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家過年
核酸檢測報告可不能少!
如何與排成長龍的採樣隊伍相匹配,
出報告的核酸檢測實驗室很重要!
東方醫院第二核酸檢測點正常採樣情況
假如開來一輛車,
就相當於增加了一個核酸檢測實驗室,
那不是能力倍增嗎?
這個點子剛剛變成現實了!
5天可完成200床隔離病房安裝
日核酸檢測量超6000單管
……
今天,由東方醫院整建制承建的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
攜新型防疫移動醫院重磅亮相
這個新型防疫移動醫院
或成為疫情防控期間「作戰」利器
包括: 車載移動醫院、帳篷醫院
抽拉式的車載核酸檢測實驗室3.1
充氣膜結構模塊化負壓隔離病房
還納入最新的
智慧化移動醫院信息系統
移動醫院:
5天可安裝200床隔離病房
在東方醫院停機坪的主區域上,展示了曾在武漢東西湖區方艙醫院廣場前搭建的帳篷移動醫院。在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這25頂移動醫院帳篷共同組成的「東方移動醫院」,成為方艙醫院的「指揮部」和「保障區」,納入方艙醫院體系,通過信息化渠道,在帳篷里的指揮部發出指令,方艙醫院裡的醫生、護士、工作人員、志願者負責執行。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移動醫院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展開具備40張以上床位的移動醫院,設置包括2間手術室、手術儲備室、門診診室、重症監護室等20餘間專業劃分區域。
而這一次,旁邊有了一張「新面孔」——半圓柱氣膜帳篷第一時間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事實上,它們的全名叫做「充氣膜結構模塊化負壓隔離病房」,作為移動醫院的新補充模塊,氣膜隔離病房遵循了最新的隔離病房設計規範,各個功能區通過膜結構分開,實現醫患、後勤動線的有效分離。
根據氣流由低風險區向高風險區流動的原則,正負壓梯度分布,保證病毒不會外泄,同時,被污染的空氣經過嚴格過濾後排出,從而有效阻隔病毒傳播,保證醫護人員安全。
「氣膜隔離病房是對我們原有帳篷移動醫院的補充與升級。」東方醫院院長、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隊長劉中民介紹,「目前我們對疫情防控的醫療區域要求是『三區兩通道』,即清潔區、半清潔區、污染區。它的加入,讓這個要求在移動醫院中真正能夠實現,保證生活區、醫療區井然有序的功能需求。」
「氣膜隔離病房由同濟大學與東方醫院聯合開發,基於靈活調配、平疫結合的設計方案,將正壓充氣膜結構和預製化建造系統結合,大大簡化了建築結構,200床規模的安裝可由30個普通工人在5天內完成。並且具有超高的摺疊收縮比,通過飛機運輸,3天內到達大部分國家地區,十分便利。在雙方合作下,我們已經申請了多項專利,產品經過多輪疊代和測試,已通過了第三方權威機構檢測。可以實現量產並投入使用。」發布會上,同濟大學副校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婁永琪說。
移動車隊升級:
每日核酸檢測量可達6萬人
在東方醫院南院停機坪的一側,整整齊齊擺放著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的「王牌戰艦」——移動車隊,包括手術車、轉運車、通訊指揮車、醫技平台車、能源補給車等,配備麻醉機、呼吸機、監護儀、除顫儀、心電監護儀等急救醫療設備,以及生命探測儀、雷達探測儀、破拆設備等先進救援設備。
而今天,這支車隊迎來了一名閃亮的「新成員」!純白色長方體的車身,火紅色的標誌分外醒目——由華大基因、同濟大學聯合設計開發的抽拉式車載核酸檢測實驗室3.1,一鍵擴展,90秒內即可完成安裝,60分鐘可投入使用,日檢測量超過6000單管,也就是說,按照目前主流常見的10:1比例混檢,每日核酸檢測量可達6萬人。
該核酸檢測車是「火眼實驗室」 最新一代的產品,而它的前身,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聯合華大基因開發的氣膜版「火眼實驗室」,用氣膜結構建造檢測實驗室,大大簡化傳統建造流程,已在全球抗疫中大顯身手,足跡遍布17個國家地區,成為全球抗疫行動中的「中國名片」。這次石家莊爆發疫情,12個氣膜艙的「火眼」實驗室僅用10小時建成,每日最高可檢測樣本量100萬人份, 為石家莊核酸檢測工作提供重要助力。
核酸檢測車的對面,是新冠肺炎診斷的另一「金睛」——於2020年3月引進的方艙CT,曾率先為東方醫院援鄂歸來的救援隊隊員進行體檢。從武漢馳援歸來的隊員們告訴記者,「在武漢東西湖區方艙醫院,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的隊員們就是用這樣的應急CT,為艙內患者進行檢查,確保了艙內治療的有序開展。可以理解為將CT機裝進了貨櫃,作為移動醫院的一部分,它可以隨時跟隊出發。」
據悉,這台方艙CT,還搭載了「天眼」平台,是獨有的黑科技。它可以智能識別人臉及人體全身位置,自動調整掃描床的高度、進床深度等,使放射科醫生僅在操作間就可精準完成患者的智能定位、擺位及掃描,並能開展心血管造影和治療,大大降低了醫患間交叉感染的風險。
遠程指揮多款機器人「上崗」
新科技在防疫移動醫院的應用不止於此。整個移動醫院,搭載了最新的智慧化移動信息系統,包括全流程移動HIS系統、無線呼叫系統、遠程視頻會議、多種機器人使用、快速3D沙盤搭建、物聯網信息顯示等,真正實現「人機結合」的一體化作戰模式。
「警告!有患者走出污染區!」走進移動醫院的「司令部」——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遠程可視化指揮中心,螢幕上正在播報即時警告。原來,基於數字孿生和AR技術建立的遠程可視化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可以查看現場移動醫院布局情況,關注每個帳篷裡面配置設備、人員情況。同時,結合物聯網技術可實時跟蹤醫護人員、患者、機器人和搶救設備位置及當前狀態,當發生患者走出污染區、生命體徵異常、設備物資搬離指定區域等異常事件時,都會在物聯網信息大屏實時提示。
在防疫移動醫院中,機器人成為了救援隊員們開展工作的好幫手。機器人分工各有不同:
病房服務機器人可以自行在隔離病區對患者進行體徵測量,並可進行遠程視頻問診,減少了醫護人員的暴露風險。
消毒機器人融合紫光燈、次氯酸噴洒、空氣凈化等多種消毒方式,可快速高效的對指定地點進行全方位消毒。
轉運機器人可以為移動醫院提供無人化的物資轉運,全流程可追溯,高效安全,配合消毒機器人的使用,避免了後勤人員與前線醫護的感染風險,真正做到無接觸轉運物資。
「以數字化、模塊式、可生長為核心,搭載最新的智慧移動醫院系統,同時有了核酸檢測車和隔離負壓病房的加持,我們救援隊配備的移動醫院正式升級成為具有公共衛生防疫功能的全災種移動醫院。」劉中民表示,「新型防疫移動醫院的發布,希望能為科學應對『防疫常態化』提供硬核的整體方案載體,變『被動應急』為『主動應對』,形成可複製、易推廣的模式,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再添新力量。」
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浦東發布
部分圖片、視頻來自:浦東發布、話匣子、周到上海等
相關作者:黃楊子 孫鈺
審核編輯:賀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