氣血; 清濕熱, 消食積, 化痰涎。
3、退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掌根成一直線。
操作手法:以食、中二指指腹,自肘關節推至掌根,為退六腑。
操作次數:100-200次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
4、按揉博陽池
位置:在手背一窩風之後三寸。
操作手法:以中指端揉之,稱揉博陽池。
操作次數:100-200次
功效:疏風解表、通利二便。
5、順摩腹
操作手法:單手順摩腹,掌摸法,皮膚起皺著為力度合適。
操作次數:100-200次
功效:治療寶寶腹脹、便秘、傷食等症狀。
6、 推下七節骨
位置:在第四腰椎與尾骨端(長強)成一直線。
操作手法:大人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腹自上而下推,為推下七節骨。
操作次數:100-200次
功效:溫陽止瀉、瀉熱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