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後,清政府與11國公使簽訂《辛丑條約》,共賠償關平銀4.5億兩,年息4分,分39年還清。隨著清政府的滅亡和世界形勢的變化,這些賠款並未全部還完。1909年,美國將賠款浮溢部分本利退回,作為中國學生留美和文化教育基金,共計1250萬美元。美國此舉引發了中國留美潮,至1930年,美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梅貽琦、王淦昌、錢學森、趙九章等數十位民國大師都曾留美求學。
新中國成立後,受人民感召,一大部分留美大師放棄了國外優渥的生活,毅然返回祖國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代表人物有錢學森、鄧稼先、葉篤正、余國琮等大師。美國當時對新中國飽含敵意,禁止理、工、農、醫專業的留學生歸國,社會科學類的則不加限制。他們衝破重重阻撓,有的還被司法部移民局拘禁數年,終於回到祖國,為社會主義建設付出了一切。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回國,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產生衝突時,有人選擇了個人利益。這種做法無可厚非,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做鄧稼先,何況留在美國也一樣能為祖國作貢獻。楊振寧先生雖然沒有回國,但他以一己之力把中國物理水平拉到了世界前沿,為清華、復旦、南開等國內大學拉了巨額科研經費,在國內動亂的十年保住了一大批科學精英。然而,有些人不但沒有歸國,還在中美敵對時為美國效力。
此人便是留美學生盧鶴紳。他於1935年赴美,在明尼蘇達大學學習航空工程,畢業後進入寇蒂斯公司任工程師,參與了F-84、F-84F、F-103、F-105戰鬥機的設計。抗戰結束後,又主持設計了F-14、F-111B艦載機、A-6艦載攻擊機、C-2雙引擎艦載運輸機、E-2艦載空中預警機等軍用飛機。
F-14是美國在70年代設計的一款戰鬥機,原型機設計者正是盧鶴紳。該機採用變後掠翼設計,能以2倍音速速度巡航,裝備的AIM-54「不死鳥」飛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空空飛彈。F-14服役30多年,先後參加了兩次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從未在空戰中被擊落過,被公認為當時最好的戰鬥機。可惜,這樣優秀的戰鬥機,卻是出自美籍華人之手。
盧鶴紳的舉動引起了人們的非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哥哥盧鶴紱。盧鶴紱先生同樣畢業於明尼蘇達大學,專攻理論物理和核物理,學成歸國後為我國物理學和培養第一代原子科學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11位兩彈元勛中就有7位是他的學生,因此被尊為「中國核能之父」。
盧鶴紳的行為我們且不去評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援華教育。很多人認為,美國的援華教育奠定了中國科學的基礎,對我們的幫助比蘇聯還大,一大批精美人士對它歌功頌德。然而,美國此舉是包藏禍心的,用美國伊里諾大學校長詹姆士的話來說就是,「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穫」。殊不知,文化擴張是比領土侵略更可怕的擴張方式。面對敵人的武力入侵,我們有「遼寧」號、有殲-20,但拿什麼抵抗美國的文化入侵和和平演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