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共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7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29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入選。
江蘇共有9位專家入選,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5名。目前江蘇院士總數達102名。另外,還有5個全職在江蘇的已開發國家院士。
記者注意到,本次入選的9位院士,全部是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333工程」從1997年啟動,專注培養本土人才,是江蘇最老牌、持續時間最長的人才工程。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常進,東南大學崔鐵軍、段進,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王金龍。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分別為南京大學任洪強、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張佳寶、南京醫科大學沈洪兵、江南大學陳衛、國防科技大學第六十三研究所姚富強。
9人中,7人來自高校,研究領域涵蓋天文、物理、城鄉規劃、環境、土壤、食品學、醫學等。
這9位院士,大部分是從省「333工程」三層次、二層次、一層次逐步走來,比如張佳寶院士從1998年就入選了省「333工程」第三層次、2003年二層次、2007年二層次、2012年一層次,沈洪兵、崔鐵軍院士2007年入選二層次、2011年二層次、2016年一層次,等等。省「333工程」較好地助推了人才成長,目前該工程中已經走出了79名國家「兩院院士」、21名已開發國家院士。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北京西路瞭望」(微信號:xhrbbjxllw)簡單梳理了這幾位「新科」院士的履歷,看看這些「大神」為何能問鼎學術最高殿堂。
01常進
常進,男,1966年7月出生,籍貫江蘇泰興。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獲得碩士學位,之後一直任職於紫金山天文台並於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現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長、中科院暗物質與空間天文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
常進長期從事空間伽瑪射線、高能帶電粒子尤其是電子的探測技術方法及科學實驗研究,是我國空間天文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
他創新發展了一種高能宇宙線電子探測的新技術方法,並成功應用於美國南極長周期氣球探測ATIC實驗。基於該技術方法,常進提出並作為首席科學家領導實施了「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四顆科學實驗衛星首發星)項目。
常進還率領團隊積極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先後為神舟二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等成功研製了伽瑪射線譜儀。先後榮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4完成人)、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獨立完成人)、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第40完成人)、2017年全國創新爭先獎狀、2018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天文學獎)、2018年中國天文學會張鈺哲獎、2018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18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19年(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等榮譽。
02崔鐵軍
崔鐵軍,男,1965年9月出生,1993年博士研究生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現為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曾任德國Karlsruhe大學洪堡學者、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研究科學家。
崔鐵軍在新型人工電磁材料(電磁超材料)的理論、實驗及應用、計算電磁學及其快速算法、目標特性與目標識別等領域做出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主編專著一部(Springer, 2009);作為共同通信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一篇。作為獨立通信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2篇,在國際物理、光學、及IEEE刊物發表論文160餘篇,研究成果被廣泛引用,並被Nature News, MIT-Technology Review, Scientific America, New Scientist, Discovery, Physics World等廣為報道,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研究工作被選為「2010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並獲得2011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曾獲國際無線電聯盟青年科學家獎、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留學回國先進個人、中國僑聯「雙百僑界貢獻獎」等榮譽。
03段進
段進,男,1960年12月生,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標準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東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城鄉規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擔任《城市規劃》《現代城市研究》《規劃師》期刊編委。
長期從事城市規劃設計與理論研究,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發表論文111篇、出版第一作者專著12部,主持雄安新區核心方城、蘇州古城、2014青奧會等重大城市設計以及廣泛的古城保護與新區規劃設計工程實踐,以第一獲獎人獲國際和全國性規劃設計獎26項。
積極參加抗震救災、援疆、西部之行等社會公益,培養碩士、博士100多人,為我國城鄉規劃學科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做出了突出貢獻。
04王金龍王金龍,1963年3月在河北海興出生,1992年在通信工程學院獲博士學位,2012年1月任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2015年9月25日任解放軍理工大學校長。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原解放軍理工大學)校長。
05任洪強
任洪強,男,1964年5月生。從化工到環境工程到工業發酵,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得者、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教授的學習背景是標準的「多學科交叉」。
2003年1月,他進入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工作,先後任環境工程系主任,環境學院副院長、院長。在南京大學環境學院,任洪強所帶領的水處理與水環境修復生物技術團隊以生物強化凈化技術研究與開發為核心,重點開展有機污染物生物降解與轉化機理、氮磷營養物的增強凈化機制、環境微生物菌群解析與調控、高性能微生物固定化新材料、高效微生物反應器、污染物毒性篩查與致毒機理、水質安全評估與保障等方面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2006年以來,他主持國家及省部重大科技項目和企業委託項目50餘項,發表SCI論文130餘篇,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48項(獲授權:中國88項/美國13項/歐洲1項/澳大利亞3項/南非3項),專利轉化率70%以上,產業化應用遍布全國20多個省份。共獲國家及省級高新技術(自主創新)產品36個、國家(省)級環保優秀(示範)工程20餘項。成果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
06張佳寶
張佳寶,1957年出生於江蘇高郵。現任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土壤養分管理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封丘農業生態國家試驗站站長。
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田和區域水循環及物質遷移轉化過程、生態環境效應與系統模擬;農田生態過程長期演變規律與地力提升機理;土壤信息快速獲取與數字農業。
目前兼任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物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土壤學會理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土壤肥料與植物營養學報》、《生態學雜誌》、《土壤》和《土壤與作物》等期刊編委。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省級發明二等獎、農業部豐收獎各1項,周光召基金「農業科學獎」,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稱號。
07陳衛
陳衛,男,1966年4月出生,江蘇江都人,江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南大學食品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曾任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科學技術處副處長、研究生處副處長、學科建設處處長、發展規劃處處長、食品學院院長兼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2017年4月起任江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現兼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理事兼益生菌分會理事長,中國營養學會營養與保健食品分會副理事長。
長期從事食品微生物學教學研究工作。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特殊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及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創新團隊負責人、科技部重點科技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08沈洪兵
沈洪兵,1964年5月生,江蘇南通人,他長期在南醫大從事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預防醫學)方向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是我國預防醫學學科帶頭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流行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他在腫瘤易感基因和驅動基因發現以及腫瘤生物標誌物研究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性創新性研究,為該領域的發展作出引領性貢獻。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Reviews Cancer等國際重要刊物發表SCI論文185篇,SCI他引12511次,單篇最高他引535次,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H-指數57;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4件。
他首次發現與吸煙存在交互作用的易感基因,發現肺癌等多種常見腫瘤易感基因的聚集區域,揭示T細胞活化影響腫瘤易感性的共同遺傳學機制;發現肺癌易感基因存在種族差異,創造性地建立中國人群多基因遺傳風險評分,並成功應用於10萬隊列人群肺癌高危人群預測。
沈洪兵還在體細胞基因組層面揭示了中國人群肺癌關鍵驅動基因及其分子機制,首次發現miRNA序列遺傳變異是肺癌發生髮展生物標誌物,為肺癌精準醫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他前瞻性地領導建立了10萬餘人的自然人群隊列和3萬餘例的腫瘤專病隊列及其標準化生物樣本和遺傳資源庫,研發腫瘤易感基因及相關生物標誌物檢測技術並實現轉讓,為我國腫瘤相關基因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關鍵理論和技術支撐。
09 姚富強
姚富強,男,通信抗干擾技術領域專家。國防科技大學第六十三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57年5月出生於安徽樅陽,1982年畢業於原海軍高級電子工程專科學校雷達工程專業,1993年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博士學位。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狀表彰對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者,軍隊科技領軍人才。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作者:來源:北京西路瞭望 記者 胡蘭蘭 整理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東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醫科大學、江南大學等官方網站;A青年公眾號;交匯點新聞等)